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智慧交通駛向何方?

全文31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2020年開始全球交通運輸系統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無論是互聯性還是網絡性都比以往有了極大提升。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交通運管理當局與運輸公司、合作伙伴、科技公司等一起為“智能運輸”的發展做出大量的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技術創新正在改變運輸系統和網絡,並不斷改善我們的交通運輸及出行體驗。據德勤(Deloitte)預測,到2040年,全球80%的城市出行將通過共享自動駕駛汽車來實現。那麼,交通運輸行業將如何與時俱進打造可持續的智能交通系統呢?

智慧交通“IDPS系統”本質上是城市交通感知、認知和賦能系統。目的是達到宏微觀一體化,基於可計算路網的全路網計算,測算路網承載;以身份型個體檢測數據泛在感知,掌握出行“底數”。動靜態一體化,對路網分層分區,掌控動態交通流與靜態駐停車和交互影響,實現交通管理對象 “動靜皆明”。規劃建設運維管理一體化,串聯全生命週期城市管理,打破部門壁壘、連結信息孤島、拆除業務煙囪,破解交警“末端管理”困局。出行者/管理者/行業一體化,交通參與者高度協同,交通誘導精準、路權分配智能、安全管理長效,主動 “壓降事故、減擁防堵” 。

未來智能交通發展的五種趨勢

1、無線連接讓通勤時間更有價值

  據社會調查統計數據,如今大城市中人們每天的通勤時間都遠遠超過了1個小時。例如,在紐約、悉尼和倫敦等全球性城市中,平均工作日通勤時間超過80分鐘,而在多倫多則超過1.5小時。人們平均每週大約需要花費6.5個小時在上班的路上,幾乎等於一個完整的工作日。

  而在中國,尤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大部分上班族每天的通勤時間甚至高達3個小時以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因此,如何基於新技術應用充分發揮和利用這麼長的通勤時間,將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無論是乘坐公共交通還是智能互聯網汽車出行,智慧的交通網絡可以讓人們在上班的路途中,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時間,無論是移動辦公、學習還是與家人朋友保持溝通聯繫,都是在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2020年開始,隨著5G網絡的部署與落地應用,優越的網絡連接性能將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機會,從而對人們的工作時間、職業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帶來巨大改變。

2020:智慧交通駛向何方?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2、聯網火車/高鐵越來越普遍

  如今,乘客對公共交通的期望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從A點到B點,他們更希望鐵路網能夠提供高速、穩定無線連接。在一項全球民意調查中,當被問及是什麼讓城市變得更加智能時,創新的交通系統(包括“智能巴士站”和“智能交通系統”等功能)等名列前茅。因此,鐵路交通系統需要提供簡單、穩定可靠和安全的在線連接服務。

  在中國,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高鐵列車已經開始提供免費WiFi網絡服務,儘管目前體驗不盡人意,但鐵路WiFi很快就成為服務標配。

  目前為火車上乘客提供無線網絡連接服務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軌道旁的專用網絡,以及專用的車載設備結合現有蜂窩網絡使用。至於選擇哪一種方式,決策者都需要首先考慮旅客需求、成本和合作夥伴等因素。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現有蜂窩基礎設施、客流密度和預期擴展用途等等因素。

  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對於乘客來說他們都希望能夠暢通無阻的享受高速、穩定、安全的網絡連接服務。

3、優越網絡連接創造更多價值

  優越的網絡連接,除了改善用戶體驗之外,還能為運輸管理當局帶來明顯的運營和安全優勢。5G高速網絡的應用,使得來自快速移動的列車和互聯網傳感器的實時數據能夠第一時間傳輸到控制中心,便於優化服務和提升安全防護措施。

  例如,實時視頻監控支持面部識別和行為分析,從而提高了安全性。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管理人員能夠快速做出響應,快速協調車站或列車上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現場處置。

  藉助IoT連接的傳感器,安全人員可以實時監測交通配套設備以及車輛本身的運行情況,例如監控車門,制動器,車輪和冷卻系統等。可以提前進行必要的更換或維護,從而可以減少發生重大故障的概率並優化車隊使用效率。

  此外,無線連接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列車的準點率,以便更好的實施接車服務。因此,實時的服務數據更新,事件快速響應以及其他數據的採集與分析都可幫助主管部門降低成本並改善運營和乘客服務。

