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關鍵提問》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第十一任院長詹姆斯·E.瑞安的一本著作,他在2016年的哈佛畢業典禮上給學生們提了五個人生思考題,而後把他的畢業致辭編寫成冊。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關鍵提問》

這本書的豆瓣評分只有6.2分,評論裡最多的就是一個“水”字,因為作者把一篇只有五個問題的演講稿延展成一本書,讀者們不免懷疑作者有湊字數的嫌疑。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確實覺得內容過於臃腫,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學習反思,通過作者的“關鍵提問”,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提升。


那麼,究竟“關鍵提問”是哪些提問,他們含義又是什麼?

”等等,你說什麼?“

在任何情況下,和人交流時都最好讓對方先解釋說明清楚,再進行回應。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先理解,再定論


有一則幽默小故事,說一旅客到東北問人本地旅館如何,本地人回答說:“賊多!”旅客又問:“那賓館呢?”本地人回答:“也賊多!不過比旅館少。”旅客遂選擇住賓館。

有時我們在和人交流時可能表達的是相同的內容,卻因為個人語言習慣的不同,或者使用的詞語本身帶有歧義,沒有理解到真正的含義,從而引起彼此間的誤會甚至爭吵。

作者瑞安在書中寫到聊天時要多用一句“等等,你說什麼?”——用來幫助自己和他人梳理想法,加深理解。“等等,你說什麼?”只是瑞安自己的慣用語句,我們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歡的句式來代替這句話,比如“等等,你是說xxx嗎?”、“我可以理解為xxx嗎?”。通過一點點聊天時的小改變,在做出回應之前多提出一個問題,好讓自己獲取正確的信息,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衝突,提高交流的效率,創造良好的聊天氣氛。

在上面的小故事中,如果旅客能在下定論之前,多問一句:“等等,你是說賊很多嗎?”,就可以獲取對方真正的意思,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

這在工作中是很有用處的。當一份文件需要同事間的協同合作時,同事告訴我:“有些地方有些冗長,把重複累贅的地方刪掉吧!”我如果能夠多問一句:“是xxx這裡嗎?”我們就不會因為對“有些地方”的理解不一致而導致多做很多無用功,提高完成工作的效率。

“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能不能?”

離開了問題的引導,我們就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也很難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而如果可以有意識地自主提出“為什麼?”“能不能?”,保持好奇心,就能透過事物的表象,得到更深層次的有用的知識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愛因斯坦:“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是好奇心極強而已。”


縱觀歷史上的科學大牛,無不是喜歡刨根問底,執著追求探尋現象發生本質的“好奇心極強”之人。牛頓被蘋果砸了之後思考為什麼蘋果成熟了之後是往下掉,能不能往天上飛,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看見水壺被沸騰的水頂起了壺蓋,思考為什麼壺蓋能被頂起,能不能頂起別的東西,從而發明了蒸汽機;萊特兄弟思考為什麼鳥能飛,能不能做個翅膀像鳥一樣飛翔,從而發明了飛機。

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探索世界需要很豐厚的知識基礎,我們一時半會兒不能用這個問題去成為科學家,不過,我們仍任可以用這個問題去成為生活好手。

為什麼有些同事做表格效率高,十分鐘能完成別人半個小時的工作,我能不能像他一樣用某種公式提高我的效率?為什麼有些朋友烤的麵包特別的鬆軟,我能不能也烤出這樣的麵包?甚至我可以思考,為什麼老闆不吃芹菜炒牛肉,是不吃芹菜還是不吃牛肉?我下次能不能點芹菜?能不能點牛肉?

上至宇宙間的行星運轉,下至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可以加強我們跟世界的聯繫,從這種聯繫中總結出一定的規律,肯定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我們能不能至少?”

