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生命的價值,在於生於平凡卻敢於追求不凡;

生命的高貴,在於經歷不平凡而融入平凡。


近日,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重溫了路遙《平凡的世界》


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秀蓮……當熟悉的人物一一登場,他們的熱血、執著、愛恨、掙扎,依然讓人熱淚盈眶,深深震撼。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與此同時,我們更加懷念“平凡的世界”的締造者——路遙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無論人生多麼艱難,記住仰望星空。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極端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被過繼到伯父家。


少時家貧,他在飢寒屈辱中刻苦求學,備嘗艱辛。上初中時,他交不起每月四五塊錢的伙食費,有時甚至連五分錢的清水煮蘿蔔也吃不起。他時常餓得發暈,餓得發瘋,餓得絕望。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 路遙20歲照片


在這種境遇下,他依然堅持上學,喜歡到縣文化館翻報紙。


這段經歷,在《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身上,可以找到影子:


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灑下……一個身材瘦弱的青年,兩條長腿踩著泥濘,走向空曠院落的饃筐前,取走屬於自己的兩個黑高粱面饃。


這個青年就是正在讀高中的孫少平。物質生活的貧乏,會傷害他的自尊心,但讀書與看報填補了他精神世界的空虛,也讓他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此後,經歷了回鄉當教員,務農,進城攬工,成為煤礦工人,愛人的犧牲,自己因事故毀容……


在人生苦難的磨礪中,少平逐漸成長起來,由一個稚嫩、羞澀的農村青年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有擔當的大人。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路遙,其實是另一個孫少平。


1966年,路遙考上西安石油化工學校。他以為終於可以脫離貧困的苦海,命運卻無情地捉弄了他——大中專院校的招生無限期停止。


1969年,路遙回鄉務農。


1973年,路遙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逐漸開始文學創作。


1976年8月,路遙被分配到陝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做編輯工作,文學也成了他之後的人生之路。


1981年6月,不到32歲的路遙,創作完成了13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人生》讓路遙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


在寫《平凡的世界》時,工作量非常巨大,手指頭被紙張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閱。


第二部完稿時,路遙累得口吐鮮血,醫生要求他必須停止工作。但路遙隱瞞了病情,不惜生命也要完成作品。過度的勞累和營養的匱乏,使他只能半躺著勉強書寫,幾乎完全憑藉精神的力量完成了最後的工作。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 《平凡的世界》開篇手稿


路遙一生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鬱悶、痛苦和煎熬,這一切,反而使他的靈魂變得厚重,成了他創作的財富。


這是用心血在黃土地上的創作,無數的個體被凝結成為小說中的典型人物,他們為命運抗爭搏鬥的精神,不斷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王爾德說,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路遙,就是那個仰望星空的人。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一個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孫少安,是《平凡的世界》裡另一個主人公。


因為家貧,他早早地開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挑起生活的重擔,並忍痛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但這樣的孫少安,一直帶著骨子裡的倔強和不屈服,這使得這個普通的農民,不再普通,不再平凡。


對孫少安來講,一個窮人的自尊就是自強不息。他堅信,“黃河水總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窮一輩子”。只要努力,只要肯幹,再爛包的日子終會向好。


年僅18歲當上生產隊隊長,為提高隊員生產積極性,他帶頭私分豬飼料地;為過出好光景,他又率先落實包產到組的生產責任制;為了美好生活,他帶頭開辦磚廠;為了照顧村裡的老弱,他儘可能多地讓村民進磚廠上班……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孫少安,從不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他自信、自強。


私分豬飼料地,被人告了,拉出去批鬥;

有了拉磚掙私錢的機會,貸款買來的驢車丟了;

辦起了磚廠,高薪聘來的燒磚師傅手藝不行,磚燒壞了;

帶頭實行生產責任制,他被抓了;

鑽天打洞地搞來了貸款,又被告了……


無論現實怎樣困難,少安從未向生活低頭。他大膽地重新辦起磚廠,日子再次出現了轉機,在多次虧本、失敗後,終於成功緻富, 並當選為新一任村委會主任。


最可貴的是,無論何時,他始終保持淳樸、善良,不忘記和鄉親們一起致富。


“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淹沒。你會被淹沒嗎?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淪!”


孫少安的奮鬥史,完完全全證明了這一點。


平凡的世界,也是一個永遠偉大的世界。


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創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後,這部作品卻並沒有被當時的文壇看好。


許多人認為它的寫法太陳舊、沒意思。但路遙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既然自己寫的是最樸素的人,就應該用最樸素的手法,絕不在形式上搞過多的花樣"。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 1987年與《平凡的世界》責任編輯在研討會上


為了寫作《平凡的世界》,路遙用了在今天看來最“笨”的方法:


他集中閱讀了近百部國內外的重要長篇小說,還廣泛涉獵了各類“雜書”,而為了解作品所涉的1975至1985年這十年間的各類重要事件,他翻遍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等報刊的全部合訂本。


為深入生活,路遙提著裝滿書籍資料的大箱子,奔波在鄉村城鎮、工礦企業、學校機關、集貿市場,瞭解上至省委書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內一年四季的作物等細節,在這個過程中,作品中人物的輪廓逐漸清晰。


為塑造好煤礦工人的角色,路遙專門去煤礦體驗生活,和礦工們一起下井工作,一起生活。恰恰是這種體驗,給了他最真實的靈感和素材。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 路遙(左一)在銅川煤礦採訪


《平凡的世界》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農民到工人、從學生到幹部、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化、性格心態、悲歡離合、冷暖人生。


董卿說,《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沒有一個是“壞人”。


究其原因,路遙,深深愛著生養他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即使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可以原諒。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90年代初,王安憶聞說陝北的貧困閉塞,曾問路遙:為什麼不把人們從黃土高坡遷徙出去?


路遙說:


這怎麼可以?我們對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時候,走在山裡,滿目黃土,忽然峰迴路轉,崖上立了一枝粉紅色的桃花,這時候,眼淚就流了下來。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想他其實從來不是在稿紙的格子裡寫字,而是在黃土上,用他的心血。”


這是對路遙最生動的寫照。


董卿:人生路遙,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


董卿在《故事裡的中國》中曾說:


人們說作家生命的長度是用他的作品來決定的,所以我們可以說,路遙還活著,並且將繼續活著。


雖然,路遙過早離開了這個平凡的世界,但他留下的作品,將一直照耀著、溫暖著、指引著平凡的我們:


我們的青春,我們一起奮鬥過的日子,我們觸摸夢想的歲月,必將這個平凡的世界,變得不平凡!


向路遙先生致敬!

向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凡的人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