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

戴老師講歷史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關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家長該如何傾聽孩子說話呢?

1、全神貫注地傾聽。

這個全神貫注主要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停下自己手頭的事情,注視孩子。當孩子陳述、講述、甚至抱怨的時候,不著急表態,不著急安撫,注視他、跟著她的敘述甚至可以做出托腮、能體現出你在跟隨他節奏、你在認真聽他的任何動作和神態。

2、用關心的態度,回應孩子。

建議家長使用哦……啊……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的感受代替提問和建議。這能讓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

3、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當我們遇到特別難過、委屈的一件事,別人跟你說,別傷心了,別難過了。其實我們並不會因此感覺好一點。但如果有人說,別說是你,換成是我,我也會特別傷心。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不愧是我朋友,我們的感受是一致的”。瞬間會覺得因為這個世界有人懂你,所以好像感覺就會好一些。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有的時候我們怕說出孩子的感受會促使他情緒更劇烈,其實並不會,正相反,他會覺得有人理解他,他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反而會感覺好受些。

4、讓幻想代替現實。

還有一招,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之前很多很多家長都表示這個辦法特別管用。

比如:孩子說他想吃餅乾,我講道理根本沒用,就跟咱們一樣嘛是不是,知道吼孩子不好,但到那個節骨眼兒上繃不住。所以,試試用幻想的辦法。

當孩子說他想吃餅乾,家長可以說說,別說一盒餅乾,媽媽真想給你變一冰箱餅乾,你到時候想吃什麼味道就吃什麼味道。孩子會跟著媽媽的思路跑了,有什麼味道?我說巧克力、草莓……把常見的味道都說了個遍之後,我就開始瞎說了,“有消防車”味道,他聽了哈哈大笑,哪有這樣的味道,我就會說,是啊,消防車什麼味道啊?走,咱們問問消防車去。

就這樣,這個注意力成功轉移了,他也覺得自己得到了理解,這事兒就過去了。

當孩子向你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比如對同學或老師不滿,這種情況是孩子應該自己處理的問題,家長可以採取“敲門磚”式的回應,不要表達你的判斷或情緒,而是邀請孩子繼續分享他的想法。用“給我講講”“告訴我更多的情況”“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你有權利表達你自己的情緒”等等這樣的語言,讓孩子繼續講下去。

不要先鼓勵孩子表達,緊接著就發表你自己的評價、判斷和說教,這隻會讓孩子敏感地認為你只是在試圖套他的話而已。

有些父母總是喜歡介入孩子的生活,想要掌控孩子的生活。

比如:孩子在沙灘堆城堡。孩子犯錯令他們不舒服,“城堡不應該建在離水遠一點的地方嗎?這樣才不會被海浪衝走。”希望對孩子的成就感到驕傲,“看看別的小朋友蓋得多漂亮!”把自己的是非觀念灌輸給孩子,“你的城堡應該有護城河。”希望被需要,“讓我來幫你蓋吧。”

在積極傾聽了孩子的想法之後,家長們肯定更在意:“怎麼才能讓孩子更聽話?怎麼才能讓他理解並體諒作為父母的想法和付出?”

比如下班累了不想和孩子玩,比如剛擦乾淨的地板又被弄得很髒。家長應該怎麼說才能讓孩子接受呢?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一點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當孩子被告知“必須”“應該”“最好”改變他們的行為時,他們都會產生抗拒心理。每個人被批評和責備時,都會感到內疚和懊悔。有時候,孩子還會感到委屈,“我又沒做錯”,甚至還會反擊,“你自己也沒有保持整潔啊”。

聽聽看,父母說“你怎麼不乖一點”“你要懂事”“你為什麼不能讓我休息會兒”等語言,與說“我很累了”“我剛收拾完你又弄亂了,我有點不開心”這兩種說法,哪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如果父母總是指責性地說你怎麼樣,一般情況下會得到孩子的防禦和攻擊。但是,如果父母坦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就會給孩子真實感,原來父母也是一個有弱點和不足之處的真實的人。許多父母擔心這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但是,當父母卸下偽裝,學會與孩子彼此坦誠相見時,他們就不再是“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

因此,父母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你造成了哪些影響,你對事情的感受,並且同樣重要的是,說明這種行為為什麼已經給你帶來了問題。

孩子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一旦有人把這種影響告訴他們,他們通常就會願意更多地為別人考慮,孩子也將從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一個體諒他人的人。

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釋放情緒。想要“雙贏”地解決一件事情,父母應像對待朋友或者同事一樣來對待孩子,這種方式常常讓孩子感覺良好,他們喜歡這種被信任和平等對待的感覺。

那麼家長該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呢?

