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想要體驗“英雄呂梁”2日遊的遊客,首日可從太原出發到呂梁臨縣。臨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這裡鐫刻了革命偉人的不朽業績,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臨縣從事革命活動。

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走遍紅色熱土聆聽英雄故事,尋訪“小延安”傳承紅色基因。山西精品紅色旅遊線路“英雄呂梁”,涵蓋了山西省呂梁市臨縣、興縣兩地的紅色景區。在兩天的時間裡,遊客可參觀臨縣寨子山的毛主席故居,還能追尋紅色足跡,來到蔡家崖的晉綏邊區,在革命紀念館裡緬懷先烈,感受“呂梁精神”,體味崢嶸歲月。

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第一站,遊客可前往臨縣三交鎮雙塔村,中央後方委員會舊址就在那裡。中央後方委員會舊址是中央後方委員會的樞紐機關所在地,是中國解放戰爭的重要地標之一,是後委主要領導人葉劍英、楊尚昆駐地和中央重要機關特別會計室所在地,是重要黨史(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機構舊址。

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1947年3月下旬,葉劍英、楊尚昆東渡黃河,率駐延安各機關撤退前往晉西北地區。此後,從延安撤退的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3200多人陸續到達雙塔村及附近村莊。中央後方委員會機關駐臨縣三交鎮一帶,葉劍英、楊尚昆住雙塔村,並承擔了組織中央的人員、物資供應,是中央後勤保障的重要樞紐;協助中央指揮全國解放戰爭,是中央軍委的總參謀部。

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中共中央後委機關舊址東靠呂梁山脈,湫水河繞村而過。這裡交通方便,東連晉綏邊區和晉察冀邊區,西與陝甘寧邊區隔黃河相望,是一處十分理想的屯兵之地和中轉站。舊址包括7處院落,分別為中央外事組舊址、作戰部舊址、中央書記特別會計室舊址與鄧穎超舊居、毛澤東路居、楊尚昆舊居、葉劍英舊居、糧草院舊址。舊址於2009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偉人留跡小山村——呂梁英雄熱土

從雙塔村出來後,便來到了磧口鎮。磧口,因其獨特的黃河旅遊資源帶動了周邊村的發展,這當中的寨子山,更多地在於它曾是毛澤東在1948年“戰略轉移”中路居的舊址。

從磧口一路向南,沿著湫水河岸就能找到寨子山。寨子山是一座極其安靜的村莊,且歷史悠久,古稱大同鎮,磧口大同磧即由此而得名。這裡不僅是百里湫川南段孔道的瓶頸,還是磧口未興起前最早的商貿集鎮。

從村中留下的窯洞式四合院及精美的門樓、木窗花來看,這裡也曾繁華過。據村民講,村中能有如此別緻的大院,要歸功於民國時期晉西首富陳懋勇、陳懋嘉、陳晉之三兄弟。村裡最響亮的建築就是被當地人稱為“三層樓”的建築,院中院、院上院的格局很吸引人。這三層建築明柱廈簷,設計奇巧,華麗的門樓臺閣、精美的木雕石刻,向人們展示著陳家當年的富有、嚴謹,也透露著晉商的精明與誠信。

然而,讓寨子山村民最為驕傲的是,毛澤東曾在這裡居住。一路嗅著桂花香,在村民的指引下,便來到了毛主席路居的院子。

時間要追溯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央機關經陝北吳堡川口村河廟渡口乘船在磧口高家塔下里灘靠岸,入住磧口寨子山陳家大院。第二天,毛澤東一行人從寨子山啟程,經臨縣雙塔村、晉綏邊區政府駐地、興縣蔡家崖等地前往西柏坡。

如今,陳家大院大門上的“望隆山斗”的匾額歷經風吹日曬依舊清晰可見,毛主席路居處的那眼窯洞裡,也多了尋訪紅色故事的足跡。

遊覽過臨縣的紅色遺址後,可前往磧口古鎮領略黃河美景,當天也可留宿當地,第二天再前往興縣,參觀蔡家崖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之後返回太原。

興縣是一片激情昂揚的紅色熱土,是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色延安的東大門,有著“小延安”的美譽。抗日戰爭時期,它阻敵西進、屏障陝甘、拱衛延安,是保衛黨中央的前沿陣地,也是延安與各抗日根據地聯繫的交通樞紐和重要通道。解放戰爭時期,它是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戰部隊轉戰陝北的大後方。

興縣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有革命遺址60餘處。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是國家和山西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館址即原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這裡曾是晉綏開明紳士牛友蘭先生的宅院和花園,當地人稱“花園院”。紀念館由三個院子組成,建築物主要是石拱窯洞、磚包大門、起脊瓦房、蓋瓦歇廈等,充分體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晉西北地方民居特色。

目前,這裡對外開放的原狀陳列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賀龍同志的故居、舊居,有“晉綏幹部會議會址”“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舊址”及 “六柳亭”等;輔助陳列有“晉綏邊區革命鬥爭史陳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動展覽”“賀龍同志生平事蹟展覽”等。

紀念館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為研究晉綏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藏品達四千餘件,其中,有毛澤東的筆硯、賀龍的文件包、林楓的馬韃子、牛蔭冠的毛毯,邊區軍民用過的兵器、工具、衣物、糧票等,不少圖片實物彌足珍貴,為全國少有或獨有。

炮衣、機槍套、粗製的棉麻布製成的八路軍軍服、繳獲的日軍炮車車輪及大量的革命文物和歷史資料,見證了晉綏根據地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歷程。

最後一站,興縣東會像莊上村的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紀念館陳列的烈士遺物、遇難飛機殘片等文物和講解員的講解,為遊客拼起了73年前的往事。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慶國共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又名博古),為了向中共中央彙報請示,和新四軍軍長葉挺、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進步教育家黃齊生等冒著惡劣天氣飛返延安。當日下午,飛機在黑茶山遇濃霧失事,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祭拜烈士,敬獻花籃,仰望撞機點,先烈們執著的信仰和澎湃的愛國熱情讓人久久不能自已。

紅色興縣,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紅色資源,深度發掘了“晉綏精神”“呂梁精神”,凸顯了興縣文化的魅力,值得紅色文化愛好者到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思考、回味、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