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漢學”嗎?儒學的人文精神實質是什麼?

小刺蝟的吉他聲


儒學博大精深,其精義:仁、義、禮、智、信,透著一個和,和諧中庸。


白石2197319888


漢學,是近代域外學術界,對與中國相關的各個領域學術全方面展示、系統研究的統稱,範圍包羅萬象,儒學只是“漢學”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個人理解,儒學的精神實質簡要概括就是“規範”,通過良好的規範,對人在社會生存過程中的思想、行為、技能等基本要素進行良好的引導!


源來緣聚


【寒柏隴臥子/答文】

首先,儒學是漢學的主流內容,是在漢武帝時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儒學人文道德的本質思想是“仁”,主張“德禮為治”;儒家學說是從周公旦的“禮樂制度”發展而來,孔子是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寒柏隴臥子以下述觀點來說明一二:


儒學的奠基人周公旦和“禮樂制度”

周公是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史書上稱他為周公或周公旦。

其一生經歷了商末周初這樣一個王朝更替的歷史時期,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軍事和文藝才能、多才多藝的歷史人物。他制定的“禮樂制度”對西周初期起到促進歷史前進的作用,對後來各王朝統治階級起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而制定了“禮樂制度”

史書上說:“周公制禮作樂”,就是周公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加強對分封諸侯的控制,從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⑴ 所謂之“禮”是什麼?

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諸侯是臣屬;那就得有個君臣、上下之分,親疏、高低之別。於是由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結合起來,就產生了一套完整、嚴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制度。

⑵ 所謂的“樂”是什麼?

根據史書記載,商周兩朝都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征伐打仗。

周朝的祭祀雖不像商朝那樣天天舉行、事事占卜,但舉行祭祀時的儀式也很隆重,有樂有舞。出征打仗有不同的儀式,不同的樂舞;其它會盟、飲宴、婚娶、喪葬等,都有不同的儀式樂舞。這些就是所謂的“周禮”。

周公為了維護其統治階級秩序,鞏固周初王室的政權,在吸收了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對後來歷代王朝統治階級確實起了很大的影響。孔子便受其影響很深,很重視西周的禮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改良禮樂而創建了儒家學說。所以可以說,周公旦是儒學的奠基人。



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和其學說的本質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孔子創建儒家學派和編訂儒學重要典籍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的貴族,因政治動盪遷居到魯國。孔子年輕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中年時代,因魯國內亂而到齊國作高昭子的家臣,後來回到魯國整理古籍和收徒講學,創立了儒家學派。

孔子編訂了《詩經》、《書經》、《易經》和《禮經》等重要古代文獻;還刪修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們歷史,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孔子死後,他的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這是代表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典籍。


—— 為什麼說孔子繼承及改良“周禮”,而創建了儒家學說?

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存得最多的國家,是公認的東方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心,所謂“周禮盡在魯也”。

孔子受其影響較深,很讚賞西周的制度,曾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及“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因此,孔子很重視西周的禮制,把春秋時代“禮壞樂崩”的社會現象,看作是“天下無道”的象徵。

但作為思想家的孔子還是很有遠見,他贊同在一定程度上對禮樂進行修改。為了糾正“禮壞樂崩”的局面,對禮制的細節做了修正改良,提出“舉賢才”的主張。另外,他還主張以德禮為治,強調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圖改善統治者和人民的關係,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

孔子對舊禮制作了修正改良,從而逐步產生及完善了其思想學說,創建了儒家學派。


—— 儒學的本質思想和中心學說是什麼?

與孔子“德禮為治”的主張緊密相關的,是他的“仁”的道德倫理思想學說,這是孔子儒學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最為實質的重要內容。

“仁”這個詞在孔子之前已經常被人使用,但作為哲學思想範疇而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仁”,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心目中“仁”的內容,並一再將“仁”與“愛人”聯繫起來,把“仁”作為他最高的道德標準。他特別強調“仁”就是“愛人”。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

《論語》中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並說“斂從其薄”,這實際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要“養雞下蛋”,而不要“殺雞取卵”的道理。孔子是勸告統治階級要對人民講“仁”,而不是殘酷統治。

《論語》中還記載了不少孔子和弟子們的問答,比如,許多弟子向孔子問“仁”,孔子的回答都不盡相同。其中弟子司馬牛一問“仁”,孔子就根據其“多言而燥”的缺點回答他說:“仁者,說話謹慎,不輕易發言”。換句話說,孔子是要他“少言勿燥”,才能成為仁人。

因此,雖然儒家學說提倡“德禮為治”,孔子也將自己的“天道觀”及“認識論”等觀點帶入到儒學中;但不可否認,“仁”之學說,才是儒學思想體系最重要的本質。


儒學與漢學的關係是怎樣?儒學什麼時候成為中華漢民族的主流思想?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大思想家,他所創建的儒家學說雖然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和推行,但卻被後來歷代統治階層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繼承,逐步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統治思想體系。

在孔子之後,儒家思想經歷了戰國時代的思孟(子思、孟子)學派和漢代的董仲舒,以至宋明時代的二程(程顥、程頤)及朱熹、陸王(陸九淵、王陽明)的理學等重要階段,使儒學有一個長期演變發展的過程。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到漢武帝時才開始受到統治階層的推崇,以至取得獨尊的地位。孔子也從此被捧為“聖人”,儒學成了經典,儒家思想學說也成了中華漢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了“漢學”中的主要思想學說。

結語:當然,隨著儒學的發展演變及不斷充實,肯定融合了不同學派的思想,也揉和進來了各種學說。其中有的可從孔子本身的思想學說中找到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和影響,有的是融匯了各個時代的思想學說,但儒家學說依然是漢代以來歷代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孔子傳》等。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書法、郵票及文史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其他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