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姜廷玉

勳章,是國家、軍隊授予有功人員的榮譽證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政權頒發勳章始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頒發的紅旗勳章,是我黨我軍歷史上頒發的第一枚勳章。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紅旗勳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高榮譽——

紅旗勳章

隨著全國各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到會代表600餘人,中央蘇區和閩西、湘鄂贛、湘贛、湘鄂西、贛東北、瓊崖等蘇區都派代表出席會議,紅1、紅3軍團,紅2、紅6、紅16軍及各獨立師均派代表出席,設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全國總工會、全國海員總工會也有代表到會。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瑞金葉坪謝氏宗祠。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設立最高榮譽獎章——紅旗勳章,嘉獎為蘇維埃政權英勇奮鬥,做出突出貢獻的紅軍指戰員。

紅旗勳章基本形狀為五角星,中間為一面紅旗,紅旗上有黨徽和“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幾個大字,紅旗的四周是由齒輪與麥穗組成的圓,圓中間有一支槍,寓意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民主專政的國家,是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人民大眾的政權。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方誌敏、徐向前等人紅旗勳章,以表彰他們在革命戰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和功績。

毛澤東、朱德和彭德懷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被授予紅旗勳章。方誌敏、徐向前因分別在贛東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領導反“圍剿”鬥爭,未能到會,後來被授予紅旗勳章。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在紅軍閱兵廣場舉行授勳章、獎旗典禮。

方誌敏於授勳16個月後收到紅旗勳章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贛東北省(後改稱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因工作忙未能參會。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方誌敏紅旗勳章一枚。11月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致信方誌敏:

方誌敏同志: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你勳章一枚,並授紅十軍全體戰士獎旗一面,以嘉獎為蘇維埃政權而艱苦奮鬥的英雄戰士。

方誌敏,贛東北紅軍和蘇區的創建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領導恢復中共贛東北基層組織和農民協會,建立農民革命團,召開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5縣中共黨員會議,成立中共5縣工作委員會,任書記。1928年1月,與邵式平、黃道等領導弋橫起義,率部在磨盤山區開展游擊戰爭,連續粉碎國民黨軍四次“進剿”,並在信江流域創建了贛東北蘇區。1930年,領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1931年3月,任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後兼任紅10軍代理政治委員。

因戰事緊張,聯絡不便,直到1933年3月、時隔16個月後,方誌敏才收到中央政府的信和紅旗勳章。

1933年3月18日,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江西葛源召開。方誌敏向大會作了《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工作報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給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發來賀電,並派出中央蘇區代表參觀團、中央紅軍參觀團前來參加大會。代表大會選舉方誌敏繼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3月23日,閩浙贛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舉行了授勳儀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派劉疇西帶來了中央政府授予方誌敏的勳章和給紅10軍的獎旗。劉疇西在會上宣讀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致方誌敏的信,並將紅旗勳章佩戴在方誌敏胸前。

方誌敏佩戴著紅旗勳章,十分激動。會議代表們熱烈鼓掌,許多代表激動得流出了晶瑩的淚珠。人們回想起從土地革命以來的6年多時間裡,方誌敏和他的戰友為開創閩浙贛蘇區和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歷經多少艱難曲折、傾注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閩浙贛人民由衷地崇敬他,愛戴他。代表們認為他無愧於這種褒獎,並衷心為他慶賀。

但方誌敏卻不自矜有功,他將一切成績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他在授勳儀式上致答詞說:

“同志們!閩浙贛蘇區90萬工農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之下,堅決不動搖的鬥爭,結果推翻了豪紳地主資產階級的國民黨政權,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蘇維埃政權,創造了很大一片的蘇區。這一蘇區在全國蘇維埃運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成為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是中央蘇區一個有力的右翼,而且已成為粉碎敵人大舉進攻,爭取更大勝利,以至全國勝利的一個有力的蘇區。這一蘇區的創造,很明顯的是由於全省工農群眾與全體紅色戰士艱苦奮鬥與共產黨堅強正確的領導,尤其是自1931年中央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有力的領導結果。

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授給我的勳章,不僅是獎勵我個人,而且是獎勵全省工農群眾與紅色戰士的光榮鬥爭。我接受勳章以後,更加堅決地在中央政府領導之下,與帝國主義國民黨及一切反革命派作堅決的鬥爭,在目前我更要盡我個人所有的力量,努力工作,尤其是對這次大會決議要特別盡力執行,並號召廣大工農群眾一致武裝起來,粉碎敵人的大舉進攻,為建立蘇維埃的新中國而鬥爭到底!”

毛澤東長征途中為徐向前授勳

為了策應和迎接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進入四川,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指揮所部渡過嘉陵江,隨後開始長征。

1935年5月下旬,黨中央率中央紅軍越過大渡河,經天全、蘆山、寶興一線走向川北。徐向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其他領導人即派紅30軍政委李先念率一部兵力,翻越海拔4500米高的紅橋山,進佔懋功、達維,迎接中央紅軍北上。

6月12日,徐向前代表紅四方面軍領導親筆起草了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信。信中介紹了川西北的敵我態勢,表示紅四方面軍以及川西北工農群眾“正準備以十二分的熱忱歡迎我百戰百勝的中央西征軍”。為確保萬無一失,徐向前親自交代警衛員帶一個班戰士送去懋功,並囑咐“一定把信送到毛主席手裡!”