首先,家長要學會去讚賞孩子,讓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滿足,孩子才會更願意去表達心裡的想法。

讚賞孩子有這麼幾個技巧:

第一,描述性的讚賞。這裡有個格式:我們表述的時候用,事實+我們自己的感受,來進行表達。

比如,我看到你把這些玩具都收拾到了玩具箱裡,我走進房間之後覺得很舒服。

第二,把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成一個詞:

如:你的畫畫得很漂亮,塗色均勻,色彩搭配很好,這就叫做仔細和有耐心。

這種讚賞其實是一種鼓勵,鼓勵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認識到被鼓勵、被認可的是“他努力的這個過程”,這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動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謝謝!











喵小羅老師


你真的很棒!你讓我們很放心!自信是你最大的財富。我們是支持你的,你遇事要沉著冷靜,你要勇氣實現自己的理想。你一定會有所作為的,你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你要勇於改正錯誤!你要對自己負責任,你要盡最大努力做事,你要勇於承擔責任,你要獨立做事,你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戴老師講歷史


昨天給孩子上完課回來,地鐵上看對面母親和女兒的對話太精彩,我回過神來已經坐超過三個站😢

孩子沒考好,媽媽一直說,說著孩子哭了,孩子哭著哭著媽媽動手了,接下來就......我想說點什麼,但媽媽氣場太強大,我不敢靠近。所以想給大家推薦看過的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如果您沒有時間看書,可以看看以下內容,我把重點分享出來了

做過父母的一定對這幾個場景格外熟悉:

早晨甜蜜溫情,中午我想靜靜,晚上快點兒睡覺,睡覺後後悔不已。

明天,我一定不發脾氣。

父母,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也是最壞的“職業”,當孩子們“不熊”的時候,他們就是用什麼詞語都讚美不了的寶貝,能讓你甜蜜到心都化了;而當他們一旦“熊”起來,那就是一場災難,一地玩具,滿牆塗鴉估計還是好的;要是翻箱倒櫃地把你的化妝品、首飾、文件倒騰出來的話,估計沒有哪個家長能hold住自己了,大吼大叫在所難免!我們不是不知道吼叫的不好,但怎麼才能控制得當,成為溫和體貼有原則堅定的父母呢?怎麼樣既能夠堅定的做好父母又能夠將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過成良辰呢?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門課程中的方法,引導大家做“零吼叫”的父母。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用一種有效、愉快的溝通方式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也就是親子溝通。

如何說課程中將養育孩子分為了幾個常見的情景:

第一個情景是關於感受的部分,就是當孩子跟我們講述他們的感受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回應;

第二種就是關於尋求合作,怎麼樣讓孩子聽話,怎麼樣讓孩子跟大人合作;

第三個呢就是怎麼樣能夠代替對孩子的懲罰,就是我們很多人會動不動就用懲罰的手法,因為我們太習慣於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了,所以這裡將怎麼用一些更為合適的方式代替懲罰;

第四個就是關於怎麼樣讚賞,就是有些孩子甚至不喜歡自己的父母表揚她,你表揚了他他甚至不高興,他甚至會不幹這件事情。表揚反倒使得他乾的更糟糕了;

第五個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憤怒,當憤怒出現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這五種狀況,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遇到。我們來一個個看,首先我們看關於感受的部分。當孩子跟你講媽媽,我真的不冷,我現在真的吃飽了,我的腿真的很疼,我的小烏龜尾巴掉了,我很難過。當孩子跟我們說這樣的話時,我們通常會怎麼回應呢?

