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前几天看到一篇公众号上的文章,其言辞的极端,竟让我有些坐立不安。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很雷人,它直接将“听话”和"死”、”毁”的字眼,划上了等号。

其次,这篇文章中反复提到:“懂事的孩子,都是失去自我的孩子”和“懂事的孩子,就是为了讨好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伪懂事”。一言蔽之,对作者来说“听话,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好事儿。”

再仔细翻下文章中,作者用下面两个例子来主要证实他的观点: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1.在克拉玛依友谊馆灯光引发大火的事件是,作者发表言论:“因为太听话,288名花儿般的孩子,被禁锢了应有的判断力,赔上了年轻的生命;而那些不肯乖乖听话,执意违反上级指令的孩子,却早早逃出火场,保住了性命。”

而我个人认为:该起事件,和那个官员的指挥失误有关。若情况属实,这个官员和上级领导应该追责。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说,孩子一般在12岁之前,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发展起来,他们的行事风格依赖的是“本能”或者说是“先天气质”。

那些所谓的“听话”的孩子只不过是先天气质上内倾的孩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只是先天气质上外倾的孩子。

如果把这个落脚点放在孩子太听话上,试问难道最后我们要培养的是无视纪律和规则,只顾个人利益的孩子吗?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2. 伊能静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者给出的结论:“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总是都很听话……”。

这里,作者再次表明的观点:听话的孩子不是真懂事,懂事的孩子不是总听话。这似乎也有刻意宣传不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真懂事。

暂且不说这句话是否经得起推敲,单说伊能静的教育方法,也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这个观点太以偏概全,用这个方法,可能30%的孩子会和伊能静的孩子做相同选择,但不保证也有30%会完全放弃。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养育方式,也会教出不同的孩子,终归是“人”本身的差异。凡以偏概全者,大抵有以下这个原因吧。

透过这个现象,我想到的是为何现在的许多家长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按照作者的观点,“听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于大人说的任何观点都不争不怨,默不吭声的态度。

而作者期望的是:孩子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她文中所说的那个国外的妈妈说的:你如果不愿意,就对大家说不!你不想,就要学会拒绝。

虽然作者也曾举例:马伊利的孩子反抗过她,最终马伊利自我醒悟,阻止了错误的发生;以及《少年说》中那个处在自我意识二次飞跃期的14岁的女孩,和那个包含了作者个人童年投射成份的让樱桃的女孩儿……以此来证明,家长想让孩子听话,认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但是我所理解的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

真正的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观点考虑,以“我这样做是对你好”的态度来要求孩子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因为凡是忽略了孩子个人意愿的教育,当家长追得越紧,对孩子造成的困扰越大。例如情感克制的内倾的平和型的孩子,他们已经很努力才能像个外倾的活跃型的孩子那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外倾的活跃型的妈妈却还觉得孩子就是不够努力所以才比不上别人,这便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融洽。

事实上,关于孩子“听话”(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不太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或者孩子“不听话”(即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只要孩子本身没觉得不舒服,这两种方式父母都应该接纳。”

假若孩子觉得“听话”让他不舒服,我们能理解孩子想掌握“主动权”的动机,孩子觉得“听话才对”时,我们也能理解孩子的“克己秩序”倾向。这才叫“尊重”。

怕就怕的是,一个觉得“听话没问题”的孩子,遇到了一个觉得 “听话有问题”的大人,这样的孩子最终真的成了“问题”……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说到让许多家长,对“听话”这个词耿耿于怀的原因,让想到了霍妮的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与《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霍妮在这本书中特别提到了依从型神经症人格,也叫讨好型人格。作者文章中强调的行为,也可以和讨好型人格障碍对上号,但显然有些硬套书上内容的嫌疑,我怀疑她根本没看明白霍妮书中的意思。第一,霍妮这本书内容只的是大人,而不是自我没有发展起来的儿童; 第二,虽然霍妮这本书也指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霍妮的论调是社会文化、周围环境和现实状况对人格的影响,而不是脱离这些因素,来评价某个状态是“好”还是“不好”。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霍妮在书中解释说,神经症之所以称为神经症,是人们因恐惧和焦虑而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了自身的人格紊乱。其实冲突人人都有,但并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神经症。神经症之所以成为神经症,是因为患者自身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症状背后的“敌意”,因此也谈不到更好的办法处理这种冲突。

而引发,许多家长对“听话”如此难以忍受的原因,或许源于感到自己对周围环境不可控引发的焦虑。

这个焦虑的来源,一方面是因为某此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动荡;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现在的舆论制造的“焦虑”,比如现在的许多公众号和某些以营利为目标的个人教育机构,他们都是“贩卖焦虑”的主体。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我已经记不得从什么时侯开始,某些以兴趣班或者课外辅导内容出现的私营教育机构,就开始了这种向家长们集体贩卖焦虑的调调。他们一方面打着“为了孩子的前程更美好”的幌子,勾起了许多家长心中“无数个未能实现的愿望”的期望,另一个方面又通过贩卖焦虑,以此激起家长们心底关于过往中“不愿承认的痛”,以此达到让学生报名缴费,实现机构盈利的目标。还有人将其称为私营教育机构的“盈利模式”,引发无数新兴机构的跟风模仿……所以,导致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入了“焦虑”的坑,引发了亲子的矛盾。

所以,关于孩子到底“听话”好,还是“不听话”好,行为背后揭示的是:家长为何接受不了和自己期望不同的孩子?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长需要搞明白的是首先是“自己是谁?”;然后是“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问自己:“孩子是谁?”、“孩子需要什么?”;最最后问自己:如果孩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自己打算怎么做?”。


为何你对 “听话的孩子”那么耿耿于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