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民間故事】明朝懸鐘城乞兒吳二如何授封昭信侯的故事

【詔安民間故事】明朝懸鐘城乞兒吳二如何授封昭信侯的故事

從前,懸鐘城東門外東北面,湖野山西北畔是一大片風飛沙,寸草不生。夏天日頭暴曬,腳陷進沙哩會起泡,雞蛋放進去也能燜熟;冬天冷風鑽骨,下齒打上牙,是個荒涼的地方。

明朝洪武初年,昭信侯吳二專門挑選這個地方來訓練懸鐘城的元朝兵卒。

吳二家住懸鐘城東門村,母子相依為命,家裡窮得購置不起漁船網具,單靠雙手討小海勉強餬口。當時是元朝末年,懸鐘城海防兵卒軍紀很壞,到處欺侮漁民,討小海回來也要被搜魚簍,大一點的魚蝦都被搶去下酒。

吳二在十七歲時母親亡故,日子實在過不下去,只好孤身外出當乞丐。他沿途乞討,來到江西地面結交了一群丐幫朋友。一日,他們在一間野廟附近救了一個餓暈的青年人,這人操安徽口音,無家可歸。吳二等人便勸他住下來,同過乞丐生活,這青年人自報姓名朱元璋。

這群丐友每天要來的剩飯、瓜菜到晚上都倒進一個砂鍋裡,摻在一起,再在砂鍋外面糊一層爛泥,砌三塊石頭當灶,燒成雜燴飯。大家都吃得有滋有味。有一次輪到這個青年人燒飯,火猛飯稠,把砂鍋燒爆了。吳二眼尖手快,搶過一頂竹笠,盛起一鍋飯,眾丐友說:“打破陶州府,龐將軍救駕”。

不久,四方紛紛揭竿而起,到處爆發反元農民起義,江西地面是南北戰爭要衝,朱元璋便招呼吳二等一些年輕體壯的丐友,投入反元義軍郭子興的隊伍。一次,在南昌附近,義軍一部分被打敗,吳二一時找不上隊伍,恐為元軍掠殺,便奔回老家,重操舊業,伺機東山再起。可是,每次下海仍是遭受懸鐘城兵卒的欺侮。有一次,吳二抓到一條烏耳鰻,包藏在頭巾裡,圍在頭上。那些守卒見他討不到魚蝦,便打了他一耳光,結果把頭巾打落在地,烏耳鰻露了出來,終被強搶去了,還捱了一頓拳腳。吳二恨透了這班惡卒,發誓有朝一日,要跟他們算賬。

【詔安民間故事】明朝懸鐘城乞兒吳二如何授封昭信侯的故事

(配圖來源:網絡)

時過數年,朱元璋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吳二想起跟朱元璋有過一段交情,便決計去找他,討個一官半職,專門來整治懸鐘城惡卒,以報仇雪恨。

吳二上路來到九江地面,碰到舊時丐友,一經說明來意,大家都勸他不可輕易造次。原來朱元璋自當上皇帝,忌諱出身微賤,有幾個去找他的丐友就是不曉得這個禁忌,信口開河,不但見不到朱元璋,還招來殺身之禍。吳二心中盤算,若是把前情改頭換面,說成是起義奪城斬將的光榮史,或能得到召見,自稱曾經跟明太祖攻打陶州府,派五虎將擒元軍豆元帥;有一次太祖危急,還是龐將軍救駕等等。有司據情上奏,朱元璋心中明白,幾經沉思,認為吳二懂禮儀,知進退,識大體,而且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就破格召見了他。

吳二當殿上奏,把昔日乞丐生活全部說成是南征北戰的英雄事蹟,掩醜飾美,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朱元璋心中大悅,認為他確是自己打江山的老部下,恩准所奏,授吳二為閩江鎮海衛懸鐘所指揮,整訓元軍將卒,賜名君寵,並御賜彎腳涼傘,見官高一級。

吳二衣錦還鄉,眾鄉親紛紛上門拜賀。那些欺壓過他的兵卒都心驚膽戰。吳二卻不動聲色,把他們編成三個營。為人正派、善良者編為第一營駐宮口碼頭,管理船隻出入,第二營駐所城,與宮口相呼應;過去作惡多端的編入訓練營,駐鼎底湖操練。

吳二練兵有一套規定:夏為早操,冬為水操,夏練巳、午、未三個時辰,吃油飯,喝高粱酒;冬練天光卯、日落申,穿單衣,頂北風,泡海水。吳二端坐在石交椅上,親自督練,寒風批戰袍。就這樣,這班欺侮過百姓的惡兵卒先後被整死,埋葬在湖野山西面,地名為龍骨山,現今尚有墳堆。

自此,懸鐘所守卒紀律嚴明,成為一支守衛海疆的好隊伍。吳二練兵有功,被朱元璋封為昭信侯,食祿終身,還建家廟,豎匾“光得堂”,門前飾石馬,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來源:摘自《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詔安縣分卷》;《詔安民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