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我曾經寫過好幾篇關於大秦帝國丞相李斯的文章,因為,李斯一直都是一個很勵志的典型,他年輕時的行為和做派,讓人很受啟發。

但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他職業生涯的影響是致命的。

這源於他思維上錯誤的認知。

為什麼說李斯是一個很勵志的人呢?又為什麼說李斯在思維上有錯誤的認知?

這就要從李斯年輕時候的一件事說起。

李斯於公元前280年出生,如果他不死,站在2020年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也足足有2300歲了。

當然,2300歲對於一個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平常人能活到一百歲,就算高壽了。

很多人認識李斯這個人,是從司馬遷的《史記》上開始的,而我認識李斯,則是從他那篇名垂千古的名篇《諫逐客書》。

一篇《諫逐客書》把李斯的才華展現的淋漓盡致。

魯迅先生曾評價,秦之文章,李斯一人也。魯迅先生的意思是說,在秦國短短的幾十年政權統治期間,只有李斯一人的文章能夠光耀千古。

沒錯,李斯的文章確實精妙絕倫,要不然,他也不能憑藉一篇文章,打消秦始皇驅逐客卿的做法。

李斯之所以能夠在秦國做到丞相,最初是因為他經歷的一件小事,讓他的思想頓時開悟,才有了尋找高官厚祿的想法。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公元前255年的一天,那一天,天下太平,無風無雨,也無疫情,身為上蔡縣糧食局的公務員的李斯跟幾個朋友一起聚會飲酒。

喝到一半的時候,李斯肚子脹的難受,起身上了趟廁所。

廁所在野外,是用爛草蓆搭建而成。

就在他剛進廁所的時候,突然發現廁所裡有幾隻老鼠正在吃糞便。

李斯看著那幾只正在大口吃糞便的老鼠,他們渾身髒兮兮的,毛髮骯髒,甚至還有點內向,像個老鼠屆的小癟三。

其中一隻老鼠,由於驚嚇,掉進了糞坑裡,怎麼也爬不上來,渾身沾滿了汙穢,甭提有多噁心了。

老鼠們看到李斯進來之後,頓時驚慌失措的跑了。

李斯看到這些,頓時一陣噁心,胃裡不斷翻騰,加上酒的作用,直接吐了出來。

他本來上廁所是為了方便,但看到這些之後,李斯頓時就尿不出來了。

由於李斯是糧食局管糧食的,在糧倉裡,他也曾經見過很多老鼠,但是,那些糧倉裡的老鼠並沒有像廁所裡的老鼠一樣,他們根本就不怕人,甚至有人來了,他們也自顧自的吃糧倉裡的糧食,你若打它,說不定它還會反過來咬你一口。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李斯就想了,憑什麼糧倉裡的老鼠就能吃的腦滿腸肥?憑什麼糧倉裡的老鼠就能有吃有住?憑什麼糧倉裡的老鼠就可以坐享其成高枕無憂?

李斯心底那汪翻不起任何漣漪的死水裡突然變得暗流湧動,他覺得,人的一生,跟老鼠是何其的相似。

在糧倉裡就能吃糧食,在廁所裡只能吃大糞。

想到這些時,他慢慢的走出廁所時,仰望著上蔡的天空,天空沒有鳥的痕跡,卻有幾隻鳥已經飛過。

儘管他現在是上蔡縣糧食局的公務員,但是,相比於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帝都,上蔡跟廁所有什麼區別?自己又跟那廁所裡的老鼠有什麼兩樣?

這一刻,李斯覺得,人不能碌碌無為的活著,更不能平平庸庸的過完一生,這簡直就是犯罪。

如果一個人不想努力,也不想奮鬥,但是又夢想著改變自己的現狀,那麼,他永遠都是一個空想家,永遠都是腦子在前進,身體不行動,卻又要為了勉強的苟且偷生而假裝奮鬥。

李斯很清楚,不走心的努力,都是在敷衍自己,但最終,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要想改變自己,唯有努力奮鬥。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李斯認為,他不能這樣一直待在上蔡,儘管他現在也是一個體面的小公務員,但是,上蔡畢竟是一個小地方,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狼來了都哭三場的地方,相比於齊、楚、燕、韓、趙、魏國都裡的享受長期供養的王公大臣、王侯將相,這個小小的糧食局的公務員又算得了什麼呢?又有什麼資格覺得自己很優越?又有什麼理由覺得比別人牛?