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與中央紅軍會師後,徐向前因忙於指揮作戰,直到7月中旬,才在蘆花見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博古等領導人。徐向前過去未和毛澤東見過面。在藏民區的一個簡陋的房子裡,徐向前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既高興又有些拘謹。毛澤東握著徐向前的手說:“向前同志,你辛苦了!”徐向前說:“毛主席,我很想見到你!”毛澤東說:“我也是一樣啊!”

毛澤東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把一枚紅旗勳章授予徐向前,並說明這枚勳章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因為徐向前沒能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枚勳章一直保存著。

徐向前十分激動地接過勳章。授勳儀式雖然沒有在蘇區那麼隆重,但在長征途中授勳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毛澤東對徐向前在創建鄂豫皖和川陝蘇區鬥爭中,指揮紅四方面軍作戰屢建戰功,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說:“你指揮的紅四方面軍這些年成績很大,創造了兩個大蘇區,打了好多大勝仗!”

這次授勳,給徐向前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在回憶錄《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寫道:“這不是給我個人的榮譽,而是對英勇奮戰的紅四方面軍全體指戰員的高度評價和褒獎。”

榮獲紅旗勳章的寧都起義領導人董振堂、趙博生

1931年春,國民黨第26路軍被蔣介石調至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一步步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國民黨第26路軍官兵絕大多數是北方人。他們感到了深重的民族危機,一致要求停止與紅軍作戰,返回北方去抗擊日本侵略者,但遭到蔣介石的拒絕,並派重兵堵住第26路軍北上的道路,引起第26路軍官兵的強烈不滿。

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第26路軍秘密工作的特別支部因勢利導,加緊進行兵運活動,先後發展了參謀長趙博生等近20名黨員,並爭取了該部第25師第73旅旅長董振堂、第74旅旅長季振同等轉向革命。董振堂、季振同與趙博生一樣,雖是國民黨軍隊的高級軍官,但有著熱愛祖國、不戀高官厚祿的一腔熱血,他們看到“九一八事變”後大片國土淪喪,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強烈不滿。

11月底,中共第26路軍特別支部在南昌的接頭關係被國民黨破壞,部分電文被查抄。蔣介石立即向第26路軍發來“十萬火急”的電報,嚴令查拿緝捕軍中共產黨員。這份電報落在當時主持軍務的趙博生手裡。趙博生與中共特別支部成員緊急商討應急辦法,一面發出“遵令即辦”的電報敷衍蔣介石;一面派人到中央蘇區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報告準備發動起義有關事宜。中革軍委批准了起義計劃,派王稼祥、劉伯堅、左權到寧都城東南的固厚圩就近聯絡指導,同時部署部隊策應起義。

12月14日,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按計劃指派部隊控制電臺、指揮機構等要害部門和通往蘇區的交通要道,加強城內城郊的警戒。當晚,趙博生召集團長以上軍官在總指揮部開會,說明形勢和第26路軍的處境及出路後,宣佈起義加入紅軍。最終,第26路軍1.7萬餘人攜帶武器2萬餘件參加起義。

15日,趙博生、董振堂等帶領起義部隊開赴中央蘇區,受到中革軍委代表和蘇區軍民的熱情接待。16日,劉伯堅代表中革軍委授予起義部隊以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的番號,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董振堂為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趙博生為軍團參謀長兼第14軍軍長,部隊分別編為第13、第14、第15軍。寧都起義,打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增強了紅軍力量,對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起了重要作用。

為表彰寧都起義的領導者董振堂、趙博生,中革軍委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決定,於1932年12月4日發佈通令:

“給予領導寧暴的董振堂、趙博生兩同志以全蘇大會所制定最高榮譽的紅旗章……給領導寧暴的各幹部以革命書籍多種,給參加寧暴的紅五軍團全體戰士以其他的慰勉與獎勵……寧都暴動是中華蘇維埃革命中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它表示了在反對帝國主義與土地革命的民族革命戰爭中,廣大士兵走向革命;表示了中國地主資產階級的武裝力量在日前革命日益發展情勢下的更加崩潰與瓦解。同時,增加了一批強大的武裝力量到革命方面來,成為紅五軍團,這是革命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光榮的一頁。”

趙博生,1933年1月8日率部在江西南城黃獅渡鉗制3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指揮作戰時犧牲。為了紀念趙博生,寧都縣曾被命名為博生縣,瑞金建有紀念他的“博生堡”。

董振堂,率部先後參加贛州、漳州、南雄北口等戰鬥,中央蘇區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10月隨部西渡黃河,指揮所部參加攻佔山丹、臨澤、高臺等縣城戰鬥。1937年1月率部在甘肅高臺縣城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壯烈犧牲。高臺和石家莊烈士陵園分別建有董振堂紀念碑。

毛澤東高度評價寧都起義,1938年年底,毛澤東在延安會見參加寧都起義的部分同志並與他們合影,還在照片上寫下:“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毛澤東高度評價寧都起義領導人趙博生、董振堂等,稱讚“寧都起義的領導者趙博生、董振堂等人成了堅決革命的同志”。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刊於4月19日《解放軍報》“長征副刊”版

來源 | 解放軍報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尹 航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趙曉嫚

軍團薦讀丨紅旗勳章:我黨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枚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