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祕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若不是來到江西德興,我還不知道,被三清山、龍虎山、婺源、景德鎮合圍,與三清山東西並峙著一個秘境森林,大茅山。相對於前者的舉國聞名,大茅山是真正的藏在深山人未識。遠道而來的外地遊人,不會在登過三清山、龍虎山後,再拐一個彎,來到這裡,於是,這個夏天,遇見了這座只有周邊人遊山玩水的大茅山,雲霧之中,巍然高峙。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大茅山與三清山同屬懷玉山脈,主峰海拔1392米,是懷玉山脈的又一高峰。清代詩人程光璧曾作《大茅山》,“巍然高峙勢旋空,獨表銀陽嶽鎮雄。俯矚煙霞巒岫起,遙看林樹畫圖工。化身崖斷三生夢,瀑布泉飛百丈虹。欲作悠悠天外想,白雲深處梵王宮。” 也是在真正走進後,才在峽谷山澗中,在雲霧繚繞中,在參天古木中,感受到炎炎夏日的怒放的綠意;在沉重的遺蹟前,觸摸烈士血染的紅色。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綠色:原生森林峽谷

一場陣雨過後,走進大茅山境內,沿著溪流潭池、流泉飛瀑,走進深山幽谷之間,看兩岸的奇峰異石,原生森林。只是一走進,便已感受到陣陣綠意,涼了整個夏天。

流水沿花崗岩斷裂沖刷剝蝕形成的天然水溪,因其所在的斷裂帶內含有一定量的有色金屬硫化物,這些硫化物經化學風化、水體溶蝕及沖刷作用,一部分溶於水體中,一部分沉澱附著於水底,使溪水呈碧綠色。流泉飛瀑,峽谷深幽,形成了江南罕見的“九寨”風光。而這七彩溪谷,便是森林之中的一條玉帶。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大茅山林木蔥鬱,森林覆蓋率達97%,珍稀的原始次生混交闊葉林與茂密的植被,構成了國內罕見的深山原生生態環境。大茅山保存有從海拔100米-800米原生性強的常綠闊葉林基帶,是研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生態演替過程的重要區域。在原始次生混交闊葉林裡,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各種植物梯次生長,從青苔到藤本,從藤本到古喬,年輕與古老並存,原始與自然共生。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行走在這個綠色王國,呼吸著最純正的空氣,沒有刻意的走進森林之中認識各種植物,卻也知道了紅豆杉、伯樂樹、水杉、蘇鐵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瞭解了韓信草、車前草、斷腸草這些在深山中生長的中草藥。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大茅山與三清山、靈山是贛東北懷玉山脈最典型的花崗岩出露地區,大茅山主要以酸性岩漿岩為主,是典型的花崗岩峰巒微地貌。花崗岩風蝕形成的各類峰林和象形石,歷經億萬年風雕雨琢,雖比不上名山大川的奇險,雲霧之中,卻自有風骨。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紅色:三百烈士血染

大茅山曾是多個朝代義軍的根據地,因古代一位叫梧風的農民英雄,在此安營紮寨,殺富濟貧,故名梧風洞,唐末黃巢起義隊伍也曾在此屯兵休整。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茅山是方誌敏開闢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之一,是閩浙贛皖最重要的游擊區。烈士的鮮血曾染紅了跑馬坪,染紅了整座山。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1934年紅十軍團在軍政委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參謀長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挺進皖南,北上抗日。當時國民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糾集重兵竭力圍截紅軍北上。

1934年7月,紅軍第七軍團受命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從瑞金出發,先後轉戰於贛中,閩東,浙西,淅皖邊。1934年10月粟裕率紅七軍團到達德興重溪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師並整編組成紅十軍團,繼續北上抗日。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1935年1月16日,粟裕、劉英率抗日先遣隊先頭部隊從懷玉山突圍進入梧風洞山區休整,將300餘名紅軍傷病員安置到閩浙贛軍區醫院三分院(梧風洞山區)臨時醫務所治療。不久,國民黨軍四十三旅瘋狂圍剿梧風洞,清明節前夕,300餘名紅軍傷病員和醫務人員來不及轉移,在梧風洞跑馬坪慘遭敵人殺害,全部壯烈犧牲。這是“皖南事變”的前奏,是中國革命有影響的歷史事件。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當年在大茅山流淌的鮮血早已被數年的雨水沖刷乾淨,那些遇難烈士,卻永久的銘刻在山間。走過一座吊橋,拾階而上,在幽深的林間,走進桐風洞紅軍死難烈士紀念碑,傾聽當年的血雨腥風,“筆架山高,馬溪水長;遇難烈士,萬古流芳”。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與三清山對望的森林秘境,雲霧深處,紅綠相間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自由攝影師,旅遊自媒體。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