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从小,我们都听老师说过“向某某学习”,父母说过“你要有某某那么爱学习就好了”这些类似的话语。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必定是让父母省心,和父母关系非常亲密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怎么样了呢?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长大后走不出父母的怀抱

玲玲从小就是班上有名的乖乖女,邻居们经常对玲玲的父母说:“你们家玲玲多听话,和父母多贴心啊,我们家孩子要是有玲玲一半听话,我就满足了。”玲玲的父母总是得意地笑着。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别人家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要求好好学习时,玲玲总能自觉学习;别人的孩子不听父母的建议选择专业时,玲玲总是按照父母的要求选择发展方向;别人家的孩子自由恋爱时,玲玲却接受了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并且早早地结婚成家。

邻居都羡慕玲玲的父母年纪轻轻就做了姥姥姥爷,完成了人生大事,可玲玲的爸爸最近却叹着气说道:“现在我才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太好,不是好事,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原来,玲玲小时候对父母百依百顺,骨子里缺乏冲劲和创新意识,工作上按部就班,表现平平。结婚后,又因为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太好,太文静内向,不会跟婆婆相处。孩子出生后她要求父母和自己同住,帮自己带娃。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当别人家的闺女出嫁后,父母落得清闲自在时,玲玲的父母却成了外孙奴。他们这才发现,当年那些调皮的孩子,反而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嫁给了爱情,过上了独立的生活。而玲玲却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快四十岁的人了,却还离不开父母。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因为他们的性格特质中,其实早已暗藏着这些危机。

1. 循规蹈矩——没有个性

马克吐温《好孩子的故事》里主角雅各布.布利文斯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他和父母关系非常好,对父母的话唯命是从,做事循规蹈矩,养成了过分老实的性格。当别的孩子一起打游戏,玩耍时,他却能对此不感兴趣,整个生活都在父母的安排下进行着。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这样的乖孩子,小时候让父母很省心,可是他们习惯了循规蹈矩地生活,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从小也不发展爱好,成年后的生活往往是很枯燥单调的。

2. 文静、宅——人际交往能力差

“乖孩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他们从小很享受被人称为“乖孩子”的感觉,他们的共性是很文静,很宅。

根据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被夸奖得越多的乖孩子,他们会在行为上越发会朝着父母期望的样子去做。于是,他们和父母关系越来越好,不跟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他们认为出去玩就是不爱学习,不听话的行为。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成为了小伙伴们眼中的“怪人”,虽然小伙伴们会叫他“乖孩子”,但是他发觉自己越来越难以融入同龄人的圈子中,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

3. 安分——喜欢安逸,逃避竞争

“乖孩子”们从在就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着,他们对父母的要求言听计从,不会给予丝毫反抗。长此以往,形成了安分的性格,当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想去北上广闯荡的时候,“乖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家附近找个工作,认为安安稳稳过日子挺好的。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他们喜欢安逸的喜欢,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竞争,逃避竞争。这些“乖孩子”的视野往往有限,创造力渐渐被磨灭,日子往往过得庸庸碌碌。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也许在过去,我们父母那代人,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人们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很少。而21世纪的今天,需要是的有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们,应该赋予孩子丰满的羽翼,而不是把孩子关在自家的笼子里,做个孤芳自赏的乖宝贝:

①发现孩子多元化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家长们应该相信并耐心开发自己孩子的优势,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别人家的孩子上。永远不要让孩子活在其他孩子的阴影之下,这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一针见血:那么和父母关系太好的孩子,将来反而难有作为

②给孩子更多自由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不要给孩子成长过程中订立太多条条框框,不要让孩子们禁锢自封,而应带着孩子感受生活的美,教会他们自己融入美好的生活中,逐渐放开手让孩子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