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送話費存款玩拼團 銀行“急救”零售業務

疫情期間,銀行網點輪休、線下刷卡場景“消失”、消費貸增量縮水等情況,讓多家上市銀行高管直言零售業務遭到衝擊。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時,商業銀行正抓緊“補課”,挽回“開門紅”啞火帶來的損失。4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不少銀行近期正在力推“話費理財”“拼團存款”等產品搶客拉人,動作頻頻背後也反映了對銀行零售業務復甦的渴望。在分析人士看來,疫情過後,商業銀行必須把握行業變化規律,及時調整戰略定位,零售業務應在數字化入口端多做一些文章。

疫情影響下,“無接觸業務”迅速走熱,多家銀行將金融便民服務搬到了線上,投資者可以直接在銀行App上購買,這也進一步催生了理財市場“戰事”的升級。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銀行推出了買理財送話費活動,拉攏用戶搶佔市場。

在北京工作白領的李玲(化名)最近接到了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推薦的營銷電話,該行銷售的一款貨幣基金產品正在對部分符合要求的用戶進行推廣活動,在手機銀行App購買100元產品,用戶可以得到20元的手機話費充值優惠券。不過,使用優惠券,必須要通過該行的手機銀行支付品牌以0.01元換購10元話費的方式,才能夠進行充值。

話費充值+理財銷售的推廣模式可謂一舉兩得,既提升了理財業務規模,又刺激了電子支付渠道的交易筆數及金額。資深銀行業觀察人士卜振興表示,2018年,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不得違規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但目前對理財還沒有界定這麼清晰,商業銀行通過優惠券的方式營銷目前並不違規。

理財+支付營銷僅是銀行搶佔市場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銀行也正加緊攬儲,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多家銀行均推出了拼團模式的存款產品,提高獲客效率。例如,某國有銀行手機銀行新增了“拼團存款”板塊,用戶單人購買起存需要2萬元、年利率僅為1.35%,但兩人拼團後,起存門檻降到5000元,年利率為1.54%,兩者相差0.19個百分點,相當於上浮14%。且存期越長、參團人數越多,利率就越高。

存款“拼多多”背後更多地折射了銀行的攬存壓力,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拼團理財”實際上是銀行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拉新方式,此前銀行對於儲蓄卡、信用卡等業務也都有邀請人獎勵機制。不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拼團存款”對網上零售業務移動終端做得比較好的銀行可能有一定優勢,但多數銀行在此類業務上投入會出現成本過高問題。此外,如果進行拼團,銀行沒有很好的線上化服務,實際上效果應該並不理想。

在以往數年間,零售業務成為不少銀行轉型、業績增長的主要抓手,也出現了“得零售者得天下”的概念。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本身商業銀行開展零售業務依靠的是“線上”+“線下”兩條腿,目前銀行因為疫情線下業務無法順利開展,這是最大的問題,零售業務發展也困難重重。

“銀行重新思考定位零售業務,首先要考慮如何讓線上線下進行融合而不是依賴網點。零售業務並不是佔比越高越好,如果結構佔比過高,在受到衝擊時下行壓力就會很大。零售業務的資產性質和貸款增速也在特殊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作為銀行展業的重要方向,未來商業銀行零售業務應該更多地在數字化入口端多做一些文章。”盤和林進一步補充道。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