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是一樣的嗎?是嗎?

——讀《我們仨》有感

結局都是一樣的不是嗎?是嗎?

前幾天的掃碼贈書活動中得四本書,先讀了《我們仨》。第一次讀楊絳先生的作品,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錢鍾書去世。仨人就此散了。

“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沒有這麼深刻經歷過的年輕人讀起來可能如我,會覺得文淡情深,因為這是情感滋養成的筆尖留下的。

讀到“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總覺眼眶一熱,萬里長夢總要在陽光下吹散,蜿蜒童話鎮的河流總要流向鎮外。“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無大喜大悲,卻隱隱牽扯著神經淺淺疼痛。因為看得太開,因為愛得太深。

這樣的“文明家庭”我蔓生傾羨,傾羨這一家人平淡中的趣味,艱苦中的堅持,亂世中的相望相守。有一個片段總是讓人抿起嘴回想起:

兩年未謀面的父女對話。

鍾書:“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的?”

圓圓:“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鍾書悄悄在她耳邊說了一句話。圓圓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

鍾書(楊絳猜測):“你一生出來,我就認識你”

這場面讓我能像個第四人似的站在他們仨旁邊聽聽笑笑,能回憶起自己童年最美好的時光,能看到一個家庭的相互尊重是多麼多麼大的魅力呀。

大人和孩子之間,大人和大人之間,孩子和孩子之間。常常太急切表達自己而忘了給對方說話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震動著的是周圍的空氣都變得緊張,彷彿只要輕輕呼氣就會引來一陣龍捲風。而這仨人是幸福的,是互相疼惜的。

又想起龍應臺《目送》中的那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是的,不必追。在尊重中我們在透明向容的平行空間中生長存在,無需刻意,深情自在。

結局都是一樣的?(是的。)是嗎?(不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