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歲科學家談方琳到瑞典環保少女,媒體熱衷造神運動?

"這裡年齡最小的參會者是哪位?"記者一來到會場就問道。

隨後,一位名為談方琳的15歲參會者被媒體冠以最年輕科學家的名號,開始大肆報道。她的研究課題也被煞有其事地被加粗置頂: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聽起來高大上,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數學界百年一遇的難題,甚至沒有超出高中生的數學能力範圍,15歲的年紀研究這個,還是較為匹配的。

聽起來同樣讓人不明覺厲還有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這個名頭,自己給自己冠個"頂尖"的名,對於一場學術會議來說未免也太過輕浮。

經瞭解,這場活動是由上海市政府舉辦的,今年是第二屆,參會者的確包括全球頂尖的科學家,但另一部分參會者是年齡從15~18歲不等的"小小科學家",是上海市政府對青少年科技教育做出的努力,但這裡的"青少年"的門檻貌似有點高。

有網友在掃過談方琳身份牌上的大會二維碼後,發現這場大會的門票高達18萬元。

也就是說,所謂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與其說是學術活動,不如說是打著學術幌子的拼資源的社交活動。參會的頂尖科學家們與孩子們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其實在其次,但參加了這個活動絕對能沾上一點科學家光環,為孩子的履歷添上漂亮的一筆。

這種活動原來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們也不能否認談方琳等參會的青少年們對科學的純粹的熱愛,但在主辦方為其設置了過高的門檻之後,這種資源的過濾和篩選,不免讓人有些寒心。

同樣性質的活動,在中國其他地方,我們也無法肯定的說沒有,就比如第一屆 "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就沒引起大眾的注意,安安靜靜地辦好了。

而今年的大會,媒體成了變數。

為了博人眼球,他們創造出"15歲科學家"這樣的噱頭,讓大會一下子暴露在大眾眼前。但他們對大會背後真正隱藏的東西視而不見,反而試圖將談方琳推上神壇,再從她身上榨取新聞價值。

這樣的套路,當今的媒體用得不少,但將來主人公會怎樣摔下神壇,他們就概不負責了。而最近風頭正盛的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就是被媒體推上神壇的典型例子。

她在自己的TED演講中提到:"大概在我8歲那年,我第一次聽說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這些顯然是由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我被教導隨手關燈節省能源,回收紙張節省資源……我搞不明白:如果必須停止排放,那就停止它。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沒有灰色地帶。"

正常人都能看出她這番話有問題,停止排放意味著放棄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的一切成果,和未來的一切可能;非洲等溫飽都難以顧及的地方,現在也無暇顧及環保。

但她年紀小,立場激進,簡直就是話題製造機,現成的新聞素材。媒體不去指出她的幼稚之處,反而站到了她這邊。

通貝里先是被《時代》雜誌評為2018年度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少年之一,隨後又登上了《時代》週刊,成為代言環保問題的最熱面孔。她又於今年登上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的舞臺,隨後又去聯合國演講,並在演講上憤怒地指責各國領導人"how dare you !"

手握環保這一政治正確的命題,心繫全人類的未來,媒體的鎂光燈更是為格雷塔披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衣"。

但並非所有人都懼怕輿論,普京就在一次訪談中,揭下了這層虛偽的新衣。

從15歲科學家談方琳到瑞典環保少女,媒體熱衷造神運動?

"沒有人向通貝里解釋,現在這個世界是複雜而多樣的,非洲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也想和瑞典人一樣富有,使用清潔能源,但實現起來很難。"

"如果有人為了個人利益而利用兒童和青少年,就應受到譴責。成年人必須竭盡所能,不要讓青少年和兒童陷入極端的境地。" 普京說。

幾乎是"何不食肉糜"的典型,各界對這位16歲的瑞典少女的負面評價其實不在少數,但媒體在這種時候恐怕正忙著追新的熱點,已經無暇顧及她了。

年輕人更有話題性,也更好操控,因此以史上最年輕獲獎者、各省高考狀元、神童……等做噱頭的新聞幾乎每年都有。

可能是開始意識到過度的曝光並不是什麼好事,這樣的風頭越來越沒人願意出了,這可能是媒體開始熱衷自己"造神"的原因。

但一則僅僅為了博取一時眼球的報道,就可能波及別人一生。

儘管身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媒體還是要有自己的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