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伊朗地處西亞,是東西方眾多文明交融貫通之地。其前身波斯,作為絲綢之路中段的強大帝國,吸收各個文化之所長,又創造出了璀璨的波斯文化。因其神秘而浪漫的傳說,至今吸引著人們的想象力。《波斯王子》、《亞爾斯蘭戰記》,都藉助這一小眾IP繼續絢爛的遐想。

伊朗(Iran)的詞源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Aryan),這一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他們信奉多神教,崇拜太陽。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不是在遷徙的路上,就是在準備遷徙。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他們先後到達了伊朗高原與印度半島並在那裡定居了下來。

“雅利安”一詞在波斯語中意思為“有信仰的人”;在古印度的梵語中意思是“高尚”與“權貴”。

“雅利安人”在納粹德國時期遭到曲解與誤用,由於某種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希特勒奉為優秀人種。聰明的童鞋們千萬不要上當了!近來,學界更多的用“印度-伊朗人”或是“原始印歐人”取代“雅利安人”的稱呼。

密特拉

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來到了伊朗高原。然而當地土著埃蘭人於公元前2700年就早早地在這裡建立了最早的埃蘭王國。雅利安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同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國家——米底亞王國,形成了後來波斯人,也就是現在伊朗人的主體。

伊朗高原城邦林立,征伐不斷。亞述帝國為了埃蘭地區的資源,入侵併滅亡了埃蘭王國;但隨後又被逐漸崛起的米底亞王國所滅亡。

公元前550年,本來安居於伊朗高原西南一隅的居魯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經過數十年辛苦經營,推翻了米底亞的統治,統一了各個古波斯部落;還在居魯士圓柱上發佈了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最終建立了波斯帝國。甚至《聖經·舊約》都記載了《巴比倫之囚》的故事為居魯士背書。最終根據他所征服的領土,所得到的稱號為:“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亞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光看長度就知道當時林立的王國與複雜的環境了。

此後,帝國不斷壯大。在大流士一世治下,波斯帝國達到了鼎盛,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

在遷徙過程中,宗教作為文化軟實力被雅利安人傳遍了所到之地。在眾多神祗中,一位名為密特拉(Mitra)的神脫穎而出。

密特拉的意思是“契約、朋友”

不知道是因為在波斯人喜歡立法建立契約的習慣;還是因為商業發達需要契約精神,亦或是早期密契主義的廣泛流傳。波斯人更傾向於將密特拉視為契約之神,並且位置崇高。距今最早有關密特拉的記錄來自於小亞細亞地區的赫梯語銘文,該文件記錄了赫梯與米坦尼兩國的合約,並提到密特拉是米坦尼的主神;而米坦尼的統治階層正是雅利安人。可見密特拉在雅利安神話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1 安條克一世(左)與密特拉神(右)

在印度的雅利安人則更傾向於將密特拉作為“朋友”的意思。由之衍生出了婆羅門教的神祗——密多羅(Mitra),掌管著友誼的力量,同時也是法律與秩序的維護者。除了“密多羅”可以同時用作神名與朋友之外,在波斯古經《阿維斯陀》與印度神曲《梨俱吠陀》中都有相似詩歌:

這是強有力的密特拉/密多羅神

是所有被造物中最強大者

我謹以酒獻上

公元前300年左右,隨著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東征,希臘文化快速湧入波斯,波斯文化也傳入了希臘。此時的密特拉神受到瑣羅亞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在希臘又與當地的密契主義相交融,成了神秘主義秘密教派。希臘人將“密特拉”與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相等同,羅馬人又將他與羅馬太陽神“索爾”相等同,最終使他變成了密特拉教的主神——密特拉斯(Mitras)。但密特拉與密特拉斯信仰之間的連續性仍然有待考證。傳說,作為太陽神的密特拉斯從洞穴中升起,其屠牛的形象廣泛流傳,但其隱喻意義已遺失。信徒們模仿密特拉斯從岩石中出生,在被稱作密特拉寺的洞穴中進行秘密儀式並宰殺公牛祭祀。公元1世紀至3世紀,密特拉教曾廣泛流傳於羅馬帝國境內,因士兵們的普遍信仰,其職能也從太陽神逐漸轉變為戰神。早期基督教為了吞掉這個強勁的對手,將耶穌(Jesus)的生日——聖誕節定為密特拉斯的生日,12月25日,以拉攏更多信眾的皈依。但誰知道這個日期是不是羅馬人假借密特拉之名,慶祝其他太陽神的節日呢?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2 屠牛的密特拉斯

