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紅色力量” 衝鋒戰“疫”一線

凝聚“紅色力量” 衝鋒戰“疫”一線

集中研究  本報記者 單保良 攝

凝聚“紅色力量” 衝鋒戰“疫”一線

噴霧消毒  本報記者 單保良 攝

嚴防死守

功能性黨支部成為小區“橋頭堡”

“關鍵時期,保護小區居民生命安全是第一任務,我們必須嚴防死守,保證小區安全。現在,是共產黨員的跟我上!”這是梁園區白雲辦事處清江社區鴻順小區功能型黨支部書記唐勤建在正月初二上午對支部共產黨員發出的緊急動員。

“是共產黨員的跟我上”!這激動人心的一句話,從正月初一開始,在梁園城區300多個小區叫響,一時間,抗擊疫情的前沿陣地上,鮮豔的黨旗高高飄揚,共產黨員站成一排排、一列列,把病毒和人民群眾隔離開來。

疫情襲來,第一時間,梁園區進入戰備狀態,啟動一級響應。在這場生與死的搏擊中,梁園老舊小區功能型黨支部再一次發揮了陣地作用,成為抗擊疫情的堅強堡壘!

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支部的指揮下,功能型黨組織利用小區建立的樓棟微信群向小區黨員發出動員令,迅速把小區的黨員組織動員起來,召開支部會、黨小組會,傳達區委關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部署要求和當前的嚴峻形勢,呼籲共產黨員行動起來,到第一線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幾乎同時,181個功能型黨支部1189名黨員衝了出來,在各個小區建起了一座座“防疫堡壘”。疫情發生以來,全區先後建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380支、黨員先鋒隊42支,參加抗擊疫情的黨員2000多人,建立疫情防控點266個。平原辦事處在抗擊疫情工作中,參與抗擊疫情工作的功能型黨支部68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144支、黨員先鋒隊15支,建立疫情防控點99個,形成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功能型黨支部利用小喇叭、懸掛宣傳條幅、張貼公告、發放科普彩頁等方式,開展輿論宣傳工作,並充分利用樓棟微信群向小區居民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對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防治信息、應對方法,讓群眾克服恐懼心理,堅定必勝信心。

所有功能型黨支部嚴格落實小區封閉式管理制度,黨員帶頭逐戶上門排查登記居民信息;在小區出入口,設置防控卡點24小時值守。街道、社區、小區三級聯動,先後發放宣傳單、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告知書3萬多份,懸掛橫幅1000餘條。

建設辦事處凱北社區功能型黨支部書記李恭啟患有嚴重心臟病,但他堅持每天挨家挨戶向社區居民宣傳防控知識,把宣傳彩頁貼滿了每個樓道單元,把宣傳條幅版面掛滿了社區的每個路口。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功能型黨支部的引領下,小區樓棟長、黨員主動認領工作崗位,聚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返鄉人員、隔離人員、留守老人、生活困難群眾提供幫助,讓居民真切感受到“病毒無情人有情”的溫暖。截至目前,全區功能型黨支部先後為小區居民辦實事好事300餘件,代辦服務400餘次。鹽業局小區黨員張雲學患有間歇性心臟病,但他不顧個人安危戴上口罩、背上噴霧器,對小區15個樓棟一層一層噴灑消毒液,這樣的工作他每天要做兩次。

解放辦事處商電鋁社區功能型黨支部副書記王二鵬帶領樓棟長一起逐戶排查武漢返鄉人員,張貼各種防疫知識和致居民群眾的一封信,利用手提小喇叭宣傳居家隔離十要點。他自編防疫小段子,開著私家車奔波在3個家屬院巡迴宣講,從早上8點到晚10點。他的身影被群眾發在抖音上,成了抗疫網紅。

災難降臨

疾控中心組成抗疫“先鋒隊”

自疫情發生以來,在區衛健委的統一部署下,1月23日,區疾控中心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專項安排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制訂並下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預案,抽調中心內各類人員共計110人,成立了7個專項組,組建5支應急分隊和7個流調小分隊,應急隊員和疫情電話24小時應急值守。中心領導班子全天候在崗,堅持疫情研判晨例會和晚調度會制度,及時彙總疫情數據,整理梳理各類信息,每天向區防控指揮部提出具體防控建議。

梁園區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發生在東風辦事處豫立首府小區。接連幾天,該小區陸續確診了5名患者,一時間豫立首府成為全市聚集性疫情的高發小區。區委、區政府,區防控指揮部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部署豫立首府小區疫情防控工作。

按照區防控指揮部、區衛健委的工作部署,梁園區疾控中心立即成立了防控專案技術指導組,抽調2名副主任和6名專業人員進駐小區進行封閉式檢測和病毒消殺。區衛健委主任徐作社每天親臨一線督導工作,12名採樣隊員“全副武裝”,按照防護標準進入小區逐家逐戶採集核酸樣品,每天連續工作在9個小時以上。

正是有了一線防控人員每天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豫立首府小區的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從2月9日開始,小區沒有新增感染病例,豫立首府小區的防控經驗和做法得到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2月14日24時30分,李莊鄉馬某被市第三人民醫院確診後,流調隊員邢海棠和隊員立即開展流調工作,通過對確診病例本人問詢、醫務人員的瞭解、患者家人的溝通,連夜核實到密切接觸者13人。他們迅速告知區防控指揮部辦公室,開始對上述密切接觸人員進行管控,連夜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當這些工作基本完成的時候,天已經亮了。

