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以"閃電戰"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了!

戰爭開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點幸災樂禍,希望蘇德之間互相殘殺,兩敗俱傷,他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丘吉爾是一個對共產主義沒有什麼好感的人,關於這一點,丘吉爾自己也毫不避諱。

丘吉爾首相

丘吉爾既憎恨納粹,又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把共產主義視作洪水猛獸。

但當時英國面臨的最大危險和現實敵人是德意志法西斯,而不是蘇聯。

於是,1941年7月12日,蘇英兩國政府簽訂了對德戰爭採取共同行動的協定。然而,丘吉爾卻遲遲不採取具體行動。

1941年和1942年是蘇聯紅軍和希特勒軍隊殊死相拼的兩年。蘇聯儘管在1942年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閃電"進攻,但蘇聯紅軍仍被400多萬裝備精良的法西斯軍隊攻擊著。

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蘇德戰場上的一幕(劇照)

為此,蘇聯紅軍的斯大林元帥多次向英、美兩國提出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藉以牽制法西斯軍隊,減輕蘇聯戰場壓力的方案。

這個方案,美國總統羅斯福是贊同的,但丘吉爾卻持消極態度,藉口條件不成熟,故意拖延。

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羅斯福總統

其實,丘吉爾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儘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來打擊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

為了敦促丘吉爾及早開闢第二戰場,一方面減輕蘇聯的壓力,一方面儘快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1942年5月,斯大林派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訪問倫敦,督促丘吉爾儘快行動,但仍然未有結果。

後來,懾於國內外的雙重壓力,1942年七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單獨進行了會談。在丘吉爾的鼓動下,英美決定:1942年,不在歐洲登陸,而是進入北非,讓蘇聯繼續同希特勒廝殺。

同時,丘吉爾還通知本國的有關部門,停止第二戰場的準備工作。

於是,丘吉爾又坐山觀虎鬥了一年。

1943年開始,蘇聯的衛國戰爭逐步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特別是到了夏、秋兩季,蘇軍的攻勢已然是節節勝利。

在如此形式下的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世人關注的"巨頭",在德黑蘭的蘇聯大使館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這就是後來歷史學家們大書特書的"德黑蘭會議"。

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會議上的"三巨頭"

會議一開始,丘吉爾就向斯大林解釋為什麼遲遲沒有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

斯大林好像明白其中的一些貓膩,不想與丘吉爾進行過多無謂的辯論。 只是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觀點:不準備冒險,就不能獲得勝利;假如你們今年不能在法國登陸,我也無權強求。

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斯大林元帥

這次會議儘管取得了其它方面的一些成果,但關於第二戰場問題,爭執到最後,丘吉爾才勉強同意於第二年五六月份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盟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向德國軍隊展開了猛烈進攻,並取得了輝煌效果!

信仰的不同,影響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導致了戰爭的延長

諾曼底登陸(劇照)

從斯大林提出開闢第二戰場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經過了漫長的兩年。

如果丘吉爾不採取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及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完全可以大大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