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農場主+

第1647期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眼下春光旖旎,和朋友上週出遊踏青,被車窗外一片秀麗的湖光山色迷得如痴如醉,卻見幾排紅磚青瓦的樓房,整齊劃一,與周圍景緻頗為格格不入。


一問之下,朋友告訴我,這是當地的安置房,農戶拆遷時,給予一套這樣的房子作為補償


這樣山區的安置房還是少數,更多的是統一搬到縣城


我默然不語。故鄉已被穿上了制服,此處和他處,故鄉和異鄉,如此雷同。


樓房是一樣的,貓眼是一樣的,這種批量生產的所謂的鄉村,還能稱之為故鄉麼?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有這麼一張照片,讓我記憶尤新。

一個農民在被拆遷房子的瓦礫上坐著,茫然地吃著午飯,只是一個饅頭和一棵大蔥。

他的膚色,是被風吹日曬才有的醬色,讓我一下就想起家鄉父老的模樣。而這,是一張為“農民上樓”而配發的照片。

不管承認與否,小時候印象中那個炊煙裊裊的家鄉,已經變成了雜草叢生的待建高樓大廈的工地。而想種地的農民,只能在城市的犄角旮旯種幾棵青菜聊以自慰了。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多少鄉村在哭泣!多少鄉村被連根拔起,鄉村成了一種空間飄浮。

這場“農民上樓”運動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給本就凋零的鄉村帶來的,絕不是一劑良方,而是更多的荒涼苦澀無奈

鄉村是需要引導的,農民是需要引導的,但一夜之間,土地裡不再種出莊稼,而種出了高樓,這是家鄉的父老們想不通也看不懂的。

農村城鎮化與“農民上樓”是兩個概念


在農民沒有意願的情形下,很難讓人不去想,這是否是有人對土地另有圖謀?

城市化是人的市民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樓房化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我們拆掉故鄉的故居,把農村住宅建得看似整齊劃一、洋味十足,卻沒有了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韻味。

有的地方剷除野草、種上草皮,甚至在祠堂外牆貼了閃亮的瓷磚。

這樣的混搭,有絲毫美感嗎?這樣的風格,適合農村嗎?

如果說農民上樓對於故鄉來說是釜底抽薪,其實,鄉村自己也早已凋敝,不復當初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回鄉幾天,不斷有鄉人問我:你常年在外面跑,認識的人肯定不少,看能不能找找關係把我們村的地也賣掉

土地,那可是祖祖輩輩安身立命的老本啊!而鄉人說來輕描淡寫,絲毫聽不出有什麼惋惜與留戀

鄰村有村民把土地賣給了一外地老闆辦養豬場,這讓他們羨慕不已。

那規模龐大的養豬場我去看過,有風的日子,二三里外便能聞到豬的排洩物的惡臭。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我曾就讀的“村小”早已不復存在,原址成為一家板材加工車間。以“整合教育資源”的名義,全鄉的“村小”已取締殆盡


取締,也屬無奈之舉,因為這些年來,村裡的人越來越少,孩子們都隨父母出外打工,一部分還駐留的鄉人,也被“上樓”,慢慢搬走了。


多少年來,散佈鄉村的“村小”的紅旗於綠樹掩映間飄揚,一直是我心目中鄉村活力的象徵


童稚的讀書聲如山澗清泉,盪滌著俗世的塵垢,更代表了鄉村的未來


這樣的讀書聲,還有孩童歡笑嬉鬧的場景,往後都只能在夢裡追尋了。


連同一起消失的,還有貨郎的鼓聲,“鞋底換棗子咯的吆喝聲,還有牛羊低哞聲村人談笑聲


我還記得,老家與鄰家,只隔著一扇窗,奶奶會和隔壁阿婆對話,隨時互換各類物品。


有時鄰居一碗紅薯飯遞過來,我家一碗豆花湯遞過去,那種爛漫的稚趣,那種默契和體貼,如今想來簡直猶如童話。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在記憶裡,樹是村莊的靈魂


家家戶戶院裡種有桃樹、杏樹、石榴樹、櫻桃樹等,牆角植有青竹。


院落之間但凡有點空地,都被栽上泡桐樹、洋槐樹、楊樹、榆樹,村後還有一大片青茂的竹林。


砌下梧桐葉正齊,花繁雨後壓枝低。”


有樹的村莊,絕對能配得上這樣的佳句。


但現在,成片成片的竹子被毀掉,村中大樹多被齊腰砍斷,壕溝水渠填上了土,坑塘中的水也乾涸了。


記得前幾年回鄉時,我繞塘而行,卻怎麼也找不到那片紫藤花雲。


我感到有些恍惚,這使得原本稀薄的童年記憶,兀然可疑了起來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故鄉的小鎮,原有一條榕蔭覆蓋的長街,絕大部分時間是安靜的,或許是這份安靜,讓記憶中的這條長街顯得無比闊大。


可現在,盡是拔地而起的水泥磚房,街道沒有變得寬敞,反而因為樓房的擠擠挨挨變得更為逼仄


耳畔突然傳來聲聲叫賣:“餃子粑喲——”聽起來竟然陌生得很,一聲聲,沒有變化沒有起伏地循環著。


再一聽,原來是用喇叭播放出來的聲音!


那些原始的嗓音包裹的來自喉腔深處的厚實淳樸,已然無處可尋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有網友說:只記得故鄉原貌的淳樸風貌,卻忘了小巷土路的坑窪、沒有排水設施的泥濘,用柴火煤炭燒水做飯時的煙熏火燎嗆人口鼻,用電的不便接水的不便上廁所的不便。


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農村的未來,我也特別理解。


其實,我從來不反對現代化,城鎮化,我反對的是簡單粗暴的改造,會對鄉村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傷。


我懷念的,是一種鄉村的精神質地,一種氛圍和一套完整的鄉野價值觀,那種安恬、那種愜意。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離開故鄉的日子,我常想念寬闊的田野與和煦的風,懷念赤足奔跑的少年,村口的大樹,以及偶然掠過眼底的羊群。


而過去那種低碳的生活,那鄉村的泥濘和牛糞,也曾是我一直想要逃離的。


城市裡沒有牛糞,但城市裡也沒有可以仰望星空的精神屋頂


說白了,故鄉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的守護,是一種恩養


臺灣把故鄉叫做原鄉,我很喜歡這個詞。還記得一位作家說“

原鄉人的血,只有回到原鄉,他的血才能停止沸騰”。


而現代的人,原鄉在何處?遠方的遊子有的不再只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而是目睹故鄉的凌遲,故鄉的死亡。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記得多年前的一個春日,走過一所小學的窗外,裡面傳來一年級的孩子齊聲朗誦古詩的聲音: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他們的童聲稚嫩,尾音拖得悠長,如同我再也不曾見過的,故鄉的春天。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在我們人生的路上,應該有故鄉。


我真不想,去見證一場鄉村的死亡


城鎮化是大勢所趨,被時代潮流裹挾的鄉村,從來就沒有話語權。我不願意用餘生去見證故鄉的消亡

,但眼前所見的種種,讓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


這樣的“現代化”,果真如此美好,值得我們付出如許的犧牲去換取嗎?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城鎮化?留守的村民又應該如何自處?這不是文人墨客們不切實際的感傷,而是關於鄉村振興,擺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問題。


你對此有何看法,期待留言!


編輯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