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將繼續築底

每一次重大事件發生,人們都會思考它對後世的影響。以我的經驗,越是這種時候,人們所秉持的觀點越是容易偏離實際狀況和真實的演化方向。因為誇大事件影響力而忽略系統自身的自組織、自演化能力,幾乎是我們所有人的通病。

2020年第一個重大事件無疑就是這場疫情。這次疫情肯定會給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沖擊,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有幾個基本事實是不能忽略的。

一是當今世界,唯有中國才具有最齊全的產業門類。一個國家的產業門類越齊全,它的獨立生存和發展能力越強。

二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這也是不能忽視的。

三是中國有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產業大軍,這是製造業賴以存在的基礎。製造業可不是想把工廠搬到哪裡就搬到哪裡,就能活下來活得好。前幾年,郭臺銘到美國辦廠,到印度辦廠,到目前為止,其美國工廠基本上還是個架子,印度工廠的效率也低得可憐。

四是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數據,2000-2017年間,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貿易、技術、資本這三方面均有所提升,其依存指數從0.4增長到1.2,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卻有所降低,從2007年最高的0.9下降到0.6。

其實,全球化並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的一廂情願,它完全是經濟系統自選擇、自組織、自演化的過程和結果。

我們知道,單個細胞的功能都是殘缺不全的,要產生真正的生命活體,就需要形成某種結構,讓各種細胞互補。人作為單個生命,越進化,其獨立生存能力越弱,於是就產生出結構,通過某種結構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合作,於是形成社會。最早只是一種族群社會,然後越發展越複雜,結構越龐大,形成國家。這就是一種“遞弱代償”,單個生命的獨立生存能力弱化,需要一種結構來補償。

單個國家也是,越是向高級階段發展,它越不可能獨自生存,越需要和其他國家形成一種互補。歐洲為什麼會成為最早“全球化”的大陸?因為歐洲國家都比較小,物產單一,必須通過與他國貿易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所以,全球化也是一種遞弱代償的結果,物質文明的發展越高級,越需要在全球形成某種結構,來補償單個國家的不足。

從這點出發,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每一次重大矛盾衝突都會造成世界在全球化——結構代償的倒退,但每次倒退的結果都不是回到原點,而是遵循“歷史是螺旋式發展的”規律,進二退一或進三退一,頂多進三退二。

這跟牛熊交替是股市的永恆法則一樣。沒有永遠上漲的牛市,也沒有從終點退回到起點的熊市。

上證指數誕生於1990年12月19日,基期指數100點。30年來,我們經歷了1559點、2245點、6124點、5178點這幾波大級別的牛熊市,但底部卻在不斷抬高。從最初的100點到300點,到1000點,再到這幾年的2000點。它的價值中樞也在不斷抬高,從上世紀90年代的600-700點,抬高到2000年代初的1600多點,再到近十幾年的3000點左右。

A股,算得上是每次回撤比例都很大的市場了,但它依然不會脫離“歷史是螺旋式發展”的軌跡。

從2440點到現在已經16個月了。如果以國證A指的低點來算,已經18個月。雖然從2440點開始,總體漲幅不大,正兒八經的大盤行情也只出現了一波,但底部卻保持18個月不破。這表明,2440點是個週期級底部,它的性質應該類似1994年的325點。

從1994年的325點到1996年的512點,這個築底週期的長度為18個月。這次築底週期的級別更大,因此其時間也應更長,基本估計,應在40個月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