日出上班,日落回家,雖然閒的時候還能牽著家裡的大黃狗,帶著倆兒子去東門抓兔子,但一輩子就只能在這樣的圈子裡混吃等死了。

雖然說富不了也餓不死,但人生的高度就只能這樣了,抬頭就是天花板,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更不會有什麼大的建樹。

這一刻,李斯萌生了要做王侯將相的野心。

他不想過現在的生活了,他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他要上進。

他認為,做了王侯將相,就如同做了糧倉裡的老鼠,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坐擁煊赫權勢。

但是,他又犯難了,現在的自己,具備做王侯將相的能力嗎?具有做王侯將相的途徑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李斯既沒有做王侯將相的能力,更沒有做王侯將相的途徑。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然而,這世上有一個道理,人是活的,規則是死的。

活人不但能打破死的規則,還能通過努力創造未來。

既然是這樣,李斯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學習,讓自己具有做王侯將相的能力,然後在把握機遇尋找做王侯將相的途徑。

只有具備了能力,才有路徑可走,沒有那個金剛鑽,你就幹不了那個瓷器活。

在那個不看學歷的年代,能力就是敲門磚。

而李斯要做的,就是學習做帝王將相的能力。

那麼,去哪裡能夠學到這方面的能力呢?

李斯多方打聽,下基層,搞調研,終於打聽到,在蘭陵縣,有一個開辦私人學校的荀況老師,他能教人帝王之術。

李斯得到這個消息,高興的不得了,他決定,不幹了,上蔡縣糧食局的公務員不幹了,辭職去上學,學習帝王之術。

於是乎,李斯就辭辭了職務,辭別家人,帶著乾糧,去了蘭陵。

蘭陵就是現在的山東棗莊,所謂,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李斯自打這次從上蔡走了之後,再也沒有回來。

他的一生,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改變的,最終做到了大秦帝國的丞相,成為大秦帝國這個大糧倉裡的一隻碩鼠。

雖然,李斯最後吃飽了,但是卻再也出不來了。

這就好比那隻鑽進有柵欄的葡萄園裡吃葡萄的狐狸,吃完了葡萄,發現自己胖了,再也出不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李斯命運的改變,緣於一次經歷後思想上的頓悟。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女主在男主強勢文化的開導和幫助下,做成了一件事,面對男主的誇獎,女主則毫不掩飾的說,完成這件事,是自己頓悟的結果;如果你教給我強勢文化,我自己卻不能頓悟,你教給交給的再多,也不能轉化自己的思維並加以運用,更不能理解其中的奧義與精髓,也無法改變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就。

這話說得很對。

一個人的改變,最終還是源於自己思維認知上的頓悟,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傳統思想、傳統方法去思考問題,那麼,他的認知能力就會侷限在自己的傳統思想和傳統方法裡,認知也是有限。

如果不能打破條條框框,不能突破思維藩籬,認知永遠只能限制在一個怪圈裡,循環往復,走不出去。

這就好比民間所說的鬼打牆一樣,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就會始終拘囿在那個怪圈裡。

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限,他所能做到的最高的高度,就是他認知能力最頂端的天花板。

他也不會有什麼建樹,更不會有什麼卓越的表現,最多是一個人雲亦云,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人。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張三、李六,王八麻子。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從李斯要改變自己這件事來看,一個人改變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斷汲取精神食糧,從而不斷淬鍊思想,提升境界,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喂大自己的格局。

這才是突破自我的最高法門。

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日益加快,如果一個人放棄汲取精神動力,那麼,他的心智就會退化,行動就會遲緩,辦事沒有效率,就會喪失大腦高效運轉和快速處理事務的能力。

韓非子曾經說過:有的人沒有見過大海,便會以江河為美;有的人能通過一片綠葉,看到天下的整個春天。

這就是認知,而認知起於頓悟。

如果一個人具備這種能力,即便是身在破敗的院落,也能寫出睥睨天下的文章。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成功靠頓悟,頓悟才是通向成功的最高法門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大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