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好萊塢"講出中國故事

導語:饕餮,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上古神兇獸,與混沌、窮奇、檮杌併為四凶。在《山海經》中饕餮被描寫成

"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而在近年來,"怪獸風"盛行以及電影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在大熒幕上看到越來越多天馬行空的"怪獸形象"。說到"怪獸"電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日本,相信大家小時候一聽到"就像陽光穿破黑夜,黎明悄悄劃過天邊"內心都會激動的不得了,日本特有的怪獸文化除了"奧特曼"系列以外,還有大家所熟知的"哥斯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好萊塢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把手伸向東方怪獸的身上。首先是在2013年由美國華納公司與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共同製作的好萊塢電影《哥斯拉》,隨後又有張藝謀導演,樂視影業、環球影業以及傳奇影業聯合出品的好萊塢式製作《長城》,東方的怪獸元素被通過好萊塢式的製作被呈現在大家眼前。

一衣帶水的兩國在對待各自神話體系的傳承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有張藝謀將《山海經》中的"饕餮"拿出來,與好萊塢模式進行結合,但是卻缺少了幾分人性關懷,將演員成為了"饕餮"的配角。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長城》中的饕餮

而日本,早在宮崎駿時期,《千與千尋》這部動漫就將"饕餮"運用其中,並通過新的表現形式,褪去上古神話中饕餮的兇性,將其柔軟的一面表現出來,加以自己的文化進行改造。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打造本國特色、東方元素電影,究竟還有多少路要走。

一、人文關懷的缺失

長城》是將"饕餮"這一形象從《山海經》中剝離出來,注入新鮮的血液,講述一個"新的故事"。但是我們在對《長城》進行觀影以後,會發現故事敘述方面,就有一定的缺失。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長城》電影開頭就用饕餮將主角代入電影故事中

影片開頭就通過一隻饕餮,將電影主角代入,在故事懸念上還算成功,然而在後續的劇情中,為了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導演並沒有遵循好萊塢製作一貫的套路,而是選擇了將男女之愛轉換為"戰友之間的信任",雖然出乎觀眾的想象,但是大家似乎不是很"買賬"。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男女主之間的感情線被強行剝離

為了能夠突出這種"戰友情",導演特意將男女之間的情感部分強行剝奪,這導致了大家的觀影的同時,對於人物情感刻畫的蒼白無力感到茫然,而在世界觀的塑造部分,也是電影敘事上的一個硬傷。

我們回顧一下好萊塢的作品,其能夠深入人心的原因在於製作團隊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講好每一個故事",因此在好萊塢的科幻作品中,大家都會看到製作方用心打造出的一個"嶄新世界觀",這方面以漫威打造的"漫威宇宙"為首推,大家不妨進行一下比較。

在看看《長城》對於"饕餮"的解釋,雖然是脫離於《山海經》,將其解釋為"天降神罰",但是結構上過於單薄,並且沒有對饕餮進行太多詮釋性的解讀,這倒是電影從始至終更像是一部"簡單的打怪升級片"。

因此,在人物方面刻畫的過於單薄,導致了在情感敘述上缺失,花費數億打造出的"大片"並不能說明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東方元素神話電影,相反我們還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需要不斷地去探索。

二、日本的文化自信

我們在來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的如何。在《哥斯拉》之前,日本就已經將東方神話元素搬到自己的大熒幕上了,那就是《千與千尋》。一提到《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大家都會浮現出一個蠢萌的形象,實在很難將其與"上古兇獸"聯繫起來。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無臉男代表的"饕餮"形象被剝離出來

《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恰恰就是將饕餮從兇猛的外衣中剝離出來,將它作為"饕餮"的貪婪與掩藏在外表下的柔軟表現出來。

日本作為中華文化的受眾,為何在表現手法上卻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

我們單單去分析《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形象是不足夠的,還要與導演宮崎駿的生活時代背景相結合。宮崎駿出生的時代正值二戰期間,這時期的日本處於全盤西化時期,這一時期西方文化對於日本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的衝擊,這讓宮崎駿生活在"文化衝突"當中。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宮崎駿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東西文化碰撞期

東西方文化碰撞所引起的頭腦風暴讓宮崎駿的創作帶有濃厚的西方主義色彩,因此在創作上,宮崎駿是"西化"的第一人,因此我們在《千與千尋》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交匯。