常見的誤區:

    第一種誤區是忽略,你比如說烏龜的尾巴掉了,媽媽會說,沒關係不就是一隻小烏龜麼,媽媽在幫你縫上或者我在幫你買一隻。這種方式就是忽略。忽略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不願意跟你溝通,覺得你不理解他,對他的話完全不在乎。當你下班回到家跟老公說,我好累啊,他都跟你說:有什麼好累的,我不也上一天班。你這體質太不好了。當時你就會覺得特別火大,情況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吵一架。

    換個場景,你再回到家,老公就跟你說:老婆辛苦了,我已經給你倒好茶了。聽完之後就會覺得特別開心。終於有個人懂我了。其實很多孩子喜歡的事情在我們大人看來特別不值得一提,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可能真的是很重要的東西。如果你不理解他,他會哭,會難過。他會覺得被忽略,所以第一個誤區是我們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當你不斷忽略孩子感受的時候,孩子也會學會,慢慢的忽略別人的感受。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學會了跟爸爸媽媽溝通是沒有用的。因為你們反正聽不懂,所以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不要緊啊,沒關係啊,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你看你怎麼這麼小氣。這種話就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有的時候孩子回到家,跟媽媽說我餓了,媽媽都會講:你怎麼會餓呢,你剛剛吃過飯。這其實就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

    你女兒摔倒如果有你一個人在場或者和他爸爸同時在場,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她爸爸在場時,你女兒摔倒,她爸爸會蹲在他旁邊說,沒關係,你很堅強,不要哭,自己起來。可能女兒會哭的更兇,然後堅決趴在地上發呆等著人扶他起來。但如果你在的時候,她摔倒,你會蹲在她身邊,問她:是不是很疼,需不需要我扶你起來,可能女兒通常的情況會先說嗯,然後自己起來走了...

     第二種誤區就是給建議,給建議就是孩子不需要你的建議。比如孩子在學校裡,老師批評他,他覺得受了委屈不高興。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會說:那你就跟老師說啊,你主動跟老師談談還不行嗎?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你看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說的對不對呢,其實是對的。你說的是對的,但是沒用,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兩頭受氣。就是我在學校裡頭被老師欺負了,回到家裡面跟你說你還向著老師。那以後我不跟你講了,所以這種給建議的方法其實根本無助於讓孩子願意跟你溝通。

     我們說的教育,其實是需要共情孩子從而引導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提建議其實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孩子不認可你甚至會阻礙孩子自己思考及解決問題。那麼當孩子表達感受的時候,正確的方法是什麼?第一招:傾聽就好,其實有時候你能夠耐下心來傾聽,然後回應:嗯,對,哦,這樣啊,真是。其實這就已經夠了。這就是傾聽的過程,然後如果你想做的更好呢,你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比如說:我知道小烏龜的尾巴掉了你很難過。我知道你特別喜歡這個烏龜。它的尾巴掉了真的好可惜,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看怎麼樣能夠讓他變好··這就是說出孩子的感受。當你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孩子自然會點頭願意繼續跟你繼續聊下去。哦,媽媽懂我。甚至他可能對於烏龜尾巴掉了的這件事情都不會太過在意了。

     然後第三種方法呢,是你可以嘗試看看,用一種幻想的方式來對話。這時候孩子會非常感謝你。還是剛才的烏龜尾巴掉了的例子。你可以用一種幻想的方式跟孩子說:我敢擔保,如果你是一個魔術師的話你一定會把他的尾巴變出來的對嗎?或者如果你有法力的話,你一定希望烏龜的尾巴噌的一下就長出來。孩子是願意用幻想的。

     比如你的孩子特別喜歡吃草莓,但有的時候家裡沒有,你就會說,真希望我現在有辦法給你變一車的草莓,然後我就假裝變出來,她就會假裝吃,我會問她好不好吃,他會特別開心的點頭說好吃。

  或者在外邊他特別喜歡掛的高的燈籠,就跟你說媽媽,要。我說,好的,等著。媽媽給你拿,就假裝從高處隨便一揮跟她說:給你。然後問她好玩嗎?他就特別開心說好玩。

    其實幻想實現的方式跟上一個方法是一樣的就是說出孩子的心裡話。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理解我的。這就是情感的認同。甚至包括你要制止孩子的時候,也要理解他的感受。

