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那麼喜歡聽故事的孩子,長大了為什麼沒有愛上閱讀呢?

鳶尾花花兒


樓主提的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相信這也是很多寶媽想知道的。至於孩子小時候那麼喜歡聽故事,長大了為什麼沒有愛上閱讀,我覺得有兩種原因。



聽是被動接收,讀則是主動去做,被動容易主動難。

聽和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本來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光是孩子,上到老少爺們下到小姐姐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在聽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貼個耳朵,就能知道很多有趣的東西,不用動腦筋去想接下來會講什麼。就像我們看電視劇,所有的劇情都已經安排好,我們只管看就可以了,這就是被動接收。

閱讀就不一樣了,閱讀需要我們主動去讀去看,才能從中獲取信息,閱讀的東西大都由文字組成,不像電視劇裡面的人物非帥即美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相對而言文字就顯得乏味的多。所以孩子喜歡聽故事並不能說明他就喜歡閱讀。


好奇心重,求知慾則強。

孩子小的時候,他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這個階段是孩子什麼都想知道而又什麼都不知道的懵懂階段,孩子通過聽故事這種簡單又有趣的方式就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增長自己的知識庫,不喜歡聽故事才怪呢!

那要怎麼做才會讓孩子愛上閱讀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給孩子買有趣的畫本,畫本里都配有豐富的插圖,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從聽過度到看。
2. 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最好家長能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俗話說的好:跟著好人學做好人,跟著燕子學飛行。

孩子看到身邊的人在做什麼,自己潛意識裡也會想去做。再說同樣一件事,你在一直做,孩子堅持下去的可能性也會大些,說不定堅持著就從一開始的無所謂到慢慢的愛不釋手了。


家有虎娃


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沒有不喜歡聽故事的孩子。

如果我們家長引導得當,喜歡聽故事的孩子是一定會愛上閱讀。

怎樣去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1,給孩子讀故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語氣,能有動作就更好了。

抑揚頓挫地朗讀,會把孩子代入故事的情景當中。比如說講狼來了的故事,當喊狼來的時候,你的語氣中要帶著驚恐慌張。如果再帶著孩子跑起來。像做遊戲一樣,那你們就進入了故事的情景當中了,孩子就會對這本書特別感興趣,慢慢地喜歡上閱讀。

2,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家長和孩子要互動起來。

你不斷的給他提出問題,如果是很小的孩子,你就要問他小貓在哪裡呀?小狗在哪裡呀?他就把小貓小狗指給你看。

大一些的孩子你問他深一點的問題,就是你講故事的時候他的腦子一定要動起來,只是你講他不動腦子很難引起他的閱讀興趣。

所以我說閱讀興趣不是長大了,才對閱讀有興趣的,而是你在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已經對這個繪本感興趣了,已經喜歡閱讀了。

從小喜歡閱讀的孩子,長大以後閱讀能力絕不會差的。

我是寧老師,一生做教育,現在與兩個外孫朝夕相處,教育經驗豐富,教育對象跨度大(零歲—18歲)歡迎關注我。


寧老師說


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很正常,不光是小孩子就是成人也願意聽故事。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之後沒有喜歡讀書,沒有愛上閱讀呢?原因就是在講故事的時候,缺乏一個和孩子“親子共讀”的過程。

親子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來讀書。當然最好是圖文並茂的繪本、故事書等等。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給孩子來指讀其中的一些生字。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認識其中的一些漢字。漢字有一個特點,它是圖形文字。相比拼音文字而言,對於小孩子來講更容易認識。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要運用一些小技巧,當講到吸引人的地方,講到驚險之處,有意識的停頓一下,比如說要緊急處理一些家務,或者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孩子自然就會對書籍更感興趣,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儘快給他講完後續的故事情節。

這樣孩子慢慢的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因為他急於知道後面的故事是如何發展的,他會自己翻閱圖書,盡其所能去了解故事的情節。當孩子自己拿起書來閱讀的時候,家長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讓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孩子慢慢認識字之後,就可以請孩子讀書給爸爸媽媽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