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國人演繹的“中國風”?

時尚君在Italy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都是無利不早起。你強大了,別人才會高看你一眼。中國強大了,外國颳起“中國風”,一點也不奇怪。

經過中國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中國經濟蒸蒸日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強勁,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國的人,慕名前來。以便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分得一杯羹,從而帶動本國的發展。對於個人能夠實現其個人自身價值。外國人說中國話,穿中國服,再自然不過了。

現在廣州有幾十萬黑人,很多都是黑戶的”三無人員”,賴在中國不走。除了中國人熱情好客的天性,人家更看重的是中國的經濟利益。“門口立上要飯棍,是親的也不認親;門口栓上高頭馬,不是親的也認親”。人都是這麼現實,國家也是這麼現實。

君不見,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了瘋狂的出國潮。那時候中國可謂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正是需要艱苦奮鬥的時候。有些人走了,改了國籍,帶走了家人,成為了“黃皮白心”的外國人。那麼多留學生絕大部分留在了美國,中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中國經歷了環境汙染,農民工背井離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但最終一步一步艱難地發展了起來,成為了世界強國;而西方在經歷了驕奢的極度繁榮之後,疲態盡顯,一步一步走向衰退。

此時此刻,多少人開始嚮往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改穿含有中國文化元素的服裝,甚至開始模仿中國的一切。從黨政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全盤中化。

比如埃塞俄比亞專門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學習中國的制度,搞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建經濟開發區,從而一躍成為非洲發展最快的國家。

那些當年離開中國,加入外國籍並定居外國的人,現在卻想著千方百計迴歸中國來分享中國的發展果實,然而,中國並不承認雙重國籍,他們的彌夢恐怕要破滅了吧?

遙想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聖誕節”“感恩節”什麼的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很多企業的名字也是洋味十足。有不少中國人,尤其是名人,也以有一個什麼”邁克””史密斯”的洋名為時尚。以洋為美,挾洋自重,全國上下颳起一股濃濃的“洋風”。那時中國不發達呀,外國錢多呀!人心趨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日之中國早已脫胎換骨,已經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西方也開始過中國的節日了,尤其是春節,舞獅,大紅燈籠,旗袍等都成為了老外模仿學習的對象。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這股學習中國的”中國風”潮只會愈演愈烈。

在抗擊疫情的今天,中國的抗疫經驗成為全球模仿的榜樣,中國顯示了超強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毛澤東說“東風壓倒西風”!是時候讓西方颳起一股”中國風”了!”中國之風”必將風行全世界。如陽光普照大地,給世界人民帶去溫暖與和平。


生活一直向前


理解一個民族文化很難,需要相互密切交流和長時間瞭解。表現一個民族的文化更難。很多表象化的事物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一個民族個別特徵,但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真正植根於精神文化層面。中國風,外在形於風貌,而內核蘊於風骨。其形不斷因時而變化,唯內核積澱而日固。看外國人演繹中國風,大多具有形似特點,鮮有真正反映精神與風骨之作。如中國人喜歡的色彩、服飾,甚至清朝大辮子髮型,都是外國人描摹中國風的典型元素,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這些不過是一個階段性的特點,甚至已經是過去式,這種演繹大多是扭曲的。

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弘揚,需要具有民族情懷、國際視野的仁人志士去向世界人民展示!


華唐風語


我認為外國人演繹的中國風使中國文化向外走的一個過程,當然這也需要他們從根本上認識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文化才能夠更好的演繹。

第一,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也不斷增強,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個地方進行宣傳。很多外國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也方便了不少,因此,他們演繹的中國風,從根本上說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體現。

第二,外國人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一步的瞭解。很多外國人只是看到表面的中國文化一些書法繪畫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也不真正的瞭解他。因此,隨意的進行演繹是不對的,需要深入的理解才能夠正確地演繹。

第三,外國人進行正確的演繹需要中國人的幫助。我們作為中國人,要努力的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國綻放出光彩,我們要求同存異,共同發展。這樣才能讓文明互相交流,互相借鑑。

當然啦,也需要你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關注 我們一起做文化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