“熬夜工作我們都不怕,做流行病學調查時,最擔心被排查人員不給我們講實話,漏掉任何一個密切接觸者就有可能前功盡棄。”徐作社這樣描述一個十分緊張的工作流程,每一例確診病人的行程軌跡都離不開流調員們在一線的詢問調查。每天響不停的電話,幾十次上百遍的核實和溝通,不斷更新的數據信息,眼花繚亂的字符圖表,組成了流調員們每天的工作畫面。580多名密切接觸者,就是流調隊員抽絲剝繭、一個一個找出來的。

自1月22日至2月20日,區疾控中心應急採樣隊連續30天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進行核酸樣品採集672人份,檢測出10份陽性無症狀感染者。流調排查各類密切接觸者580餘人,消殺各類場所面積4萬平方米,出動一線防控人員540餘人次,車輛200餘臺次。

萬眾矚目

白衣天使築牢梁園“小湯山”

臨危受命,第三人民醫院確立為區定點醫院,成為了梁園抗擊疫情的“小湯山”!

重任在肩,責無旁貸。院長王孝峰坐不住了,他倍感責任如山,全區幹部群眾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作為一院之長,他必須沉著應對。人員短缺、設備不足、防護物品不到位,硬件設施陳舊,業務用房分區不合理等重重困難,這一切,都充滿了挑戰和考驗。但他們發揚“小湯山”精神,自我加壓破難題,從1月21日晚上開始,全院職工自己動手,僅用三天時間就完善了發熱門診,與此同時,留觀室、隔離病區、64排CT檢查室的流程管理一步到位,快速做到完全獨立、標識清晰、流程明確、人員到位,物資保障充足。大年初一,成立了院級指揮部、分社救治組、綜合協調組、保障組、信息組、院感組,6名院領導各把一方,同時,各種預案和制度火熱出爐。

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賽跑,與生命賽跑,快速反應註定勝負。第一時間,全院實施“短平快”院感知識和常規消殺專業培訓,最大限度保障醫護人員與普通住院患者的安全,嚴防院內感染。同時開通互聯網醫療服務,啟動網上問診。

時間就是生命,疫情期間,第三人民醫院與梁園區中醫院共5輛救護車,除了保留兩輛接診普通急救患者外,其餘三輛全部投入區疫情防控,用於接送轉運特殊患者、標本轉運及一線應急。

採訪得知,截至目前,三院投入專項資金300餘萬元,投入技術人員251人,其中醫護人員159人,預檢分診3500餘人次,發熱門診接診400餘人次,報告確診病例4例,報告疑似病例8例,留觀隔離治療患者66人次,院內採樣核酸檢測110人次,佈置100間病房320個床位應對疫情防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生後,梁園區中醫院主動承擔起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及區衛健委交辦的工作任務,與前進辦事處、轄區公安部門、前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長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在火車站南出口測量出站旅客體溫,牢牢守住輸入性風險的“前沿關口”。據統計,梁園區在火車站南出口共檢測旅客30162人次,僅區中醫院體溫測量就有10256人次。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該院與各兄弟單位緊密配合、盡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守土盡責、守土負責”的指示精神。

長征醫院發揚新長征精神,全院上下分工負責、各盡其職,氣勢磅礴的攻堅力量震懾了病毒,打出了聲威。

衝鋒陷陣

一腔熱血書寫上陣“請戰書”

在抗擊疫情的緊急關頭,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那一刻,梁園白衣天使們奮勇當先,懷揣一腔熱血請纓作戰。

疾控中心,50份請戰書的故事扣人心絃。疫情襲來,不祥的數字逐日攀升,第一例、第二例、第三例……形勢越來越嚴峻。危急關頭,區疾控中心黨總支部陸續收到50多份請戰書:“不計報酬、不計生死,志願申請到最危險的一線去”!鮮紅的指印,見證了危難之際敢打硬仗的赤子情懷。

共產黨員朱學義是梁園區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第一時間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朱學義負責檢驗檢測的全面工作,已連續20多天“全副武裝”堅守崗位,由於長時間配帶N95口罩,他的雙耳和麵部都被勒出了深深的血印。

2月16日,李莊鄉衛生院接到區疾控中心緊急通知,對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人員全部進行核酸檢測。時間緊、任務重,院長吳振麗親自駕車,帶領副院長李偉和應急組成員趙金收到李莊鄉蒙牆寺村、馬樓村、潘口南街村對和確診病例密切接觸人員進行核酸檢測。由於連日熬夜,身心疲憊,完成任務返院途中,他們的車子不慎翻進商曹公路西側3米多深的路溝裡,趙金收左胳膊肱骨粉碎性骨折,李偉左腿脛骨粉碎性骨折。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梁園衛健系統一盤棋部署,一張網鋪開,上下擰成一股繩,向病毒發出最猛烈的火力壓制。8個辦事處各級醫療機構積極響應戰時機制,全面開展消殺滅毒,取得了階段勝利。8個鄉(鎮)衛生院、村級診所各自為戰,步步為營,劍鋒直指新冠病毒,捍衛生命的戰旗在春寒料峭的田野上高高飄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