瑣羅亞斯德

希臘羅馬人所接觸到的密特拉崇拜可能已經不再是原來多神教的一個神祗,而是瑣羅亞斯德教神職人員所復興的新形象。原因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瑣羅亞斯德就已經對波斯原始宗教進行了改革。“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來自希臘語翻譯,從波斯語直譯為“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正是尼采大名鼎鼎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主人公。他20歲出家隱居山林,30歲受到神的啟示,回到塵世普度眾生,革新了多神教,創立了一神教系統的瑣羅亞斯德教,也稱拜火教、祅教。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3 法拉哈瓦——瑣羅亞斯德教標誌

在這個新宗教中,崇拜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宣揚善惡對立的二元論。善神阿胡拉·馬茲達代表光明;惡神阿里曼代表黑暗。善的世界裡沒有武器,為了與惡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與人類,以及火。而火是神最早創造的兒子,象徵神的絕對與至善,是“正義之眼”。每個寺廟都有祭臺燃放聖火。世界就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鬥爭的舞臺。人具有自由意志,能夠通過棄惡揚善的行為在末日審判中升入天堂。我們可以注意到,所謂善惡是神的判斷,而不是日常所說的好壞。如果自覺的良知作為神的代言,則可以推己及人;如果教會團體作為神的代表,那麼信眾就可能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在漫長的千年之間,瑣羅亞斯德教乎沒有變革,逐步被權貴控制,淪為統治工具。它作為波斯各個王朝的國教一直流傳到了伊斯蘭教征服運動的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驅趕,瑣羅亞斯德教向東流傳,在古代中國作為“祅教”被熟知,卻一直沒有得到官方地位,到宋朝之後便逐漸消失,融入了民間信仰。如今,在伊朗境內仍有少量瑣羅亞斯德教信徒。

摩尼

面對神職人員的墮落,教義的腐化,歷史並非沒有嘗試,瑣羅亞斯德教所面對最強勁的對手當屬摩尼教。

摩尼教由其先知摩尼(Mani)於公元3世紀創建,借鑑並囊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知名宗教,例如瑣羅亞斯德教的善惡對立觀、基督教的耶穌崇拜、佛教的輪迴觀念、猶太教的天使以及諾斯替的“靈知”。摩尼教的創世同樣始於光明與黑暗的鬥爭。黑暗入侵光明,兩者發生大戰,世界因之產生。光明創造了精神,黑暗創造了物質。最後,光明戰勝黑暗恢復互不侵犯對立狀態。摩尼教追求光明,摒棄黑暗的物質世界,希望通過虔誠的信仰與戒律獲得靈知,迴歸光明世界。因之人生被賦予了意義,要藉助靈知達到精神的解脫。摩尼教被認為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宗教,也被譽為世界完美性宗教的代表。摩尼為了保證摩尼教不會隨著自己的離世而變味,親自攥寫了摩尼七經流傳後世。傳入中國後,逐漸演變成了本土化的“明教”。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4 摩尼教四大聖人:摩尼、瑣羅亞斯德、釋迦摩尼、耶穌

但與其說摩尼教是個宗教,不如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它能夠偽裝成任何一個宗教宣傳自己思想。而這一點的便利也是其滅亡的原因。例如,在中亞、印度宣傳時,信眾把摩尼當作未來佛——彌勒的化身。在佛教盛行的大唐,摩尼教將神翻譯成佛,耶穌成了“夷數佛”;摩尼成了“摩尼光佛”,並宣揚摩尼、老子、佛陀三聖統一論。

則老君託孕,太陽流其晶;釋迦受胎,日輪葉其象。資靈本本,三聖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貫皆悟道。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

面對群眾,通過教法的辯論可以吸引信眾皈依;然而在面對教團時,雖然摩尼教的理論論辯不一定處於劣勢,但教團卻可以對於這種不聽話的非正統思想冠以“異端”或者“非佛外道”的帽子,通過政治手段予以剷除。如此多樣的形式自然使得信徒難以統一,特別是原旨主義者,拒絕從隱喻意義上理解宗教達成教義共識的他們更傾向於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造成教會內部分裂。因此,摩尼教在全球均遭受強力打壓,最終完全覆滅。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5 夷數佛

照明派

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展開了長達幾百年陸陸續續的戰鬥,最終被羅馬皇帝希拉剋略取得階段性勝利(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本以為只是開始,沒想到已是巔峰——希拉剋略皇帝的成與敗》)。然而出其不意的是真主旗下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僅23年,薩珊波斯帝國就被阿拉伯人全境征服。這個時期伊斯蘭治下的異教徒不會被強行改變信仰,僅僅面臨一種額外的稅負,不得穿特定顏色的衣服與迎娶穆斯林婦女。實際上,阿拉伯統治者為了這項稅負,在一定程度上會保留轄區的異教信仰。面對相對包容的阿拉伯統治者,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開始快速繁榮,其間湧現了諸如《列王紀》、《柔巴依集》等優秀歷史作品。直到13世紀因蒙古西征等原因結束。但其向西擴散的影響並未結束,其後又有魯米(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用“第三隻眼”看世界——魯米》)等波斯/突厥語詩人不斷湧現。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6 波斯《列王紀》封面

