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俗事】之三十八《放盒子》

放盒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焰火表演形式,过去我们这里每年正月都要进行表演。最晚的一场是在上个世纪的一九八四年,作为中华民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己经失传了,令人十分惋惜。

放盒子可以说是我们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附近其它地方好像绝无仅有。我曾到过许多地方寻访,在网上搜索了无数遍,可惜踪迹皆无。过去的民间艺人都有门户之见,对自已掌握的知识或技巧,秘而不宣守口如瓶。为了不使秘密不外池,都是口口相授,不肯留下任何文字资料。放盒子这门艺术,同样也是如此。

小时候我们村放盒子,主要由四个五十多岁老头负责。其中核心技术拿握在一个瘸子手中。其中三个人只了解其中一部分程序内容,关键步骤都是亲自操作,从而假手于人。而且即便是几个人之间也好象订立有什么盟约,对自己分工以外的内容不打听、不泄露,当然对局外更不可能谈及。所有烟火配方,制做工艺以及最后集成内容,全凭头脑记忆,没有一个字的记录。让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们不寻找自己的衣钵传人,将蕴涵着古人文明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如果说过去在我们村有什么盛大活动的话,那就非放盒子莫属了。每次放盒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是高朋满座。都会将七大姑八大姨接到家里,周边县乡的人也会蜂拥而至,就连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人,也会纷至踏来,共同享受难得的视觉盛宴。

既然说放盒子是烟火艺术,那么放的时间无疑是晚上了。准备工作十分浩大,而且场地要求必须足够大。估计这也是为什么放盒子选在正月的缘故,一是气候干燥,烟火类容易放置,不会反潮。二是人比较闲,没有农活。三是场地好解决,冬天地里没有庄稼。

放盒子每次也就一个小时,但准备工作却要将近七八天,这还不算先期赶制烟花火药的时间。首先是要搭建一个很大的台子,面南朝北。在台子东西各有一根十二三米高的柱子,两根柱子中间像电影银幕是的织满各种网格和滑轮。持别是台子下面,像一个迷宫一样,布满各种机械传动机构。小时候无意看过一眼,脑子里不知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地方——评书《三侠五义》里的冲霄楼。

看放盒子不能离的太近,这就像看电视一样,由于像素关系,离的太近反而看不清楚。一般距台子五十米内是不准进入的。这可以理解,台子上布满了烟花火药,一但着了后果不堪设想。最佳观看距离在一百至二百米间。放盒子的内容丰富多彩,最早听说表演的传统戏剧《锄美案》《西厢记》。我们小时候放盒子演的是《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黑夜里从远处观看放盒子,就跟看电影一样。各种场景变换自如,各种人物栩栩如生,立体感特强。美中不足的是,就像无声电影。后来他们与戏曲演奏班相结合,效果就更上一层楼了。

以上整折的戏属于正餐,有时还放一些开畏小菜。我记得有两个,一个是《挂灯笼》,还有一个叫《猴捅马蜂窝》。挂灯笼是在台子上事先挂一个长方形密的东西,通过释放好多只火耗子(点燃后不规则飞舞喷火的一种烟花种类,将上面信捻点着,里边的弹力释放,似上至下突然出现一串红色灯笼。令人叫绝的是灯笼下垂的同时,灯笼里的蜡烛自动点亮。而猴捅马蜂窝则展示的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首光用各种材料制做一颗大树形状,在每个树枝上捆上马蜂窝样子的小烟火包,在制做一只猴子,手中拿一根木掍,棍头是一支香火头。表演时通过控到猴子上下左右移动,使香火头触碰烟火包,引发小火乱窜,在猴子头上和身上烧出一个个小洞,显示猴子的狼狈相,看了让人忍俊不止。

这些一幌都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提起它的失传心里不勉唏嘘,但也不必过份伤感。由于放盒子这种表演方式太过原始,它的消亡是迟早的事。即便烟火再精细,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相比,都是望尘莫及的。我想老一辈艺人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忍痛将它的不传之秘,一起带进棺材里去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