   比如,你女兒喜歡從床頭往床上跳,這樣是很危險的。一般可能潛意識人們會脫口而出:下來,危險,不要這樣,怎麼這麼沒有規矩。其實這樣說孩子是不舒服的有可能礙於你的權威,他會下來。但如果你不在的時候他依舊會尋找機會上去玩。因為他在探索。當時你是這樣對她說的:“媽媽知道從上面跳下來的感覺讓你很開心,但媽媽擔心從上面跳下來你會受傷。”這時候先認同孩子的感受,你知道他急於從高出跳下來尋找刺激或者其他怎麼樣。把這個感受說出之後再告訴她這樣做的危險(也就是客觀的描述)。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配合。所以,這很簡單吧。

     我們能夠認同到孩子的感受就夠了,就是第一招,就是我們說關於孩子感受的問題。要排除掉忽略和給建議的誤區。要準確講出孩子的感受。甚至你不講,就是傾聽點頭,說嗯、哦、啊、這樣啊等等都是可以的。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用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家長們也許會有疑問:孩子的感受是錯的怎麼辦?家長不就是要教育孩子嗎?那這樣還要不要樹立規矩了?

     我們要告訴大家,感受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每個人都有感受,包括孩子;每個人也都需要大家去理解和尊重他的感受,包括孩子。這是做為“人”的一般規律!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給予生存條件和安全感的“愛”,也需要來自尊重、關心、理解的“愛”要從建議、評價、指責的角色轉到理解孩子的感受、說出孩子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有一個較好的辦法是跟孩子做一個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家長,家長來扮演孩子,在扮演過程中體會孩子的需要。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孩子回到家,看起來很焦慮,對父母說:“我明天就要數學期末考試了。”父母聽之後對孩子說:“放輕鬆,我相信你能考好的。”有用嗎?這句話是沒用的。第二句話說:“你要是早花點時間學習的話,就不會發愁了。”更沒用,典型的諷刺挖苦。第三句話是說:“你看上去很發愁啊,我打賭你肯定希望現在考試已經結束並且你已經通過了。”你看只要你說出這樣的話,你不用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就已經放鬆了。同時他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理解。

   還有就是,你的孩子正在玩你買的特別貴的白金項鍊,然後你大聲說:“說了多少次不要隨便動我的東西,怎麼總是不聽,動壞了怎麼辦,這麼貴。同時你從孩子手上搶下了你的東西。你注意一下有沒有強調他的感受。完全忽略,否定孩子的感受。正確的方法是:你很喜歡我的項鍊對嗎?問題是它們很容易就弄斷了,所以玩這些木頭串或者圍巾吧。你看這就是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並且明確的提出了你的期望。這就是正確的方法。

    甚至有的孩子會很生氣的對你說:”我恨你,我要離家出走。有的父母會回應:“好吧,你走吧。我幫你打包。”還有的父母會說:“我不想聽你說出這樣的話。這種話不對”此時此刻的兩種方法都沒有理解孩子的感受。所以正確的答案是:“你聽起來很不開心,我敢打賭你肯定希望好多事跟現在大不一樣。”當你講出這些的時候,孩子才願意跟你接著去說,對,我就是很生氣。為什麼然後一步步展開談。這就是孩子願意跟你溝通的契機。孩子有的時候不願意跟你說話是因為他說什麼我們都在否定。他說什麼我們都在給建議,不論他怎麼說,我們總是有一大套東西在等著他。然後孩子只能做那個被訓的人。

    我們剛剛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來聊先接納孩子的感受,其實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更是需要這樣。下面我們來分享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們從腦科學的角度說說為什麼先要面對感受再解決問題。

