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農村)孩子你的童年如何,都是怎麼玩的(沒手機)?

三農小葉


以前農村孩子的童年太快樂了,那時侯車很少,家裡不管幾個孩子都是散養,春夏秋冬各有歡樂,春天奔跑在田間地頭,夏天打魚摸蝦,秋天收穫果實莊稼,冬天去河裡滑冰玩耍。

那時候沒什麼玩具,穿的也很樸素,沒有零食,一年吃不了幾次肉,也每天玩的開心快樂。壓力也小,課業負擔也少,總之現在想起來最美好的事情都是那個時候。

我兒子現在也生活在農村,從來不敢讓他一個人出門,我小時候玩過的好多東西他都沒見過,甚至門前的小河裡水都沒了。

兒時的那些畫面只能出現在夢裡


安仔媽媽的菜園子


只要是這樣的問題,都會一個不落的閱讀一遍,很親切很享受,彷彿又回到快樂的童年。那時候,雖然沒有現在孩子們的現成的玩具,但大多都會自己動手製作玩具。並且,自己勞動的收穫,會格外珍惜,可能比較簡陋,一樣玩的不亦樂乎。曾看過一些資料,說兒童玩玩具能開發智力,是否如此,不敢妄加評論,但個人感覺,確實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平時家裡的生活用品損壞,基本都是自己維修。

剛才看了各位朋友的回答,感覺大家雖然天各一方,但童年時的遊戲和玩具基本差不多,也就不再重複。但有一種用高粱的秸稈(我們這裡方言叫秫秸)製作的玩具,不知大家玩過沒有?取粗細不同的兩段高粱秸稈(方言叫疙檔梃子),粗的兩頭都要帶結節,細的取自秸稈的最上端。將粗的一段順著秸稈劃開一片篾片,將細的插入劃開的篾片的下面。一手拿住粗的,另一手來回拉動細的,就可發出“吱嗡吱嗡”的聲音,將其叫做“弦子”(對二胡、板胡、京胡的統稱)。

順便說一下高粱秸稈,過去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秸稈可以“打薄”,用麻繩將秸稈並排連接在一起,鋪在床上,起到床板或床墊的作用,即透氣又有一定彈性,不比席夢思差。

高粱篾可以編席、編斗笠。

最上面一節秸稈,帶著穂可以扶笤帚。

不帶穂,可以勒筐子(盛乾糧透氣還保溫)、

串篦子(蒸饃、熥饃不溼底)、

砌鍋胚子(擺放包好的包子、水餃等,有的直接當鍋蓋用)。

看似有點跑題,其實,製作上面這些東西,許多農村的小孩,也許是給大人幫忙也許是出於好奇好玩,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玩耍的一部分。並且,在這些東西時會有許多的下腳料,收集起來用棉繩串起來,用一根棍子挑著,一抖動相互碰撞,就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模擬放鞭炮。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我是個八零後,當時我們玩的可以說比現在的孩子玩的快樂。我們的童年雖然說生活條件差,一年吃不了幾回肉,除了糖和瓜子幾呼沒什麼零食。慢慢才有口香糖,汽水等等也買不起。衣服鞋好多是捨的舊的,衣服上可以用火材划著火。夏天還好受些,到了冬季手腳臉耳朵都凍的起泡,晚上睡覺一暖熱就癢的很。雖然當時很苦但是非常的開心,快樂。我是七八歲才上的學前班,書包是我二姑給做的,家裡條件差沒文具盒,一個小刀和一根鉛筆,象皮就沒什麼好文具用品。一年四季都有我們玩的,棍子,木刀,石頭子互相碰出火花,泥巴也是我們的好玩具,做小人和甩泡。互相用楊樹葉子上的枝杆勾著玩,捉迷藏,丟手絹,捉蜜蜂擠蜂蜜吃,捉蝴蝶,天水牛,蟈蟈,蝌蚪,等等昆蟲著玩。藍天白雲下放了學割豬草,放羊騎羊玩。做嫁嫁學做飯,臭樹上的花大姐燒著吃,樹膠摸小朋友頭髮上。我小時還是個小孩頭,一放學領著小朋友們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河也溝邊是我們常玩的地方,伴演西遊記裡的角色,濟公等等。晚上圍在一起互相編故事,講著聽著,最喜歡聽鬼故事又害怕,因為聽老人講的太嚇人,這精那精也多。收麥季節大人忙,我們拾麥因為要給學校交,學做飯,喂功動物看小孩就是我們的事。放學回來手不洗就吃饃或者餅子,吃過飯就跑出去玩看電視,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做作業,做不完一大早起床繼續做。假期睡懶覺,起床了掏小鳥養小鳥,女孩子們跳繩,抓石子,玩蓮豆。我們刀機,打火柴皮,幾甩火皮等等。總的來說村莊裡,校園裡,田野裡,莊稼地裡都有我們的笑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