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雖死猶榮

今天讀了杜牧的那首《題烏江亭》,想到項羽當初兵敗於烏江,自刎於此,不禁喟嘆不已!而由於杜牧的這首詩引發的眾多文豪的不同見解和爭議,也說明了後世對項羽兵敗自刎的不同看法。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項羽失利,最後一次突圍來到烏江(現在的安徽和縣)。烏江亭長請他趕快上船東渡,,以圖日後。項羽說:“我率江東子弟八千人爭天下,今無一人還,縱使江東父兄憐我,仍尊我為王,我又有何面目見他們?”移時,漢軍追來,項羽棄馬步戰,短兵相接,血染戰袍,殺漢軍數百人,自己也受傷十餘處,漸漸不能支持,忽然挺立核心,大吼道,“我聽說,誰取了我的頭,可得賞錢千金,封萬戶侯。我今日作個功德,成全了你們。”說罷,自刎而死。漢軍為爭奪項羽的首級,彼此踐踏殘殺,死傷數十人。

西楚霸王項羽,“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雖死猶榮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 晚唐詩人杜牧外出,經過烏江,自然想起了這段往事,便尋訪遺蹟,來到烏江亭。當時正是初春,新草泛綠,柔條如絲,細雨濛濛,冷風習習。雖然仍帶寒意,春天畢竟來了。眼前的景象觸動了他的詩思,他立即在亭裡題詠了《題烏江亭》四句: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西楚霸王項羽,“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雖死猶榮


戰爭中或勝或敗,常常出乎兵家意料,項羽因垓下兵敗,就引劍自刎,不能包羞忍恥,算不得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江東的英雄豪傑多得很,項羽如果能認真總結自己用兵打仗的過失教訓,而不是過分驕傲自負,至死不悟,那麼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也未可知。杜牧的感慨是很深的,他對項羽有同情,有惋惜,也有責備。

沒想到杜牧的這首詩,引來了人們的異議和譏誚。王安石有一首《烏江亭》詩,據說就是針對他的: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認為,項羽垓下戰敗,天下大局已定,其勢不可挽回,項羽就是有臉過江東,江東子弟也不會再為他效命。

南宋初年的胡仔對杜牧詩更不以為然,他說, 杜牧題詠詩, 專求與眾不同, 以至於《題烏江亭》,違背事理。項羽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人生還,失盡了人心,誰還肯追隨他?他不能捲土重來,正是情理中事。

但是,南宋末年的謝枋得就不同意這種譏消。他認為眾人都說項羽有速亡之罪,惟獨杜牧說項羽有可興之機,杜牧的意思是說項羽可以從失敗與死亡中找到路活。顯然,謝坊得認為社牧的見解有獨到之處。

李清照有一首《烏江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女詞人對項羽充滿了崇敬之情,讚揚項羽生為人傑,死為鬼雄,血濺沙場,義無反顧,千載令人思慕。李清照飽經北宋靖康之恥帶來的災難,發此浩嘆,也是很自然的。

西楚霸王項羽,“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雖死猶榮

@木石前盟說情感:看來,不同的人對於當初項羽的兵敗自刎都有不同的見解,史家有史家的持論,詩人有詩人的感觸。但我覺得,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擊敗。“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雖死猶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