   一直致力於研究大腦發育和幼兒方法關聯性的丹尼爾·西格爾博士通過大量的研究知曉自我控制與大腦結構之間存在普遍的規律,丹尼爾博士將大腦的結構想象成一幢複式的房子,分為樓上大腦和樓下大腦。樓下大腦有邊緣系統和腦幹,這是大腦中體現原始功能的部分,它會負責呼吸、眨眼、心率等這樣一些基本功能還有先天反應,比如戰鬥還是逃跑,以及強烈情緒,比如憤怒還是恐懼。樓上大腦包括大腦皮層。負責判斷、思考和情緒調節。瞭解大腦結構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要給大家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三十而立,一個是:清掃一樓。科學研究發現:樓下大腦也就是情緒系統是先於樓上大腦也就是理智系統發育成熟的。樓下大腦是孩子一出生就發育完成的,因為它要產生一些本能反應。而樓上大腦通常要到25-26歲才能夠逐漸發育完成,那這意味著我們所有要求孩子學習的行為是基於一個正在發育尚未完成的大腦完成。我們要求一個前額葉還未發育完全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那清掃一樓是什麼意思呢?那神經科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發現。樓下大腦有一個把門的人,它是杏仁核,被激活的杏仁核。會阻斷樓上大腦和樓下大腦的神經共鳴。杏仁核感到危險它就會掌控全局,挾持樓上大腦運作。樓上大腦無法進行判斷、思考和情緒調節。孩子樓上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緒壓力之下即使是有限的部分也會被阻斷,無法產生任何作用。

    形象的說當杏仁核被激活,它會膨脹到將一樓全部佔滿。這個時候二樓就上不去,孩子根本無法判斷和思考。我們要做的是清掃一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讓孩子自己清掃,我們給她足夠的時間,可能是我們讓孩子自己先哭一會發一會兒脾氣,如果我們以接納的方式跟她說:“你看起來很生氣。”相當於和孩子一起清掃,只有我們接納了孩子、瞭解孩子的情緒等到他慢慢清掃之後,樓上的大腦才能迴歸運作。

第二個方法是關於尋求合作這件事。希望孩子聽話,常見的誤區是什麼呢?就包括指責、辱罵、威脅、命令。各位你知道,這些職責,辱罵啊威脅和命令的方法可能都只會讓他當下是服從你的,但其實他內心是抗拒你的而且反過來可能他反叛起來連當下都不會配合你,他會故意跟你搗亂,因為他的情緒無法安置。因為他本身就不願意聽你講這些東西。所以這四種常見的誤區是不對的。那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有幾種簡單的方法,比如說簡單一點,用一個詞表述是可以的。比如說之前你女兒爬到床頭的例子,這個時候你也可以不用說長篇大論,其實你只要說一個詞:床或者下來。就這一句,他可能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孩子最害怕媽媽長篇大論了。有的時候,我爸爸睡覺,我就會對我女兒說:“噓。”她就知道了,現在她一歲十一個月,有次他爸爸在另一個屋子睡覺,我和孩子在玩具屋玩,她忽然就走到他爸爸睡覺的屋子,把門關上之後過來跟我說:“噓。”我當時就特別開心,原來無意中已經將這樣一種新的語言內化在她的心理了。

    第二個是描述你所看到的東西。例如:我看到浴缸的水快溢出來了,廁所的燈還開著。還有一個方法是給提示,給提示的方法比如說牆不是用來畫的,紙是用來畫的。蘋果核應該扔到垃圾桶裡等等。從正面的角度告訴她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會有父母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對孩子說:你看看你燈又沒有關,這點小事情都做不好,以後怎麼做大事情。各種諷刺挖苦,那孩子在這裡其實學會的並不是記得以後要關燈而是諷刺挖苦。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大程度是期望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問題繞道而行,可我們傳遞給孩子的又是什麼呢?

    第三個就是關於懲罰這件事情,面對父母尤其是體罰,因為很多父母會用體罰的方法或者是取消看電視的資格或者是把孩子沒有收好的東西扔了,用這樣一系列方式對待孩子,通常孩子會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狀況呢,就是孩子會覺得很討厭,回頭我要報復他。我遇到一個11歲的男孩子,他的姐姐總是打他,他每次都咬牙切齒的對他的姐姐說:“你給我等著,總有一天我會比你強大,我要找一把AK47的槍滅掉你。”聽了之後真的不寒而慄。很多孩子被體罰之後,就會對自己的家人有很多很多恨,所以為什麼會出現前段時間一個加拿大華裔把自己一家人殺了,真的沒辦法想象是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孩子才會選擇這樣一種方式;

