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有哪些幕後冷知識?

MG小象幕後君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故事的原型是江蘇省無錫市,一家針織廠老闆陸勇的故事。

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他的醫生建議他吃瑞士諾華生產的格列衛。但格列衛價格昂貴一盒就要23500元,陸勇服藥兩年花費了56.4萬元。2004年陸勇瞭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治癌藥物具有相同的功效,就開始幫人代購次藥。2014年陸勇被抓獲罪名是“銷售假藥”,陸勇被抓後有300多名病友,聯合寫信向相關部門求情,2015年2月27日相關部門撤銷了對陸勇的起訴。

除了電影真實外,在幕後也有大家不知道的辛苦,徐崢向來以喜劇形象示人,這次轉型出演這麼嚴肅的電影,影片中有大量的哭戲,經常要哭得稀里嘩啦,對徐崢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飾演劉思慧的譚卓,為了演好舞女這個角色,練了一個月的鋼管舞,結果練得一身的傷。

老戲骨楊新鳴在電影裡飾演一個神父兼翻譯。為了演好翻譯這個角色,零基礎的他開始學習英語,60多歲的他每天要背大量的單詞。

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王傳君飾演的白血病人,大家對王傳君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愛情公寓裡,國語不好的關穀神奇。這次轉型飾演一名病人,為了演出病人的那種虛弱感,王傳君每天堅持跳繩跳,一開始每天跳4000下,後來每天跳8000下,最後瘦了20多斤。為了拍好一小段在病榻上的戲,王傳君兩天兩夜沒吃沒睡。影片中有一段吃包子的戲,王傳君一共吃了44個包子。還有一段吃麵條的戲,他吃了5碗麵條,最後吐了3次。


樂享影視菌


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風靡影視界,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該片是甯浩與徐崢繼《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無人區》與《心花路放》後的第五次合作,全片以保健品商販程勇為核心人物,講述被病患封為“藥神”的程勇與多方展開的“救援”拉鋸戰。

縱觀整部電影,主角幾乎都是邊緣人物,儼然一幅“草根群像”。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是該片的亮點,有笑有淚的鏡頭語言頗具黑色幽默。《我不是藥神》打破製作壁壘,所有細節直指人心,情節方面可以說是誠意滿滿。

盤點《我不是藥神》幕後冷知識,你知道的有哪些?

1、電影由來

看完電影,很多人會心存疑問:《我不是藥神》是怎麼完成製作的?出人意料的是,籌備過程並不像觀眾們想象得那麼戲劇化。僅僅是因為在一次火鍋局中,文牧野和甯浩無意間聊起當年的“陸勇事件”,甯浩提出可以拍一部電影,沒想到兩人一拍即合,敲案定下這個提議。上映後電影以31億票房收官,同時豆瓣評分高達9.0。或許誰也沒有想到,一頓火鍋誕生了一部電影。

2、五部片名

電影的初始命名為《生命之路》,聽上去過於直白空洞,後來又改名為《印度藥商》、《印度藥神》、《中國藥神》。一系列換名風波後,在電影即將上映時定下最終命名《我不是藥神》。相較於前幾個片名,《我不是藥神》以否定式語氣命名,兼具力度與深度,自然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與好感。

3、44個包子

通過《愛情公寓》中關穀神奇一角打開知名度的王傳君在《我不是藥神》裡出演一位重疾患者呂受益,劇中王傳君幾乎完美還原角色設定,顛覆了人們對於他的演技認知。據說,王傳君為了表現出角色的病弱,對待自己相當嚴格。他堅持每天完成8000次跳繩,整整減重20多斤。為了向觀眾呈現出病榻戲的最佳效果,他足足有兩天兩夜沒有睡覺。在一場吃包子的戲裡,王傳君沒有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那場戲拍完,他一共吃了44個包子。類似場景在後來的一場吃麵條戲裡重演,他吃了5碗麵條,吐了3次。

