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屢敗屢戰是曾國藩的勵志金句,眾人皆知,細思這幾個字卻不是戲謔話術,而是閱歷者老謀之語。

從一八五二年冬天長沙練兵始,到一八六四年湘軍攻陷天京止,屢敗屢戰如同噩夢一般與曾國藩如影相隨,乃至於曾國藩認為自己親臨一線等於江湖冥燈,心理陰影不可名狀。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湘鄉侯府 富厚堂)

一八六一年,安慶圍城戰激戰正酣。安慶是南京鎖鑰,安慶失守則下游江濱盡歸湘軍,大江為之洞開。太平軍主將為英王陳玉成,在江北千里奔襲武漢,在安徽境內則傾全部精銳攻打桐城、懷寧、安慶;江南太平軍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配合,在皖南,贛北、贛西佈局並震懾湘東、鄂南;另有閩北太平軍襲擾贛南。太平軍總動員兵力實數在五十萬人以上,官軍總兵力約十餘萬人。這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大戰。安慶是風暴的中心,是時連日大雨傾盆,江水陡漲一丈三尺,天象示警彗星劃過,一時人人膽寒、風雲慘淡。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這年四月初一,湘軍統帥曾國藩從祁門移駐東流(今冬至縣),調度指揮。長江對岸,他的兩個弟弟曾國荃、曾國葆圍攻安慶,城內是太平軍悍將葉芸來,曾家兩兄弟背後則是太平軍最精銳的陳玉成部,包圍戰與反包圍戰日日絞殺,一座血肉磨坊。

曾國荃請曾國藩過江一次,親臨前敵查看。曾國藩拒絕了,在四月十三日給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寫到:“弟欲餘至鹽河一行。餘既出江濱,豈有不思與弟一見之理?惟歷年以來,凡圍攻最要緊之處,餘親身到場,每至挫失,屢試屢驗。餘偏不信,三月攻徽,又試往一行,果又驗矣。此次餘決不至安慶,蓋職是故。”曾國藩不是不想去,自家兄弟面前不妨直說。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安徽安慶地圖)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安徽皖南地形圖)

信中提到的三月攻徽失敗,是怎麼一回事呢?前一年,也就是一八六零年曾國藩授兩江總督,五月,他帶著幾千人馬渡江駐紮祁門,圖謀皖南。此舉一來開闢湘軍的第二戰場,配合安慶圍城;二來保護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三省聯防,這是餉源和兵源的戰略根本;第三是意圖鞏固皖南進兵江蘇,畢竟那是曾國藩兩江總督的汛地。

東南局勢的惡化波及皖南,很快曾國藩就丟了寧國、徽州(歙縣),糧餉後路景德鎮、婺源也被太平軍阻斷,曾國藩的部隊侷促在祁門、黟縣、休寧,成釜底魚腩之態,心腹李元度兵敗後離他而去,門生李鴻章也負氣出走了。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求生之地成為絕地,此時的安慶圍城戰也已到了白熱化的關口,怎麼辦?只有三條路,要麼棄守皖南奔赴安慶前線;要麼坐等左宗棠打通景德鎮、婺源一線,保障軍需糧道;要麼進攻徽州(歙縣),打通浙江糧路,再圖收復皖南。曾國藩選擇了第三條路。“幹,就是了!”

這年三月初五,曾國藩坐鎮休寧前線,徽州因為城牆廢弛,在曾國藩眼裡屬於“易攻難守“,湘軍傲嬌志在必得。戰事剛起,唐義訓部攻擊過猛,又突遇大雨,湘前、強中等營攻徽敗挫,傷亡近二百人,敗退。

曾國藩灰心了,但是營官們不服氣,畢竟局部戰場上戰力領先,曾國藩和部下充分討論後,認為“各處皆死路,惟攻徽是一條生路”,計劃三月十二日再次發動進攻,結果是這樣的,“是夜賊匪焚村劫營,二十二營中驚潰者八營。”還沒動手打,就敗了,曾國藩給兒子曾紀澤寄去遺書。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屢敗屢戰的噩夢,伴隨曾國藩從出征第一戰就開始了。

一八五四年三月,曾國藩嶽州兵敗後退守長沙,太平軍跟隨其後佔據湘潭,意圖圍攻長沙。曾國藩兵分兩路,一路由塔齊布、楊載福、彭玉麟等率領增援湘潭,自己親率戰船四十隻,水勇千餘人以及陸勇八百人,以偏師北攻靖港,意圖偷襲取勝。

結果是慘烈的。曾國藩立旗下揮劍親斬潰逃者,無可奈何之際,於羞憤之下,兩度投水自殺,幸被部下救起。左宗棠得知後,從長沙城縋城而下,到湘江船上看望曾國藩。曾國藩也不聽勸,只管交代後事。 恰好這時湘潭戰勝的消息傳到長沙,塔齊布、楊載福、彭玉麟等統率的湘軍主力,經過八天的苦戰收復湘潭。這是湘軍出師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曾國藩年譜》中說:“自粵逆稱亂以來,未受大創。湘潭一役,始經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殺賊之志矣。”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靖港古鎮 落日旌旗)

