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不可怕,能“守護一生”的人,還是自己

獨居不可怕,能“守護一生”的人,還是自己

01獨居生活千百種

我身邊有很多姐妹現在都是獨居,因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生活的狀態也不同。有些人很享受一個人的獨居生活,但也有一些人表現得很孤獨,很悲觀。

現代社會中,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一個孩子,而且孩子也都長大成人了,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小家庭。獨生子女,都是在很寬鬆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幾個大人圍著她一個人轉,漸漸形成了“很獨”的性格。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會體貼父母,凡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再加上,小兩口要照顧幾個老人,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這種境況下,上了年紀而獨居的人越來越多。

身邊有很多的姐妹,獨居的原因各異,我想,有人是自願選擇獨居生活,也有人迫於無奈才作出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住在一起是一種享受,但還要兩廂情願,否則,勉強自己和別人同住就是一種受罪。

02高質量的獨居勝過低質量的陪伴

我認識一位老人,老人原來住在自己的一套多層樓房裡,家裡請了一個住家保姆。兩個兒子看著老母親年紀大了,就商量著給老母親買套高層電梯房住。

在大兒子住家的不遠處選中了一套房,大家商量著將老母親的住房出售,老母親再拿出積蓄買下了這套高層電梯房。

兩個兒子商量著由小兒子兩口去辦理新房手續,老母親將身份證等都交給了小兒子兩口。3天后,小兒子回家給老母親說,房證辦在了他自己的名下。理由是,因為母親歲數太大了,想來想去再辦到老人名下不合適。老母親聽後,氣得差一點背過氣去,還不敢吱聲,怕小兒子兩口生氣,老人私下裡一直在哭,說:“我現在是一無所有了。”

天有一測風去,這個事情過了7天后,大兒子突發疾病去世,老人悲痛欲絕。老人因傷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生病了。

搬新家的事情也就暫時放下了,這真的還是要感謝買了老人舊房子的那戶家人,看著老人家裡發生了這麼多的事,延遲了收房時間。

半年後,小兒子將母親搬到了新房子裡,小兒子兩口也搬了進來,說照顧媽媽方便一些。

按常理說,老人和兒女住到一起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老人經常私下裡經常哭泣說,她是被迫與兒子同住,因為她現在一無所有,任何事情都得聽小兒子兩口的安排,自己失去了自由。

一家人住在一起交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兒子和兒媳白天都不在家,整天只有老人一個人,下班吃過飯,兒媳一頭鑽到自己的房間裡,很少與老人交流,兒子也默不作聲。老人覺得很孤獨,很寂寞。她說,現在的生活還不如以前與保姆同住時的生活。在兒子、兒媳面前不敢說話,總是怕說錯話,於是只好裝啞巴,避免說話失誤引起麻煩。

老人很想獨居,因為,看似有人陪伴,但這種陪伴是壓抑的,是失去自由了的生活。

高質量的獨居勝過低質量的陪伴。人最高級的幸福是,自由的,安心的,快樂的,愉悅的。

老年人的悲哀,是從看小一輩的臉色開始。不徵求老人的意見,強加給老人的“關心”讓老人的晚年生活失去了自由,這樣的生活怎麼可能幸福。


獨居不可怕,能“守護一生”的人,還是自己

03能“守護一生”的人,還是自己

“人出生時孑然一身,死時也孑然一身。”從生物學來解釋這個話,有點不正確,因為出生時有母親在。當一個嬰兒出生時,人們都是歡天喜地,他在母親的懷抱裡是溫暖的,安全的。

但當一個人走在老去的路上時,尤其是隻有一個人時,她內心是孤獨的,極度沒有安全感。這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分析利弊。其實,在能自立的情況下,獨居未必是最壞的,與子女距離產生美,儘量不給子女找麻煩,這樣自己的心情會敞亮一些,少生氣,就是少受罪。

以往對於幸福的定義,就是父親將愛女的手交給她的丈夫,“我會一輩子疼您的女兒。”每個新郎都會這麼說,他表示願意負起保護心愛女人的責任。

但我認為,完全靠別的男人來“守護自己的一生”那是不大可能的。

隨著晚婚、不婚族的增加,獨居者在人口中提高了不少比例,尤其是女性。這些能獨居且能很好生活的人,肯定是自願的,她享受著獨居的快樂,自己做自己的主,確保擁有專屬的生活空間,無拘無束地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完全處於孤獨的狀態。孤獨,也就是暫時的安靜狀態下自我相處罷了。因此,可以說,獨居者,也就是與自我的相處,在獨居中進行學習與自己的不良心情抗爭,讓自己的思維狀態不斷走向成熟和積極向上。

幸福人生的核心都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當一個人,也能活得健康滿足,並因此感到內心豐盈的喜悅時,世間的一切都會無所畏懼,也就可以在獨自一人的生活裡盛放。


獨居不可怕,能“守護一生”的人,還是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