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2019年中國花卉協會發起《投票:我心中的國花》投票活動,結果牡丹以79.71%的得票數遙遙領先。牡丹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

牡丹自古以來倍受國人喜愛,能夠競選“國花”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優勢嗎?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明 沈周《牡丹圖》國色天香 花鳥畫立軸


  • 牡丹一瞥

牡丹又叫木芍藥、洛陽花、百兩金,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它每年4月初開花,花期4至6個月。牡丹喜溫喜光,耐寒耐旱,分佈遍及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目前,牡丹在國內有300多個品種,日本和歐美國家培育出100多個品種。

牡丹的栽培歷史悠久綿長。《詩經·溱洧》有云:“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牡丹和芍藥同屬,表明先秦時期人們就有可能種植牡丹了。東漢醫典《神農本草經》收錄牡丹為藥材。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中,描繪了生長在洛河之濱的牡丹。北齊宮廷畫家楊子華“有畫牡丹”,匠心獨具,為人工栽培牡丹提供了佐證。

隋朝時,煬帝闢西苑,“易州進二十四相牡丹”,用以裝飾園林。一系列證據表明,牡丹的栽培經歷了由野生到人工、由民間到宮廷的過程。不過,

要想真正瞭解牡丹,需要從色、味、形、韻等四個方面入手,體驗“國花”的魅力。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南宋 徐崇思《牡丹蝴蝶圖》花鳥畫立軸


  • 色:視覺的盛宴

牡丹的色彩,恰到好處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隋朝時,牡丹僅有紅黃兩色,進入唐朝,花色趨於多樣,《楊妃外傳》稱:“: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數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北宋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中,牡丹增至109色。南宋詩人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中,當時成都的牡丹品種就有65種。明朝文學家薛鳳翔的《牡丹史》中,記載的牡丹品種多達274種。

牡丹色彩的迅速增加,得益於種子選育的技術。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稱:“多種花子,以觀其變。”窺探出南宋花匠藉助基因突變法培育牡丹新品的技巧。時至明朝,花匠夏之臣指出:“其種類異者,其種子之忽變者也,其種類繁者,其栽接之捷徑者也此。”

表明當時運用基因突變法和嫁接法培育牡丹新品。

現代學者馬未都把中國式審美總結為四重境界,由低至高分別是豔俗、含蓄、嬌情和病態等。在人為干預之下,牡丹品種新品層出不窮,迎合了人們的獵奇心理,達到了最高的審美情趣,從而推動牡丹“國色”的良性發展。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清 郎世寧 小品 清宮廷工筆花鳥畫《仙萼長春圖之牡丹》


  • 味:感覺的聚會

牡丹的“味”是多種感覺的集合。唐末詩人皮日休詠牡丹香:“競誇天下豔無雙,獨立人間第一香。”詩句突顯了牡丹的色和香。科學研究表明,牡丹的香味源自花瓣中的芳香烴及其衍生物,在醇類、烷類、酯類、酮類等物質的共同作用下,芳香濃郁,成就了嗅覺的專利。

此外,牡丹的“味”還大有作為。明朝農學家王象晉在《廣芳群譜》中記載,後蜀禮部尚書李昊常送友人牡丹花枝和興平酥油,囑咐對方:“俟花凋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濃豔。”首開食用牡丹的先河。南宋文人林洪撰寫《山家清供》時,把“牡丹生菜”列為16種花撰之一。明清時期,浙江金華民間做牡丹糕,相互饋贈。此後,人們用“酥煎”、“面裹”、“蜜浸”、“汁膾”等做法,食用牡丹。

《神農本草經》認為牡丹有

“除癥結淤血,安五臟”的功效。《華佗神醫秘方》中,與牡丹有關的方劑多達22種。用牡丹根部而成的“丹皮”,是“六味地黃丸”的主要藥材之一,而以花瓣為原料的牡丹精油,兼具美容、養生和藥用的價值。融合了嗅覺和味覺的牡丹,營造了“天香”的濃厚氛圍。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金 佚名《牡丹湖石圖》花鳥畫立軸


  • 形:富貴的象徵

人們在辯色、聞香之外,還欣賞牡丹的花形。它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等10種類型。《牡丹譜》中稱:“一尺紅者,深紅頗近紫色,花面大盈尺,故以一尺名之。”折算成現在的長度,宋朝牡丹的直徑超過20釐米。碩大豔麗的花型倍受矚目,北宋名儒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坦言:“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在民間中,牡丹對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吉祥符》一書中,收錄了286種吉祥符,與牡丹有關的符號就有20種。牡丹紋飾既能單獨使用,又能和其他動植物相互組合,討得“口彩”。如牡丹和貓、蝶在一起,意為“富貴耄耋”,牡丹和蓮花搭配,意為“連年富貴”。民間婚嫁時,常見牡丹、石榴和蝙蝠等紋飾,期望“富貴多子”。這些紋飾廣泛應用於服飾、瓷器、門窗等生活用品之中。牡丹寓意富貴,為晉升“國花”增色。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明 唐寅《題牡丹圖》花鳥畫立軸


  • 韻:文化的傳承

要想當選“國花”,文化底蘊必不可少。唐宋時期,是牡丹文化的繁盛期。《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詞》中,唐朝五代的有125首,宋朝的有167首,其數量之多,足見唐宋文人對牡丹的垂青。牡丹詩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詩云: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詩人用芍藥和荷花襯托了牡丹的清新脫俗。

北宋文壇巨匠歐陽修在洛陽做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春戴牡丹已是洛陽民俗。這一民俗延續到明朝,花匠為了多賺錢,放出大招。博物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記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

牡丹為什麼被奉為“國花”,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優勢

上圖_ 清 餘稺 小品 清宮廷工筆花鳥畫 牡丹 《花鳥圖冊》


時至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描述:“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暖房育花不僅增加了冬季的花卉品種,還沿用至今。牡丹深植民間,“武皇貶牡丹”等傳說廣為流傳。牡丹擺脫了物質束縛,升級為文化意韻,使人們孜孜以求,鍥而不捨。

其實,從古至今牡丹獨佔花魁,唐朝詩人徐夤稱讚它:“萬萬花中第一流,淺霞輕染嫩銀甌。”近幾十年間,曾有數次國花評選,牡丹除一次屈居第二之外,其他均名列第一。8世紀時,牡丹登陸日本,17世紀後,陸續傳入歐美國家,同樣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牡丹有資格競爭“國花”,是對傳統文化的提煉,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於海生 《牡丹文化說略》

【2】李瀟雲 惠富平 《中國古代牡丹文化史略》

【3】雷 燕 《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

【4】魏 巍 《中國牡丹文化的綜合研究》

【5】王應麟 《海山記》

【6】劉賽客 《嘉記錄》

【7】夏之臣 《評亳州牡丹》

【8】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