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作者:樂樂媽
來源:深度育兒(ID: baomabaobao )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看到新奇的玩具總想給孩子買,“別的孩子有,我家孩子怎麼能沒有呢?”


  • 工作太忙,沒怎麼陪孩子,給孩子買點玩具補償一下吧。
  • 以前的玩具孩子都不怎麼喜歡玩了,該買新玩具了吧?
  • 於是孩子的玩具越來越多,可孩子玩玩這個,摸摸那個,卻總也專注不起來,還抱怨不知道玩什麼,真無聊……


滿地的玩具,缺失的零件,總也收拾不清的家裡真頭疼。


以上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如果你也曾和我一樣為孩子的玩具而煩惱,那麼一起來探討下吧。


01


靈魂提問:孩子的玩具真的越多越好嗎?


不!不!不!


玩具這東西,可真不是越多越好,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告訴我們“多則惑,少則得”,而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過多的選擇可能會導致人們無所適從。所以,“選擇困難症”孩子也會有的啊。


而且美國曾專門針對學齡前兒童做過一次研究,結果也證明:給孩子過多的或者不適合孩子年齡段的玩具,會破壞孩子的認知和阻礙思維發散。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因為有太多的玩具擺在面前,會讓孩子很迷茫,很難集中精力去認真玩一個玩具,或者研究一個玩具。因為當他正在玩積木時,瞥見一邊的小賽車、玩偶等好多玩具時,興趣很容易被轉移過去,於是就變成了這個摸摸,那個摸摸,甚至沒玩多久對玩具們都厭了,嚷著好無聊,要家長陪著玩或要求買新玩具了。


而玩具較少的孩子往往不一樣。因為知道玩具就這幾樣,孩子反而會珍惜每個玩具,不僅專注地玩遍玩具的常規玩法,無聊自娛自樂還會激發孩子反覆研究,探索出新花樣。而這種探索正是智力開發的過程。


所以,如果真的愛孩子,請不要給孩子太多的玩具。


正確的做法是:控制數量,定期更新,收納管理,親子陪伴。


02


控制數量——最佳玩具數量是3~5個。


同時給孩子合適的3~5個玩具足以。玩具少於3個,孩子們可能會自卑;如果超過5個,可能扼制孩子的專注力和創新玩法。


那孩子現在的玩具太多了,要斷舍離只保留3~5個嗎?


不,對玩具進行盤點,把殘缺、不想再玩的玩具果斷處理掉,挑出目前最想玩的3~5個玩具,然後把其餘還可以玩的玩具都打包收納到平時拿不到的地方。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03


定期更新——每月輪換和按季/年換新。


上一條說到要把多餘的玩具的打包起來,就是為了每月輪換——每月可以帶孩子重新審視挑選:

1、這個月的玩具中,有還想繼續玩的嗎?保留。

2、不想玩的打包起來。

3、從收納起來的玩具中挑選想玩的“新”玩具(有一段時間沒玩的玩具就又成新鮮的啦)。


這樣重新挑選出孩子下個月最想玩的3~5個玩具。


按季/年換新。孩子在不同身心成長階段,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也需要不同的玩具來對應發展不同的能力,所以對玩具還是少不了買買買的。


對1歲以內的孩子,可按月齡選購玩具;


而1歲~3歲的孩子,可按季考慮新玩具;


至於4歲以上的孩子,興趣會更持久,每年添幾件新玩具就可以了。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04


收納管理——帶領孩子管理玩具。


培養好習慣,管理玩具也是管理人生。


首先,家裡劃出一塊區域作為固定的玩耍區,最好鋪有爬行墊或毯子明確劃分邊界。如選擇客廳或臥室一角,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這個區域是他的,其他地方不可以亂放玩具。


其次,選擇合適的容器進行收納,給容器全部貼上標籤,可以是漢字(正好可以教孩子認字),也可以是玩具圖片(方便低齡孩子也能自己看著收納)。


然後,帶領孩子收納玩具,如每次睡覺前帶孩子一起玩“送玩具回家”的遊戲,在每月大整理時,和孩子玩“收納比賽“的遊戲。


最後,展示孩子表現。可在玩具區域裡懸掛打卡表,每天自覺整理後讓孩子打鉤,連續7天完成後有小獎勵,堅持21天可以滿足孩子一個願望等。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05


親子陪伴比玩具更重要。


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KathySylva研究指出,那些玩具較少的孩子,由於與父母一起閱讀、唱歌和遊戲的時間相對更多,所以他們比那些整天被玩具“裹挾”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更高。


所以,玩具是替代不了陪伴的,請爸爸媽媽們多陪陪孩子吧,親子游戲、親子閱讀……讓孩子更好地提升智力等各方面能力,同時爸爸媽媽也享受下溫馨的親子時光。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說,實在太忙了,天天加班怎麼辦?


玩具買成了一座小山,為什麼孩子還總想買新玩具?


那麼請每天抽出3分鐘時間來做家庭教育,把寶貴時間給孩子吧。


1分鐘遊戲。親子游戲可以增加家長與孩子的配合度,增進情感,還能在遊戲中觀察、培養孩子的能力,提高家庭中的快樂感,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


1分鐘探討。可以就遊戲中的場景或日常生活提出一個問題,讓孩子發揮想象力來找出答案。如玩過家家遊戲中,孩子曾打翻一個玩具杯,就可以提問:如果真的杯子被打翻了,會怎麼樣?孩子可能說:那就摔破了。家長可以繼續提問:哪些材質的杯子會摔破,哪些不容易破?甚至可以追問:那如果杯子是摔在地毯上呢?……家長可以帶孩子討論不同材質碰撞結果不同,還可以讓孩子想想不摔碎杯子的N種方法。這種日常探討可以很好培養孩子深入思考的習慣。


1分鐘傾聽。在孩子有話要說時,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是問詢,而是讓孩子自由發表,傾聽時放下手機,看著孩子,態度溫和。有條件的還可以營造傾聽的儀式感,認真地抱著孩子,或者和孩子並排坐在一起,握著孩子的手,儘可能用接觸來傳遞愛。


1分鐘反饋。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及時給出反饋:對過錯行為要明確指正,告訴孩子可能的危害;對孩子遇到的困難及做錯事時,多些鼓勵與耐心;對孩子表現出的優點,要讚美具體態度或者行為,多誇誇付出的努力,忌只用“你太棒了”。

● End ●

來源:深度育兒(ID: baomabaobao ),每天中午一點半,為您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