4、城市智慧化

  為了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越來越需要一個更加智能的城市。這意味著我們的城市需要積累更多的“智能”基礎設施,以便能夠從連接的設備、平臺和網絡中採集到城市運行的基礎數據,進而進行大數據分析並做出正確的決定,從而改善城市發展的管理水平。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再加上技術的日新月異,如何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經濟的發展進步和社會轉變也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機會,參與併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5、以人為本

  最終,通過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服務,連接性帶來的運營優勢也將最終讓我們每一個人收益。在全球能源危機日益加劇的今天,各國政府都在大力倡導綠色出行,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乘客體驗是城市公共交通相對於其他出行方式選擇(例如,駕駛或共享出行服務)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有公共交通專家指出,技術創新帶來了更多的期望:“除了安全可靠之外,乘客也越來越期待更好的交通設施,例如良好的照明,安全可靠的無線連接等等”。如果整體體驗不好,那麼乘客將會選擇其他交通工具。

三大棘手問題,“新基建”幫助智能交通K.O.

“新基建”對智能交通提出了要求,而一旦這些要求滿足,新基建也將給行業帶去獨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痛點問題的解決上。

1、解決最根本的外部意識和信心問題

智能交通重新定義了汽車產品,它不再是工業產品,而變成了移動空間;城市道路變成一個智能化串聯的動態互動交通網絡……更多類似的轉變在發生。

而新的事物總是會遭受各種質疑,AI的場景應用長期面臨著城市主政者、車企、供應商、大眾等的市場教育難題,當技術正在不斷優化自身的時候,外部認知卻沒有跟得上——這個技術,真的能用、有用嗎?

現在,“新基建”從頂層設計席捲而來,首先幫助Apollo這樣的平臺進行了一次廣泛而徹底的市場和用戶教育,在市場拓展和商業化層面將大大提速。

2、改變智能交通內部心態、不“隱”也不需要再“忍”

智能交通在技術層面的研發註定是不容易,大量的困難遇上內外部的質疑,對從業者而言是不小的心態挑戰。

可以說,類似Apollo這樣的智能交通平臺,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隱”(技術不被理解)和“忍”(憋著一股勁)的蟄伏之中,在最終大面積開放應用並獲取可觀的商業價值前,從業者自己對自己的質疑可能都不會少。

“新基建”的到來,具體到企業本身,等於先給了一盞明燈,再讓人朝著它前進。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展、企業內部地位的提升、市場認知的高漲,隱忍的時代即將結束,有導向、不盲目、不焦慮的高光時代來臨。

3、以政策利好,幫助前沿技術和實踐更快度過積累期

智能交通的隱忍來自於技術必不可少的積累期,需要一點點投入、逐步自我優化提升。

“新基建”帶來的政策利好,將加大城市主政者或者城市運營方的協同投入力度,一方面,企業有更充裕的資金,更被信任的環境,更積極的配合,這些都將加速技術的演化,使得原本的開發週期“壓縮”;

另一方面,平臺化的生態使得更多開發者加入到智能化技術的研發中,通過開放的技術交流、數據積累,Apollo等類似的平臺將完成智力疊加的過程,推動技術的快速發展。

對智能交通所牽扯的AI、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形態來說,不被短期內變現所脅迫的“溫室”環境更適宜創新精神的迸發以及技術實踐的深化,新基建將為它們建立這樣的“溫室”,讓智能交通迎來深度發展期。

今天的概念將是明天的解決方案。藉助信息化技術,打通人、車、路、網的數字閉環,助力政府實現高效的交通出行信息管理,會是交通智能化發展的未來方向。

“智能”是創新的交通系統的主要特徵,我們需要持續的連接和創新才能實現在未來的城市中更好的生活。我們今天對智能交通系統各種創新“概念”的期待,其實就是明天的解決方案。

最新研究報告提供,關注公眾號(與頭條同名)回覆關鍵字即可領取

《5G安全報告》回覆:5G安全

《中國5G經濟報告2020》回覆:5G經濟報告

《中國5G垂直行業應用案例(2020)》研究報告 回覆:5G應用

《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回覆:疫情

《2019智慧城市研究發展報告》回覆:智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