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生物中心张新民:瑞得西韦体外实验显示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瑞德西韦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

科技部生物中心张新民:瑞得西韦体外实验显示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会围绕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主题,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和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回答媒体提问并解答健康知识。

湖北以外疫情出现明显积极向好变化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的积极向好变化。当前有关省份要及时根据疫情发展最新趋势,组织专家力量分析评估,在抓好疫情防控和救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确保医疗机构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本周末抵京,对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议

米锋介绍,经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将于本周末陆续抵京。此前,中方相关部门同世界卫生组织先遣组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先生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总体上共同商定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重点领域和活动日程。

联合专家考察组将与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将对三个省市进行考察,了解城乡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访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等相关机构,并对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议。

正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和应用

吴远彬说,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也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的源头。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新冠肺炎部分治疗药物已初步显示良好疗效

张新民介绍,药物研发组织全国优秀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对7万个药品和新化合物进行筛选,5000个可能有效的药物,之后又选定了100个药物在体外进行细胞实验。磷酸氯喹、拉匹拉韦、瑞得西韦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疗效。

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达到70余例,这里包括对照组,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第3到4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伦地西韦,也就是媒体报道中提到的瑞德西韦,这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该药在美国也实现了对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疗。目前,我们在武汉推动在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我们期待早日得到临床试验的结果。

部分新冠病毒疫苗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张新民介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了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已经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重组蛋白疫苗等,保障成功率。目前部分疫苗品种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灵长类动物模型出现新冠肺炎症状

周琪称,新冠病毒动物模型研究非常重要,目前为止,有效的动物模型依然是灵长类,比如说猕猴,现在已经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和人类相同的症状,同时,其他类型动物模型也在开发中。

正在筛选药物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

周琪表示,最近关于肺炎患者的治疗,有很多不同的策略,针对于轻症、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是有不同策略的。“炎症风暴”实际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

周琪介绍,“炎症风暴”是人体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病毒和感染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造成对自身的伤害。现在的治疗手段中,针对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细胞因子过度反应产生“炎症风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近期针对这个问题,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不同路径进行研究,比如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以及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更新的治疗手段等。

周琪表示,在阻断的角度来讲,也在现有药物中进行了筛选,其中包括有些已经证明在风湿病领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过度作用的药物,还有一些已经证明在细胞水平有作用的药物,目前已经投入了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对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进行了试验,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2岁,这几例病人的试验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正在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入组病人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正加紧研究

吴远彬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团队的研究,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对此,我们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方面也在进一步加紧研究。

吴远彬介绍,中国动物卫生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的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当然,在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

恢复期患者血浆和干细胞技术可用于重症患者治疗

针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张新民表示,目前,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采集恢复期患者的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二是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以及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鉴定,干细胞技术在符合干细胞应用规范和临床试验规范的前提下,对若干重型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取得了效果,显示出了安全有效。

新药出现有客观限制和时间要求

周琪称,在药物研发环节,比较难的就是当我们确定那些可能有效的老药,去拓展新的适应症的时候,当我们找到一些潜在的候选化合物,完成细胞评价,走向动物模型评估、评价的时候,当我们对一些已经看起来有部分有效的针对临床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药物,亟待更加科学的判断,更加忘我的精神,让这些药物、让这些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尽快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走上临床救治的一线,这可能是全体人民期待的,也是所有科学家和医生们期盼的。

一个新药大概要经历十年的时间,才可以从想像走向成药的过程。这些环节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对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今天在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有客观的限制,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的流程和步骤。周琪介绍,国家已经开启了所有的绿色通道,各种各样的行政缓解全部在向治疗、救治病人开放,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