我們人生中一直都在面臨大大小小的抉擇,總有陷入僵局之時。瑞安認為我們要學會“後退一步,前進兩步”,用“我們能不能至少......”破解僵局,超越分歧,以達成某種共識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50%至少比0強

這一個問題在我們成長時期,父母是經常運用的。當我們不願意吃飯的時候,父母會問:“至少吃完這兩口吧?”;當我們不願意穿多點衣服時,父母會問:“至少再穿一件吧 ?”;當我們想看電視時,父母會問:“至少先把作業做完吧?”而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都會和父母達成共識:“好的,那就兩口,不能再多了。”其實碗裡就只剩兩口飯了。

在我們長大後,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卻失去了這一個能力。

為了調整工作方案和同事僵持,為了分配家務和愛人爭執,為了家庭瑣事和家人鬥氣,彼此之間誰也不服誰,事情將難以開展行動。而提出“至少某點”這一觀點,可以與對方達成某點共識,告訴對方,至少我們在某個方面是一致的,我們是同一陣營,為了達成共同的目的而進行溝通交流,我不是站在對立面的。這將對雙方都有很有效的提醒作用,重新把重點放在完成某項工作上,而不是放在無休止的糾結中。

至少”還能應用在自己和克服某種困難之間,當我想完成某件事情而由於自身能力限制不能一蹴而就之時,又或者我因為拖延症晚期一直無法開始行動時,我可以告訴自己,至少我能先完成一小部分把?比如我想成為一名新媒體人,這需要學習很多,我又不知道從何做起,那麼,我至少可以先寫出一篇文章吧?文章再差,一旦開始行動,也比永遠在考慮和觀望要強。

“我能幫什麼忙?”

瑞安指出,許多人都熱衷於幫助他人,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事,不過在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表現出“救世主”的姿態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把幫助建立在尊重之上

正如書中所說,學者們對於幫助他人這個行為有不同的解釋,但是不管是出於自身的人性光輝,還是出於達到取悅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出於團隊工作需要,我們總是會有幫助他人的時刻。我們在對別人伸出援手時,常常會因為自認為站在“幫助他人”這一高度上,把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都看作高尚的,以高姿態去和別人交流,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反而使事態往反方向發展。

這一點在需要團隊合作的事情上表現的尤為明顯。當某個同事遇到某個困難影響整體進度時,我決定去幫助他完成工作,如果我對他說:“這你都不會?我來幫你吧!”很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同事拒絕我,堅持自己完成,第二種就是把工作交給我並認為“你行你上”。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對我不利的。而如果我問他:“我能幫什麼忙?”他極有可能會告訴我:“我不知道這個xxx是什麼,你能幫一下我嗎?”

用“我能幫什麼忙?”這個問題來開頭,不僅向對方表達了尊重,也能讓自己的協助有的放矢

“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按照第二點所寫,用“為什麼”“能不能”保持與世界的聯繫後,我們會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回饋。這些回饋的信息量大到足以寫滿我們的整個人生,因此我們不可能全盤接受,必須從裡面分辨出重要有用的信息,剔除掉無關緊要的部分,才能實現高效率的我提升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當我的上司在會議上說,他某個時候在某個地方,看到某個公司的廣告宣傳牌,覺得很不錯。他絕不是在分享他的生活經歷,而是在告訴我:“那個風格,懂?”我會記住這個正向的回饋,在未來做宣傳手冊時就明白公司需要怎麼樣的格調。

反向的回饋也不都是廢話,我們依然應該從一些批評、指責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如果有一天我的上司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蠢的用這種配色的員工!”那我就應該記住以後工作中應該避免的雷區。

這個問題不僅工作上適用,任何領域都是適用的。我們把焦點放在真正有用的地方,而不是抓住其他廢話、八卦、瑣事不放,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很多情感上的矛盾,還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五個關鍵提問,是說話的藝術,也是做人的藝術。


哈佛畢業演講《關鍵提問》:有效溝通如何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

有效溝通提升人生效率

瑞安在序言中寫道:“有效溝通讓人生更加幸福和成功。”但我想瑞安給出的這五個關鍵提問,不僅是交流過程中給對方的提問,也是給自身的提問;有效溝通不僅是與人的有效溝通,也是和世界的有效溝通。

提問對方,進行與人的有效溝通,可以減少我們很多工作和社交上的煩惱,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幸福;提問自己,進行與世界的有效溝通,可以提升我們很多工作上和社交上的效率,我們的人生會更加成功。

作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第十一任院長的人生思考題,不管《關鍵提問》是否真的如豆瓣評分寫的一樣又長又臭,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這本書從整體篇幅上來說並不是很長,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我是小何@小何向前進,一個堅持學習的普通人。

銳意進取,敏而好學。

歡迎關注,共同交流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