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鐘樓沉寂的祕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古時候,通都大邑多半有鐘樓和鼓樓,晨昏時分撞鐘擊鼓報曉報更,成語“暮鼓晨鐘”,本義就是這個意思。

順德鐘樓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大良中心有一個古老的鐘樓,著名的“鐘樓公園”就因此而得名,不過可能大家不知道,其實大良先後有過兩個鐘樓。

據明代萬曆十年(1582年)成書的《順德縣誌》記載,頭一座建於天順四年(1460年),即順德建縣後的第八年,舊址在大良梯雲山上(俗稱鐘樓崗,今人民禮堂所在地),工程主持人為當時的知縣李先。

過了64年,即嘉靖三年,知縣曾仲魁嫌它的地勢高過縣衙門、下令拆掉,改建到梯雲山下的縣學宮東南角,即現在鳳山東路區文化館前,此後便固定下來,歷經重修,一直存留至今。此樓的外觀與北京、西安及南北各著名佛寺的鐘樓大同小異,只是規模略小。鐘樓的基座平面呈正方形,以紅砂岩石砌就,高約4米,邊長約10米,下開拱洞,可通行人。

樓南古時貼近城牆,樓北有登樓石階。基座之上,為十二檀四面出廊式重簷結構建築,瓦木作頂,高約5米,分別以木柱和石柱承託。上下兩澹相距1米許,檯面四周以紅石作護欄,形制頗為典雅富麗。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銅鐘千斤,聞聲十里

五百多年來,順德鐘樓的大鐘屢毀屢鑄,有成文可考的較早的一口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縣林應騁所鑄。隆慶年間(1567-1572年),大鐘連同鐘樓的頂層建築一起被颱風颳倒墜毀,知縣胡友信旋即修復,並重鑄大鐘。到了明末,戰亂仍頻,民生凋敝,鐘樓日漸荒廢。

清康熙三十一年傷(1692年),戰爭創傷已經平復,縣紳推舉知縣徐勍出面集資修復,並重鑄大鐘,鐘體銘文十六字:“洪宣聖鐸,銅鐘千斤,朝暮叩擊,聲聞十里。”從中可以想當日撞擊時鐘聲的威力。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不為人知的鐘樓傳說

不過此鍾也給知縣惹了麻煩,縣城內無端興起了一番小風波:鑑於鐘聲過於洪亮,駐守順德的綠營總兵劉詔的五更好夢被驚擾(此人嗜好夜生活,每晚飲宴行樂三更後才睡覺),遂要求徐知縣下令停止撞鐘,但徐知縣則格守“黎明即起”的古訓,不予理睬。

劉總兵一怒之下,在總兵衙門(故地在今鐘樓公園西南停車場處)的旗竿上高懸紅燈一盞,夜夜逼射縣衙門,意在破壞縣衙門的“風水”。

事有湊巧,過了不久,知縣的幼子一病不起,縣衙的吏役歸咎於劉總兵掛燈作祟,勸知縣向劉妥協,以免繼續損傷人丁,徐知縣偏不信邪,下令堅持如常撞鐘。後來不知是否劉總兵搗的鬼,好端端的大鐘莫名其妙裂開,鐘聲終於沉寂。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大良城紳才按原樣重鑄,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這一口。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順德鐘樓沉寂的秘密,紅磚碧瓦道不盡百年滄桑

回眸

晚清以後,撞鐘制度廢止,縣人對鐘樓和大鐘依然懷著深厚的感情。百年以來,歷經拆城牆、開馬路諸役及社會動亂歲月,這座位於縣城中心地段的古建築物仍安然無恙。

近年改造舊城區路,大量拆除舊房,拓寬馬路,唯獨鍾樓秋毫無損。美中不足的是20年前的重修,基座使用水泥抹牆,未能“修舊如舊”,補救大概要留待新一輪的修復了。


來源:順德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