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孫子從美國來》(又名《孫悟空大戰蜘蛛俠》)這部小成本電影只有88分鐘。取景在陝西農村,演員說的全是陝西方言,也許大多數觀眾對這個分數沒什麼感覺,但當你看到今年那些動不動號稱投資過億的大製作國產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你就能明白這部小製作陝西方言電影到底有多牛!不吹牛的說,這部電影可以算是國產電影的良心。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這部電影看名字(畢竟名字很直白了)就能猜到七七八八,衝突點無非就在於爺孫衝突,中外文化風俗衝突。但好玩的是導演融入了一個快要失傳的華縣皮影戲和美國蜘蛛俠的衝突。  電影的片頭就是以華縣皮影戲作為開頭,導演獨具匠心的把這個處理成了曾經的皮影藝人楊老頭的一個夢,而現實裡楊老頭因為犯困在躺椅上睡著,電視里正在播放美國大片。緊接著就是兒子深夜帶著洋媳婦回家。雖然被這深夜突發情況搞的有點兒蒙,但在兒子提出有啥吃的,把人餓滴的問題是,還不忘迅速的罵回去!(嗯,另外再劇透一下,楊老頭簡直就是人形彈幕!)罵歸罵,但楊老頭依然給娃弄了一碗陝西人最愛吃的油潑面!這才是親爸!

在兒子吃油潑面的時候,洋媳婦跟娃正在吃泡麵,這也算是一個小衝突點。畢竟陝西山西是全中國最大的麵食集中地區啊。吃完飯後,楊老頭開始盤問兒子跟洋媳婦的具體情況,這一段兒很歡樂,父子倆你來我往,老陝父與子之間的感情全在這段對話裡,陝西父親剋制守舊以及忍不住的關心,演員的演技超棒!緊接著兒子向老爸道明來意,他們要去可可西里觀察藏羚羊遷徙……所以要把布魯克斯留在家裡。楊老頭自動開啟彈幕功能!如同所有父母一樣,雖然對子女不能陪在身邊有所抱怨,但依然安慰孩子:工作第一。

早晨一早,楊老頭一覺醒來,發現兒子跟著洋媳婦早就走了。以前陝西農村常見的房屋結構,這叫房子半邊蓋, 只留下洋孫子跟楊老頭兩人大眼瞪小眼,電影最開始的衝突從這裡開始,楊老頭一方面在觀念裡認為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想接收,怕村裡人笑話;另一方面又對於與小孩打交道有點怵,於是告訴布魯克斯呆在家裡,他去追孩子的母親。人當然是沒有追回來了,爺孫倆的戲正式開始了。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第一場衝突來自於布魯克斯不習慣用茅房,因為嫌棄味道大,楊老頭開口教訓:不拉就憋著,要不然回你美國去拉!但最後還是想了一個辦法,布魯克斯的名字也被簡化為“布斯”。(不得不說羅京民老師把這一段做的很好,因為在陝西地區確實有簡化稱呼的做法,比如張師傅,一般只稱呼“張師”)由此可見楊老頭這個人本性是那種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能證明楊老頭豆腐心的還有一早醒來發現布斯不見了時滿屋子亂竄的焦急,以及找見後的怒氣。這跟陝西人教育孩子的路數簡直就一模一樣。不知道你們會想起誰?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雖然兇,但又像陝西爺孫之間一樣,不分大小。面對布斯提出要吃漢堡的要求也盡力滿足,想辦法給弄了一個陝西肉夾饃版的漢堡。在給布斯買牛奶的時候,劇情很自然的換到了鄉文化站站長想重新組建皮影藝術班的事情,並邀請楊老頭出山授徒。(嗯,這個王站長家裡有頭奶牛)楊老頭拒絕出山,王站長立下了flag:只要你老出山,我就把牛牽到你家裡去。這條線講述的是華縣皮影這個古老的藝術遭遇的困境—後繼無人,傳承不下去了。原來的老藝人現在也不唱皮影了,但骨子裡還是按耐不住想唱,無聊至極只能在田地裡對著羊唱跑調兒的流行歌曲。估計王菲聽了都得吐血啊。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楊老頭在跟老夥計諞閒傳時談出了自己對於王站長搞這個皮影培訓班的看法。與此同時,楊老頭與孫子布斯之間的矛盾依然繼續,從飲食到文化之間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衝突。楊老頭甚至想學會用英語來教訓布斯。電影最大的一場衝突也隨之而來,小布斯翻到了楊老頭藏在家裡的齊天大聖皮影,惹得楊老頭大怒,但隨即又要安撫住布斯,又把皮影拿出來讓他玩。同時,楊老頭對布斯的態度大為轉變,承認這是他孫子了,決定帶著布斯去縣城染頭髮,並告訴村裡人孩子是少數民族的。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在縣城給布斯買了一個蜘蛛俠面罩,並經不住王站長反覆做工作,終於同意出山,去皮影基地教學。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這一段中,導演加入了中國人傳統的老套路——樂極生悲。因為布斯夾核桃把門弄壞,爺孫倆在相互追逐過程中,楊老頭不小心踩壞了布斯的蜘蛛俠。  為了不讓孫子整天鬱鬱不樂,就在矛盾看似無法緩和的時候,老楊頭決定為孫子製作一個蜘蛛俠皮影。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爺孫倆因此重歸於好,並玩起了孫悟空大戰蜘蛛俠的皮影戲,用一個最簡易的手電筒營造出了最溫馨的氛圍。電影到這裡,楊老頭終於不再抗拒,完完全全的接受了布斯。在去表演皮影戲的路上,孫悟空跟蜘蛛俠也成了朋友,這個短短的談話昇華了電影:關於文化,其實最好的是融合,而非一爭高下。在布斯離開時,正在唱戲的楊老頭托兒子將自己珍藏的大鬧天宮皮影送給布斯。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們經歷從磨合到交心的過程,最後他卻不得不離開,留下你一人……最感傷的事情莫過於此。此時戲詞正好唱到:這也是一種文化。

