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正沒有那麼早死,而由他參與北伐,讓孔明去供應糧草,蜀國能否統一?

用戶6619716878821


統一可能性極低。

陳壽之所以將龐統、法正列為一傳,稱其謀主,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劉備入蜀前,入蜀中,入蜀後,法正都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入蜀前,連和張松,積極推進劉備入蜀,並勸說劉璋應該審時度勢;入蜀中,解除劉備顧慮,全力攻破雒縣;入蜀後,勸諫劉備重任許靖以招攬名士,識破曹操退兵長安推進劉備攻取漢中,又於定軍山與黃忠大破夏侯淵。實在功不可沒,難怪諸葛亮會聲稱先主雅愛信正。

但,說句實在話,法正有才能是有才能,能在益州這地助劉備如魚得水,且大部分是歸功於他對益州的熟悉度。換句話說,即便是他有高超的謀略,在面對曹魏善守的策略方針面前,也很難施展開來。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

如果是說,把難度調低,把統一大任降到奪取西涼、奪取長安,個人倒是覺得可行。

我們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於曹魏而言是突來之舉。諸葛亮是蜀漢股肱大臣,是謹慎之人,他一開始便排除了魏延奇襲長安的計策,而是選擇緩圖涼州。但法正不同,他作為謀主,謀臣,他想要的是完成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地完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同等的條件下,他大可能會支持魏延的建議,甚至是會率領大軍直接出斜谷攻取長安,作為第二支抵達長安的隊伍,然後佔據長安與魏延一起面對曹魏援軍。

不過呢,也就止步於此了。或者要有相當的一段時間,法正才會進一步與曹魏開戰,深入中原。因為,蜀漢國力弱小是其根本性的決定性因素,無法持續地為戰爭提供給養。再者,長安距離曹魏中央不遠了,曹魏更能調動全國的力量對抗蜀漢。

因此,這時候還需要一個決定性的力量,那就是東吳。蜀漢、東吳必定得齊心協力,一同行動,才有可能令曹魏出現顧此失彼的大失誤,從而致使曹魏的敗亡。

這是相當難的。

先不說蜀漢、東吳是否能至始至終地一致伐魏,恐怕是一進取中原地區,又會出現相互制約的局面。而且從歷史結果看,除了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兩邊根本沒有一次統一的行動。

最後說說諸葛亮。只要劉備一旦不在了,誰敢說諸葛亮能容忍得下法正?法正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吶,內心對他怨恨的人肯定大有人在。諸葛亮為了維持益州的政治和諧局面,集權的統一,是很有可能會對其下手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劉封、魏延等人的死。


福建大都督


劉備一直有統一天下的願望,而他的野心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凸顯了出來。為什麼這樣說呢?那時候年少的劉備曾經指著自己家門前的桑樹,告訴家中大人,以後他要把這棵桑樹來做車蓋。長大後的劉備正在經歷亂世之爭,憑藉著自己的皇叔身份,劉備號召了一批英雄好漢一起進行討伐。劉備想要起義,也佔領過一些地域,但是因為沒有強大的資本,也只能依附於他人身上。這不是劉備想要的生活,他不想要跟隨比爾呢,他想的是可以自己去打出一片田地。 後來的劉備遇到了關羽和張飛二人,隨後三人桃園三結義,準備大幹一場,但是一個團隊,只有武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出謀劃策之人。早前陪在劉備身邊的徐庶,曹操也給帶走了。經過水鏡老先生的指點,劉備知道還有一個叫諸葛亮的隱士,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諸葛亮的優秀之處在於他不僅可以透徹的分析天下局勢,更是規劃好了劉備統一天下的謀略。因為有了諸葛亮這名軍師的幫助,劉備也成立了自己的蜀國。讓人感到惋惜的是劉備病逝離開,諸葛亮接過了劉備對自己的囑託,依然堅持北伐,最後卻在北伐的途中離開,蜀國最後的結果也是滅亡了。

蜀國也曾經有過統一天下的資本,但是因為失去了一個人,導致了三國的歷史有些許改變,如果這個人還存在,說不定劉備想要統一天下的夢想也會完成。這個人是諸葛亮的好拍檔,也曾經與諸葛亮一起,效忠於劉備,雖然都是軍師,但是二人的領域完全不同。諸葛亮的謀略和治國的方面算得上頂尖,法正的身份更傾向與韓信。在帶領士兵方面,法正比諸葛亮更加的適合,所以說北伐如果是法正出動,諸葛亮負責後勤,也就出現不了糧草斷運的事情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太過信任馬謖,而馬謖的錯誤決策致使街亭淪陷。本來已經佔了上峰的第四次戰役,卻因為糧草的斷運,也只好無奈撤退。

諸葛亮對法正的看法相當的高,即便是在法正公報私仇,有人背地裡告知諸葛亮要去告發法正的時候,諸葛亮都沒有去做,對於法正做出的貢獻,更是給予了肯定,也正是因為法正的存在,劉備在征戰的時候並無恐懼之心。法正不僅可以斬殺夏侯淵,導致曹操的氣憤,沒了法正的劉備,不停諸葛亮的勸導,一心攻打東吳,結果造成了失敗,諸葛亮甚至認為,法正如果還在,一定可以勸住憤怒的劉備。

諸葛亮的謀略比較適合政權方面,達到穩定後方,如果兩個人可以互相合作,估計第四次北伐斷糧的情況不會出現,劉備也更是會安排兩人互相可做,不過事與願違,劉備剛剛奪得漢中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不然的話,有了法正和諸葛亮的共同輔佐,蜀國說不定可以大戰天下,統一天下!


愛吃肉的狗


蜀國的位置就註定了無法統一全國,而不是某一個將領的才能決定的。

雖然蜀國位置在四川盆地,易守難攻,但是蜀國要進入中原,從東面、北方必須翻越崇山峻嶺,出去困難,而且糧草供應極其困難,成都遠離中原腹地,不管是援兵和糧草供給,都十分困難!

四川偏安於西南,盆地之中,自古是農耕為主,自給自足,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自古以來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是偏安之地。

地理上遠離中原,同樣造成了政治、文化、經濟上的遠離中原。

打仗是打的是經濟、是糧草、是綜合實力,何況是面對的是征服全中國的戰爭,並且面對的是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上,蜀國的地理環境,滿足自己國內的需求容易,但支持全國戰爭就捉襟見肘了,有謀略的政治家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北伐只是自保,在自保中尋求機會。一旦不北伐,面對強敵在各方面的碾壓,蜀漢政權最終只會曇花一現,不能長久。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政權在鍾會、鄧艾的攻擊下,一戰而滅,就是明證。

歷史上的前蜀、後蜀等在四川建立的政權最後的結局也是證明!

法正雖強,無非是在戰略上讓蜀漢存在的時間長一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