    第二種情況是這孩子會說那行,那我以後就儘量別被你抓到。這個是在我身上出現過,我媽媽不允許我看電視,但每一天她下班都比我放學晚,所以我每天就蹲在電視機旁邊把電視聲音調成靜音,邊看邊聽我媽媽的高跟鞋聲音,等算好我媽媽差不多要回來了,我會拿東西把電視機扇涼。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情況,不論你的父母怎麼威脅你,揍你,你都不一定要改正什麼?而是父母說東,我們就走西。第三種孩子看起來很乖,其實傷害很大;

   第三種孩子會覺得我活該,誰讓我做了這麼倒黴的事情,然後他會對自我的評價不斷的降低。當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評價不斷降低,他的自卑情緒出現的時候,他這輩子都很難再成功和幸福了。因為這兩種傷害是比前兩種更嚴重的狀況。所以不要輕易的用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懲罰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後果,一種是間接後果。最要命的是間接後果,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個瓶子,你說好,你打碎瓶子了,不許看電視。就是不許看電視這件事和打碎瓶子這件事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當你用這種方法懲罰他的時候,你讓她學會的只是暴力手段。就是以後他跟別人溝通的時候,他也可以說:行,你這件事不聽我的話,我在那件事情上欺負你。這是不講理啊。因為父母在用不講理的方法跟孩子溝通。所以孩子也會學會用不講理的方法和孩子溝通。他的人生就會困難重重,直接後果有的時候是可以的,比如說:咱們說好六點鐘吃飯,六點鐘我叫了你好多次你沒有來,那好吧,你承擔自然後果。

    但是更好的方法是什麼呢?當孩子出現了錯誤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能夠學會首先把他的感受理解了,傾聽他的感受,所以比如說老師跟你反應你的孩子上課跟同桌打架,這時候怎麼辦。有的家長回來就會劈頭蓋臉的把孩子罵一頓還有的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把自己家的孩子打一頓。正確的方法是傾聽並且回應說我聽說這件事我很擔心,我想知道發生什麼情況?你的孩子可能說:他把我氣的要命。聽到這個很多家長可能又會慣性的回應孩子:你怎麼這麼容易生氣啊,就這麼點事情至於嗎,老師都給我打電話了等等。其實你可以說:我能夠理解他一定是把你給氣壞了,你才會跟她打架的,對嗎?這個時候媽媽給了孩子充分的理解。可以接下去說:可以告訴我他做了什麼事情把你氣成這樣?然後鼓勵孩子跟你講出學校發生的這些事情。在孩子講這些的時候,有一個原則很重要,就是不要評論,只有你不要評論孩子的這些東西,才能鼓勵孩子不斷的表達。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是你說哎呀,你也太小心眼了,這事有什麼了不起的呢?你跟同學你要和平啊等等這些話都會讓孩子打住。可能這時候孩子就會選擇不跟你說了。所以接納不評論,就讓他把他的話講出來就好啦。講出來之後,你可以總結一下說:哦,我知道了。因為他隨便翻你的東西,不給你打招呼,所以讓你變得很生氣,你跟他打了一架。對嗎?這是總結。在孩子講完之後總結,一個人說完話之後對方能夠準確的總結出來,這個人會覺得非常愉快。因為這代表著尊重,然後總結之後呢,這時候你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說我聽到你和他們打架,我真的嚇了一跳,我特別害怕你和同學做出互相傷害的行為來,你能夠理解媽媽的擔心嗎?這是講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講出自己的感受之後讓孩子知道媽媽對這件事是擔心的不贊成的之後那麼一起來做出解決方案。那麼咱們一起來想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在孩子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之後,一定要把這些方案都寫下來,因為寫下來代表認真,孩子會覺得寫下來很受尊重,寫下來之後,你注意這裡邊可能會有很離譜的方案。很離譜的方案也不要有任何評論寫下來。當孩子發現你在離譜的方案媽媽都能夠寫下來的時候,就能夠鼓勵他出現更多的想法。寫下來之後,我們在一起挑到底應該怎麼辦,怎麼解決這件事情。

    好,現在我們總結一下第三個方法裡面的重點:傾聽不要太作評論,然後總結孩子所說的東西,然後講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跟孩子一起想解決方案並把它寫下來,最後挑出一個最優選項作為解決方案,用這樣的方法代替懲罰會比我們過去的互動方式好很多,而一旦我們這樣做了,會將我們解決問題的步驟變成孩子未來解決問題的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