羅京民老爺子在這段的演技好到爆表。電影到這裡其實已經講完了,剩下的離開然後再回歸,都只算是添頭。最後在井口道別,留下彼此得念想。“爺爺” ……“哎”……“布斯”。  在布斯走後才讓人明白思念得深刻,每天晚上得夢讓人不想逃離。直到那一天“春節”。是啊,春節就是這樣,不論在哪都要趕著回家吃一頓團圓飯……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後楊老頭唱的這段詞是大有來頭的:“走遍天涯,到處是吾家。步長途,風吹雨灑;登高臺,講經說法;論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論情節,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須象他;演苦戲,引人淚巴巴;演樂戲,惹人笑哈哈。自古道戲假情不假,怎能說戲者瘋子看者瓜。遇知音,歡迎迓,技藝雖高不可誇。這也是一宗文化,任憑他庸夫、俗子恥笑咱。”這是著名皮影戲藝人杜升初對自己演藝生涯的總結,電影最後選用了這麼一首既悲涼,又更多瀟灑豁達的唱詞,不得不說這是對皮影兒藝術沒落的表達。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除了皮影的表達,導演在整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關中地區的幾大忒色美食,再加上演員那土著一般地演技,不免讓人以為這是一部“舌尖”題材的影視作品,開場的油潑面,帶孫子去縣城吃的羊肉泡饃以及給布魯克斯造出來的“中國漢堡格”,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美味,值得一提的是,在吃泡沫的過程中,布魯克斯都快吃完了,老楊才讓服務員給自己煮饃,這正是爺爺對孫子才會有的特殊關愛。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文化差異一直是個比較難搞的話題,年齡差距較大的演員也會給拍攝造成一定困難,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很好地將這兩者融合,表現了兩種文化由一開始的不解,到慢慢的瞭解,繼而昇華。雖然整體劇情稍微有些牽強,但是爺爺和異國孫子之間的情感表現得還不錯,最後那個過年的場景,甚至有點讓看客似真似假,有點像爺爺做的夢一般,就好像這樣的電影必須要有一個happy ending一樣。非常喜歡小布魯克斯的表演,那麼多天下來才開始想媽媽,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講,難能可貴,雖然逃不了的會給爺爺製造麻煩,但是爺爺都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化解麻煩,兩人的關係也於每次麻煩之後更近一層。貫穿影片的中西文化衝突到交融正是對位著爺孫兩人的關係——從一開始老爺子不顧脆弱的身子骨也要趕去車站把這個洋孫子送回去,到兩人躺在床上約定除夕一起吃年夜飯的變化。生活中難會有如此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但爺孫情,平常得容易忽略。《孫子從美國來》的中西文化元素的帶入不但延申影片的初衷,更加強了故事中爺孫情對我們的感染力。

一部陝西本土電影,讓觀眾看進去的是情感,看下去的是文化

作為一個在陝西關中地區生活多年的人,我每年都會翻出這部電影來看幾遍,去年時,正是我們的劇組殺青大吉的時候,母親從故鄉打來電話,說,祖父去世了。那一刻,我突然覺得世界一片空白,回鄉的火車上,我打開手機,把這部電影看了整整一夜。就像劇中的布魯克斯離別爺爺一樣,我再不會和我的祖父重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