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類似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有哪些古詩詞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詞彙來營造傳神的意境?

至藝


問題:請教各位,類似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有哪些古詩詞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詞彙來營造傳神的意境?


題主舉例的這兩句詩,使用了襯托的手法,襯托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是反襯。

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可以看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喧囂來寫幽靜, 就是一種反襯。這兩句反襯都是在一句之中實現的,也有在兩句之間實現,或者多句來實現。

一、單句的反襯

杜甫《入宅三首 其二》詩云:
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首聯兩句都是反襯。杜甫自注說:大曆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

亂後居難定。大曆二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是杜甫仍舊漂泊無依。

春歸客未還。春天已經迴歸,但是遊子未能歸鄉。

二、兩句之間的反襯

李白《春思》詩云: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前兩句寫景興起,也是一種襯托。中間兩句是對比。

結尾兩句: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是明顯的反襯:用春風的來,反襯夫君的不歸。與杜甫的“春歸客不歸”是一個意思,不過李白的兩句詩更加含蓄,不著色相。

三、多句的反襯

在《詩經·采薇》中,有這樣四句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當年我出征奔赴b戰場的時候,美麗的楊柳隨風飄拂;如今我終於踏上歸途,可以回家樂,這是漫天的雨雪紛飛。

這四句詩中,前兩句是樂景,卻反襯出離別的悲哀。後兩句是哀景,反襯的是歸來的樂事。

這種反襯,是用景襯托情。與蟬噪林逾靜的動“景‘襯托靜”景“還是有區別的。

四、通篇的反襯

反襯是古詩詞常見的手法,很多作品中會見到反襯的使用,這裡隨便列舉幾種。

1、動景與靜景的反襯

盛唐詩人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化用了“鳥鳴山更幽”: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在後兩句用了鳥鳴來反襯春山的空和靜。這是寫景時的反襯。

2、孤單與團聚的反襯

晚唐詩人溫庭筠這首《菩薩蠻》也用了反襯的手法: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弄妝 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這首閨怨詞,寫的是一個孤獨的閨中佳人,但是溫庭筠在結尾一句卻寫到:雙雙金鷓鴣。

前面用主要的筆墨寫了一個孤獨的佳人,結尾用”雙雙“來反襯佳人的孤單。

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用雙鴛鴦、雙燕來反襯孤單,例如唐朝張窈窕的《春思二首 其一》,其中有“雙燕不知腸欲斷”:

門前梅柳爛春輝,閉妾深閨繡舞衣。雙燕不知腸欲斷,銜泥故故傍人飛。
又如張先的《風入松》,其中有“惆悵雙鴛不到” :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3、不同人生態度的反襯

杜牧有詩《題桃花夫人廟》雲: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墮樓人。

杜牧把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和跳樓保全名節的綠珠相對比。這是人和人之間的反襯。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兩個女人同是紅顏惹禍。但是處理的方式卻不同。

楚王滅了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雖然息夫人不肯和楚王說話,但是她卻給楚王生了兩個孩子。

金谷園主人石崇的愛妾綠珠,不肯受到孫秀羞辱,墜樓而亡。因此受到了杜牧的誇獎。

結束語

反襯比起陪襯來,其作用有“更加一倍”的說法。例如格律詩的對仗,也一般認為反對比正對要好一些。

在詩詞中的反襯,往往起了對比和轉折的作用。有的反襯很明顯,有的則比較含蓄,需要讀者仔細品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中的兩句。全詩寫詩人遊若耶溪看到的美好景緻,產生厭倦塵世喧囂,感嘆仕途艱難而欲歸隱的思想感情。“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詩中寫景的最精彩的句子。以“蟬噪”突出“林靜”,以“鳥鳴”突出“山幽”,這種用動烘托靜的手法把詩的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

類似的詩句應該很多,我只想到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還不知能否回答上面的問題。

謝謝!


陳溫良2768516776656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中的兩句。這兩句詩其實是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蟬噪”突出“林逾靜”,以“鳥鳴”突出“山更幽”,這種用以動襯靜的手法把詩的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

如果你想問的是這樣的移動稱靜的寫法,那麼王維可謂是個中高手。那許多詩歌裡面都是這樣的,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而且往往詩中有畫,美不勝收。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聯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田園美景的喜愛,並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但是又是有聲有色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這首詩裡面最有名的兩句,看似靜態的畫像,但是裡面“照”“流”又有動態的美。再加上後面的幾因女子歸來的聲音和漁船搖動的聲音,空山其實顯得沒有那麼空而充滿靈動。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同時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不再重複它的含義。把前兩句寫整個夜裡的春山是那樣的那樣的寂靜,彷彿一座空蕩蕩的山。這樣的寂靜讓人連桂花飄落的聲音都聽得見。更大膽的在後面兩句月亮出來,並不是突然跳出來的,而且也是無聲無息的。但是王維卻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亮把鳥兒都驚動了,然後在流淌著春水的山谷裡面鳴叫,讓整座空寂的山都變得鮮活靈動。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通過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事物的特點,那還可以再看一首杜甫的詩。

絕句二首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根據提問的要求,我們直接來看第二首。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鳥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後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並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湧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這裡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與你提問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寫法上就是一致的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疑惑,我們可以留言互相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