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難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是否歧視中國?

21世紀日本18年獲得18個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很少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有人會說諾貝爾獎反映科研實力有滯後性;有人會說科學氛圍不好;而大多數人多認為是中國應試教育制度造成的。科學的滯後性是無法避免的!任何的科研多是滯後的,新發明是難以推廣的,人們接受新事物要有一段時間。科學氛圍不好這個是事實。但是這個氛圍不好不只是中國,全世界多是如此。發明是枯燥無味的,是難以短期回報的甚至血本無歸,發明盜竊是很簡單的。

除了其他諾貝爾獎之外,我們來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情況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是個什麼獎?它的獎金是諾貝爾死後遺產的一部分,它由瑞典文學院每年頒發給優秀作家。起初瑞典文學院也感到壓力山大,因為頒文學獎這事就是非常困難,很難做到公平又合理。想推脫一下,和諾貝爾商量一下吧,諾貝爾已經死了,沒法商量,只能硬著頭皮來。起初一發就引來眾多爭議,但因為獎金多一直影響力還不小。後來一度發得很讓人信服,於是就確立了一定的威信。當然,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爭議一直也沒停止。比如托爾斯泰沒得獎,喬伊斯沒得獎,賽珍珠卻得獎了。

中國人難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是否歧視中國?

魯迅

關於它是不是歧視中國,可能有點。實際上,諾貝爾文學獎不但有歧視中國的嫌疑,還有著非常大的歐洲中心論的嫌疑。在獲獎者中,歐美作家佔據絕對優勢,亞非拉廣大地區都處於很弱勢的局面。但原因可能不止是歧視,是因為語言障礙。其實諾獎評委也挺牛的,一般都會熟練掌握好幾種語言,像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等。但懂亞非語言的就不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諾獎評委裡都沒有懂漢語的,只能讀翻譯來的作品。而翻譯事業當時也不太發達,中國好多優秀作品沒有翻譯過去(比如魯迅,諾獎評委就提到,第一次讀魯迅的翻譯作品時,魯迅已經去世好幾十年了),有的翻譯過去了,卻被翻譯得很差(諾獎評委提到老舍的《駱駝祥子》就被一個垃圾翻譯得很差)。這種情況下,當然得不了獎。後來翻譯事業有了進步,諾獎評委裡又出現了懂漢語的馬悅然,於是高行健(雙語寫作)和莫言都得了獎。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有相當部分在痛斥美國在拉美的殖民主義,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批判了日本人的性格。美國作家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批判了美國壓榨農民,君特格拉斯《鐵皮鼓》反映了納粹德國的情況。其實諾獎不只是喜歡批判中國的作品,它有點青睞各種批判的作品,不管批判的是中國,日本,美國還是德國。所以諾獎並不是個反共急先鋒,許多人明顯想太多。

中國人難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是否歧視中國?

莫言

另一方面,諾貝爾文學獎是評給在世作家的,也就是說現在有資格獲諾獎的只能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作品。那麼捫心自問,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真的能拿出來在國際上和別國文學比拼較量的到底有幾部?哪怕是已經得了諾獎的莫言的作品,學界也基本承認他和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和一部分最優秀的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還有一定差距。

最後,一個真正強大的,有文化自信的國家的國民,是不會每天擔心自己是不是又在被歧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