思想上,12世紀蘇赫拉瓦迪的照明學派有重要意義。為了普及學術,他曾嘗試淡化伊斯蘭教與伊斯蘭哲學的界限。蘇赫拉瓦迪將伊斯蘭蘇非派的“照明說”、新柏拉圖主義與波斯本土思想哲學理論相結合,開創了伊斯蘭照明派。他曾明確的表示,“照明說”的智慧是屬於古代波斯的哲人,“照明說”的法則是建立在光明與黑暗的原理之上的。

照明是理性之光的顯現,理性之光是從脫離了實體物質的完全靈魂中流出的。

事物分為兩類:光明與黑暗。光明是自身有光的物體,黑暗是自身無光的物體。有一種光被稱為抽象的純潔之光,它可能是短缺的、貧瘠的,如理智與靈魂;它可能是富有的、絕對的,從各個方面都不缺乏的,除它之外不再有光,這就是眾光之光——真主本身。整個世界由元素構成,這就是眾光之光的影子。光永恆地滲透在萬有的一切之中。至此,光是既能在自身中顯露,又能顯示其他事物的實體。光就是真主。

到了14世紀,光照派哲學已經在波斯伊斯蘭哲學中佔統治地位。它既是各種思想之大成者,也開創了新的理論道路,使伊斯蘭哲學從向外求索,轉向追尋內心體驗。然而在政治上,波斯在16世紀最終選擇了處於少數的什葉派。同一時期的印度地區的阿克巴大帝施行宗教寬容政策,在宮廷中任用波斯照明派學者法塔胡拉·設拉子為宰輔大臣,授予“國家輔弼”的稱號,將莫臥兒帝國全面推向頂峰。

每個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阿克巴大帝

17世紀的穆拉·薩拉德繼承、批判併發揚了蘇赫拉瓦迪的照明派理論並融入了什葉派的知識體系。從本體論來說,穆拉·薩拉德在構成存在的基本要素問題上,用存在取代了光。但仍然明確了人認識的三種基本類型:啟示、推論與照明。而照明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方法,是人類達到“終極知識“的必需方法。時至今日,穆拉·薩拉德的伊斯蘭哲學仍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什葉派

在全球,約有85%至90%的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而伊朗則是少數幾個什葉派國家。

公元7世紀,在伊斯蘭的四哈里發時代末期,就穆斯林們就繼承人的問題發生激烈爭執,支持倭馬亞王朝的穆斯林是為大多數,被稱為遜尼派;支持阿里後人的派別成為了什葉派,意思是少數派。

16世紀,信奉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推翻白羊王朝,重新統一波斯。這時的波斯帝國地緣政治相當糟糕,東邊是莫臥兒帝國,西邊是奧斯曼帝國,兩個都是遜尼派國家。為了避免被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一步步蠶食,並激起國內的團結,國王伊斯邁爾一世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但還沒等新生的波斯帝國站穩腳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較高下,北邊的莫斯科公國與莫臥兒帝國便成了波斯新的心腹大患。波斯主線陷入政權不穩的動盪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波斯帝國作為絲綢之路中間商賺差價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一點正悄悄改變著這個國家的國運。

直到19世紀,靠掠奪起家的歐洲資本家盯上了波斯。又經歷了近百年的壓迫史後,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巴列維啟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會改革,並利用歐洲列強的相互猜忌與納粹德國建立了深厚聯繫。二戰爆發後,英國與蘇聯出兵伊朗,迫使禮薩汗·巴列維退位。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並在二戰後,發動了更為激進的世俗化與現代化改革“白色革命“。但激進的改革卻遭到失敗。關於白色革命失敗的原因,至今仍是人們討論與關注的話題。結果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原旨主義宗教推翻了世俗化政權,宗教領袖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教法被寫進法律,伊朗一夜從中東最西化、最現代的國家淪為普通而保守的伊斯蘭共和國。

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圖7 伊朗國徽

神說,要有光

波斯-伊朗的歷史令人唏噓不已。在其主流思想發展史中,“光”幾乎貫穿了整個歷史。從最初的太陽崇拜,到密特拉崇拜與密教時期的啟示之光,穿過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光明與黑暗的鬥爭,到直達世界本質的真主之光。也許,對“光”的崇拜深深根植於這個民族最深的潛意識中,其實質是對世間一切真善美的追求。

祝願世界和平,至少有“光”就有希望。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

編輯:大魚

校對:二桿子、伯特利的松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