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育兒焦慮怎麼辦?做3個減法輕鬆化解

育兒路漫漫,焦慮處處有——孩子不肯吃飯焦慮,孩子睡不好焦慮,孩子長得慢焦慮,孩子技能學不好焦慮,孩子不聽話焦慮……焦慮的媽媽總能找到讓自己焦慮的事情。

暫時性的焦慮不必過於擔心,但長期嚴重的焦慮狀態不僅影響媽媽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和婚姻關係。出現焦慮不可怕,重要的是積極面對解決。做好以下3個減法,幫你化解焦慮。

陷入育兒焦慮怎麼辦?做3個減法輕鬆化解

01 減少拿孩子做橫向比較

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今天聽到別人家小孩會爬會走了,焦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發育遲緩;明天聽到別人家小孩會喊爸爸媽媽,又焦慮自己的孩子遲遲不開口。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其實我們的焦慮,就是在這麼一次次的比較中產生和加深的。

身邊就有無數這樣的例子。閨蜜小莉的女兒4個月就出牙了,而閨蜜小琳的女兒遲遲不出牙,等到10個月才冒出兩個牙。但幾個月之後,兩個孩子各項指標和表現非常接近,出牙早晚對她們並沒有什麼影響,倒是小琳白白因此苦惱焦慮了好幾個月。

我說她這不是自找罪受嘛?她自己聲稱以後要是生二胎,絕對不再這麼焦慮了,只要孩子健康就好。

陷入育兒焦慮怎麼辦?做3個減法輕鬆化解

事實上,孩子的生長髮育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孩子的都有自己的步調和特點。只要指標在正常範圍內,快一點或者慢一點,對孩子後續的發展其實沒有那麼大影響。

如果你的情緒很容易因此波動,那麼只要聽從醫生的專業指導就好,不要過度熱衷於把孩子拿去橫向比較,以免平添焦慮。

02 減少拿自己做橫向比較

很多媽媽常常向我傾訴自己的育兒焦慮,常常是因為看到別的媽媽給孩子報了什麼早教班,別的媽媽又在朋友圈曬了高顏值高難度輔食,別的媽媽帶娃做遊戲讀繪本出去旅行……彷彿別人的世界裡帶娃就是很輕鬆優雅的事情,為什麼到了自己這裡就變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於是焦慮的媽媽轉而質疑自己:是否我投入的不夠多?是否我還不夠努力?是否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他認為,應當做一個“足夠好的母親”,而不是“完美母親”,所謂的“完美”只存在於幻想當中。

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足夠好的愛,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不必非得事事給自己設定最高標準,一旦做不到就焦慮沮喪甚至自責,這對母親和孩子來說都是傷害。

陷入育兒焦慮怎麼辦?做3個減法輕鬆化解

那個給孩子報了昂貴早教班的人,可能只是為了讓自己少一點沒陪娃的負疚感;那個在朋友圈曬輔食美照的人,可能在發完圈就要花一個小時收拾娃吃飯的殘局;那個輕鬆帶娃旅行的人,你不知道她為了這個看起來毫不費力的時刻,背後做了多少工作。

所以,請相信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不要總拿“完美媽媽”來綁架自己,世上沒有絕對的完美,適合你和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03 減少緊張和擔憂,根據實際靈活處理

如今育兒知識鋪天蓋地,媽媽們恨不得多長出幾個腦袋,把自己武裝成育兒專家。新手媽媽常常會過度緊張,擔心許多事情。育兒文章說,小嬰兒不能看到射燈、不能搖晃、不能用安撫奶嘴、不能奶睡……各種“不能”都連帶著嚴重後果,這還了得!於是媽媽們草木皆兵,膽戰心驚,產生焦慮情緒也就在所難免。

等到孩子大一點了,各種禁令也來了:不準碰手機,不準看電視,不準吃糖果。媽媽們困在各種育兒難題中,更是焦慮。每個禁止或許都有原因,有指導意義。但其實,簡單粗暴的禁止往往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做法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無數媽媽的實踐證明,有控制的少量接觸,同時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習慣,對孩子的發展最為有利。堅守紅線底線,把握大方向,允許小例外,疏導永遠比堵截更有效。

陷入育兒焦慮怎麼辦?做3個減法輕鬆化解

孩子是我們至愛的親人,不是用來表演和競賽的工具。體驗愛、學習愛、付出愛,最終讓孩子勇敢幸福地獨立於世,這是母子或母女一場的真正意義。說到底,育兒是一件私人的事情,除了孩子的父母,沒有人真正有義務負責,也沒有人真正有權利置喙。

陷入焦慮的時候,想想這件事是否非如此不可。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萬物自有其發展的規律,盡力而為,就不留遺憾。

焦慮,只是因為我們執念太深,不妨試著放鬆繃緊的那根弦,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作者簡介:映晴,浪漫與理性並存的90後寶媽,觀察人類,傾聽悲喜,以筆為馬,煮文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