《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文明,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自豪。中國自古以來有很多文化流派,然而不管是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還是外來的佛文化,基督文化,貫穿其中的都有孝道文化,都提倡孝道,可見孝道是不分國界的。

記得,有朋友義憤填膺的說過,不孝順的人,絕對不與之為伍,可見,孝道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多麼的根深蒂固,綿延千年而不絕。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其中,《孝經》就是孝道文化的完美表現,有人說孝經是孔子寫的,有人說是孔子的門徒寫的,然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

在《孝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愛親者,不敢惡於人”,就是對孝道文化的極致體現,有人把這句話解釋為,“能夠孝順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這樣的解釋也能說的過去,但流於了字面意思,不夠深刻,不能完美的反應出孝道這種愛的真諦。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在儒家文化中,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奉行。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它主張把“孝”貫穿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都是對孝道的具體解釋。

理解了儒家文化對於孝的定義和解釋,咱們再來看看,“愛親者,不敢惡於人”這句話除了表明的意思之外,還體現了什麼更深層次的哲理。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首先,在生活中,“愛親者”,說的就是子女對父母的這層血緣關係,被稱為親,是至親,這種至親的愛,子女對父母稱為孝,父母對子女稱為慈,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自古以來是最穩固的,也是最長久的。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付出,不求回報的付出,子女對於父母的愛,同樣也是無條件的付出,也是不求回報的付出,這種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不帶任何利益糾葛的關係是最偉大,也是最原始的。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怎麼體現這種關係呢?有人形容,一個母愛的力量,可以接住從三層樓上掉下來的孩子,寧肯自己被砸死,也不讓孩子受到一絲絲的傷害。可見,面對來自外部的危險,做父母的寧肯自己受到再大的委屈和曲解都會本能的承擔下來,而不讓孩子被外部危險所威脅。真是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保證這種至親至勝的愛的最大利益而不被傷害,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這種愛是不受理性影響的,不隨外界任何的環境變化而變化,是非理性的,是感性的,是高於一切的,是最純潔的,最乾淨的。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理解了這種愛的深層含義,最後,再來看看,“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的意思,是不是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呢,是不是比表面的字面意思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了呢,不敢惡於人的意思就是,不管是父母對子女的慈,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是任何人都不敢得罪,萬事小心翼翼,就怕帶來危險,帶來災難,一失足成千古恨,危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事後悔之莫及。

有人從這裡面看到了中國人身上有奴性,依我看,說這話的人,是他們家父母上不慈,兒女下不孝的表現,是對中國孝道文化的不瞭解和謬論,有這種認知的人,是膚淺的,是低級的,是可笑的,是低能兒的幼稚病復發,是不值得一駁的。

《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為何這麼說?蘊含老祖宗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