4、苦練鋼管舞

電影開拍前,導演告訴譚卓有一場跳鋼管舞的戲。得知這件事以後,譚卓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練習。為了一段20秒不到的鏡頭,譚卓苦練鋼管舞。她腿上常有淤青,甚至損傷了膝蓋軟組織。直到快拍完時譚卓才知道,實際上這段鋼管舞表演鏡頭不多,之前苦練的動作毫無用武之地。正是因為這份敬業,才有了電影中的這段經典鏡頭。

5、零基礎背英語

飾演神父兼翻譯的老戲骨楊新鳴在《我不是藥神》裡展現了不俗演技。為了演好這一角色,楊新鳴決定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英語。完全不會英語的他每天除了要背誦英語單詞,還要背誦長篇幅英文臺詞。即便如此,楊新鳴依然沒有放棄,影片中他的水平是足夠過關的。

6、由原型改編

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程勇一角原型為一家針織廠老闆陸勇。自從陸勇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後,醫生建議他服用瑞士生產的格列衛。一次偶然,陸勇瞭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藥具有相似功效,因此走上代購此藥之路。劇中程勇因為售賣印度仿製藥“格列寧”而被捕入獄,現實生活裡陸勇不久後就被無罪釋放。

迄今為止,《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高達9.0。這部現象級電影可以說是徐崢的“封神之作”,雖然幾位主演並非流量明星,但他們出神入化的演技足以令觀眾拍案叫絕。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影視口碑榜


一、王傳君為了這部電影完全顛覆了以往關穀神奇的形象,他為了表現出影片中角色的病弱,堅持減肥兩個月,每天跳繩8000次足足減重了20斤,而且為了演出臥在病床上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熬了兩天兩夜沒睡覺,最終呈現出那種整個人都塌下去的感覺。在正式開機之前,為了體驗病人的生活狀態,他每天除了白天鍛鍊減肥,晚上還要去醫院跟病人同吃同住。

二、有一場是徐錚和王傳君吃包子的戲,當時因為一些原因導致這場戲NG了很多遍,最終王傳君足足吃了44個包子,雖然肚子已經撐不住了,但他每次都演出了餓了很久的感覺,在整段戲拍完之後,他一個人躲在牆角吐得不要不要的。

三、這部電影從開拍到結束,層級換過很多次名字,一開始叫《生命之路》可發現這個名字有點空,改成《印度藥商》之後又有點讓人不知所謂;接下來又換成《印度藥神》卻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對勁,給人的感覺像是印度神藥一樣,然後又確定了《中國藥神》這個名字,但是又覺得這個名字有對陸勇的行為有刻意封神的意思,最後才決定了《我不是藥神》電影都快拍完了,所以當時劇組的名字改來改去,弄的很多工作人員都不明白自己的劇照叫什麼名字。

四、譚卓接到這部電影之後導演跟她說,有一段鋼管舞的戲,當時她對於舞蹈都還不大瞭解更別說鋼管舞了。之後她為了這段鏡頭回去了練了一個半月的鋼管舞,每天練完腿上都是瘀青,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下來還導致膝蓋軟組織損傷,但在電影開拍之後她才發現辛辛苦苦練了一個多月,這段戲才僅僅十幾秒,而且都是些基本操作,自己學的大多數都沒用上。

五、在電影中有一場徐錚的哭戲當時拍了兩天才算通過,一開始徐錚在拍的時候,一滴眼淚都擠不出來,整個劇組坐在那裡等他哭也是很尷尬,而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了,最後沒辦法只能收工,臨走之前劇組人員還勸他說“徐老師,你慢慢來,大家都等著你”這讓徐錚的面子實在過不去,身為老演員,當著這麼多新人的面愣是擠不出半滴眼淚,甚至還想笑,當天晚上他就以劇中角色的身份給自己寫了封信,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寫了啥,反正第二天演這場戲的時候號啕大哭。

關於《我不是藥神》冷知識,我知道的就這麼多,喜歡我就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