湘潭大勝後,曾國藩湘軍揮師北上東進,克復武昌、漢陽,太平軍被迫退守田家鎮,在九江和湖口,曾國藩槓上了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十二月十二日,石達開設計引誘湘軍水軍舢板駛入內湖,然後在湖口設卡築壘,使得舢板船被困無法駛出。江上大船立即運調失靈。當晚,太平軍以小艇乘夜來襲,燒燬湘軍戰船三十九艘。二十五日,太平軍又派小艇夜襲湘軍水師,放火焚湘軍戰船十餘號,曾國藩的座船被奪,文書檔案丟失無數,甚至連朝廷賞賜的搬指、翎管等也來不及拿走。曾國藩險被擒殺,羞憤之餘一度又要自殺。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閃回到安慶圍城戰,曾國藩一直等到克復後,才踏上了安慶城的地面。八月初八日”兄弟聯輿入城,備極尊榮,自問何修得此,用為愧悚”。在此之後,南京圍城戰的關鍵時刻,曾國藩也沒有去戰場,在安慶坐等,繞屋彷徨常常通宵達旦。

屢敗屢戰是命嗎?曾國藩信不信命?筆者認為,曾國藩“崇理而不信命。” 從其撰寫的《討粵匪檄》看,他認為太平天國的教義是名教之奇變,人神共憤,所不待智者而明矣。通篇續中華文明,救百姓水火,敬祖畏神,忠君報國,這是儒家教義根本,也是儒者曾國藩“自返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內在動力,對大易之道、冥冥主持懷有敬畏的根本原因。

所以,敗無關大節,戰才是根本。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那麼為什麼曾國藩不敢一線臨敵了?曾國藩自己有過反思,他認為打仗是“極質樸”之事,反對軍中有歡欣氣象,認為軍中有驕氣、惰氣,皆敗氣也。四月,曾國藩調湘軍第一猛將鮑超率萬餘人增援曾國荃,一時全軍上下皆以為安慶必勝,四月十一日第一次接仗,鮑超部攻擊赤崗嶺四壘,陣亡百餘人,受傷近八百人;曾國荃攻菱湖九壘,陣亡三十餘人,受傷過三百人,而太平軍外壘無一損失。面對十倍於自己的太平軍,湘軍損失過大,被打懵了。這時,曾國藩如果再到一線,等同於主帥出馬,勢必軍兵心浮氣躁,將領分心懸懸,肅殺之氣蕩然。

打仗就是打仗,半點不利因素哪怕是心理干擾因素都要避免,曾國藩是越來越害怕,也越來越有清晰的理解,自己只能是運籌指揮者而斷非一線將才。

中國史書上所有有關戰爭的描述,在曾國藩來看,無一例外都是不知兵的文人隨筆而已,貽害匪淺。曾國荃攻城因殺人太多心膽俱寒之際,曾國藩寫信道“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此賊之多擄多殺,流毒南紀;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即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湘軍攻安慶四座外壘,其中三座石壘投降,又踏毀一座,連投降者在內四千人盡數殺斃,人頭滾滾。

一時金剛怒目,令人不寒而慄。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經得起勝仗只算好漢,扛得起失敗才是真英雄,那麼從失敗中獲得勝利就是大英雄了。曾國藩屢敗屢戰的玄機即在此,自己臨敵必敗不要緊,決戰必勝才是重點。

除了臨敵兵敗,曾國藩其實是經歷了處處皆敗,從被綠營兵痞騷擾,到官場傾軋,從糧餉焦灼到惹惱咸豐皇帝,可謂一敗再敗,備嘗艱險。而這些失敗,恰如冰火的淬厲,造就了這位湘軍統領的刀鋒戰隊。“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曲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每場失敗都是劫數,歷劫而生。生,只是因為有堅定的目標,敗,不過是打脫牙齒和血吞而已。曾國藩在與胡林翼的信中寫到“論世局之艱危,則下走高位虛名,實不如速死之為愈;論意氣之相孚,則此數人者,實有不可死,不可獨死者。”的確,放棄是最容易的,僅喝雞湯只能長胖。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背後玄機

這場安慶圍城戰打了一年多,而曾國藩焦灼了半輩子。

畫面還是閃回到安慶圍城戰最關鍵時刻,看看最為關鍵的三位湘軍統領在做什麼。左宗棠此時在江西北部,帶區區七千兵勇,對壘李世賢十萬太平軍;曾國藩與胡林翼在香河船上會晤,“餘向來怕熱,近年尤甚,今年遍身生瘡癬熱毒。本日酷熱,幾若無以存活者。胡中丞(胡林翼)日內吐血極多,而餘之狼狽反更甚焉。”此次會晤兩個月後,安慶克復,再一個月後,胡林翼因病去世。

其實,從來都是命懸一線。

懷著極樸、極質之心,以有恆之毅力,只管做去,其餘由天做主非人力可為之,曾國藩終成正果。正如左宗棠所說“忠誠篤實,正滅賊之人。”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