在唐朝時期就熱衷於向中國學習的日本,在學習能力上是毫無置疑的。通過其文化發展的方向,我們能看到日本是一個很謙虛的民族,對於比自己先進的文化,他們更願意去學習,而不是盲目的批判,將其與自身結合,加以融會貫通,加以創新。

中國北方的薩滿文化傳入日本以後,與先前傳入的神話體系相結合,創造出了"神道"文化,在二戰時時期,對於西方文化的傳入,日本也是照收不誤。日本能夠矗立在亞洲,成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具備足夠的自信心,對於學習到的文化,都將其融匯為己所用。

因此宮崎駿在製作《千與千尋》的時候,注入西方文化,將其與東方元素相結合,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效應"。

三、韓國的"怪獸"電影的國際轉變

無獨有偶,韓國在這方面做的也是相當出色,例如在2006年上映的《漢江怪物》,將社會的黑暗面通過人在面對"怪獸"時的行為表現出來。在《漢江怪物》中,"怪獸"出現的場景並不算太多,但是其營造出的氛圍,以及人物角色的刻畫,使得"怪獸"這一形象貫穿於始終。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漢江怪物

這得益於韓國人講的一手"好故事",我們將2006年的《漢江怪物》與2016年的《長城》相比較,雖然過去了十年,

《長城》依靠著視覺效果更加震撼的好萊塢特效,讓能觀眾看到一場"饕餮"盛宴,但是在故事人物塑造上,《長城》要走的路還有許多。

在《長城》中,始終想將"饕餮"用另一個視角呈現出來,但是忽略了在人物上的塑造,而"饕餮"作為一個"怪獸群體",似乎就一直在貪婪地吞噬著,引伸的內涵過於單調,無法作為一個貫穿全劇的"引子"。

四、"走出去"的神話元素

其實中國神話元素也是走了出去,並在主流市場站穩了腳跟。這位帶著"中國元素"走出國門的,就是華裔導演溫子仁。剛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有些許詫異,畢竟溫子仁"老本家"是拍驚悚片。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溫子仁是拍恐怖、驚悚片出身

在2018年上映的《海王》,就是溫子仁的一部轉型之作。其實在接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溫子仁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拋去"海王"這一角色在《正義聯盟》中的表現實在是太過一般,還有就是在選角上,"海王"的扮演者是帶有波西尼西亞血統的傑森·莫瑪,要知道在D·C原著漫畫中,"海王"是個純種的"白人",這相去甚遠的形象,使得溫子仁執導《海王》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漫畫中的"海王"

但是在18年12月上映以後,不僅在北美市場獲得成功,並且在中國市場也收穫頗豐。為什麼溫子仁的《海王》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原因就在於溫子仁在這部西方超級英雄中講了一個"中國故事"。

一曲佳音傳,東方元素怎樣才能在

傑森莫瑪與"海王"原著形象相差較大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看到,"海王"人物故事的設定是"失落的亞特蘭蒂斯大陸的王座擁有者"

,這是屬於"亞特蘭蒂斯神話體系",對於這個神話體系,想必大家都比較陌生,但是為什麼在看《海王》時,大家並沒有覺得違和?

這就是溫子仁在《海王》中講的"中國好故事"。"海王"的成長過程,讓大家總覺得眼熟,但是又說不上來,其實這就是中國神話中"沉香救母"故事的西方版本。在"海王"父親與亞特蘭蒂斯公主的愛情中,意涵著中國神話中的人生戀——劉彥昌愛上三聖母,這麼一說,大家應該也就能相同了,後面的故事情節也能夠相應的對上。

像"沉香救母"、"人身相戀"這類型的故事,在中國人的審美中往往是喜聞樂見的,因此溫子仁在拍攝《海王》時,講好了這麼一個"中國故事",不僅使得中國元素以另一種形式走出國門,也為我國今後的電影製作走出來一條先行路。

結語:這種敘事情節缺失的現象不僅僅是在《長城》中才有的,而是反映了我國電影事業的一個整體水平,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大道路,就要像日本一樣,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學習韓國如何敘事,這樣才能像溫子仁一樣,講好"中國故事",在電影中展現中國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