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本文为鼎藏古泉特约撰稿人(镜心泉)老师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我们


先秦时期铸造的货币因其形制多样、种类众多、存世久远、文字古朴而备受收藏家的青睐,目前正成为收藏、研究之热门品种。从目前出土发现的资料看,有相当数量的先秦货币上带有铭文,这些文字富含了很多信息,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数字铭文、地理铭文(包括地名、水名等)、吉语铭文、计重铭文等,这些丰富的铭文是真实历史面貌的一个反映,也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材料。本文拟从先秦货币铭文上所记载的古河流这一角度入手,引领读者去追寻、探索那些流淌了几千年的古代河流。

河洛伊与三川釿空首布

斜肩空首布也称之为斜肩弧足空首布,其特点为斜部呈下斜状,足部具有一定弧度,布身正背面的两侧均铸造有两条斜线。可分为大、小两等,大型者一般通常78~88厘米,肩宽43厘米,重约22~32克;小型者一般通常72厘米,肩宽37厘米,重量约为16克。斜肩布的铭文目前发现5种,即“卢氏”、“三川釿”、“武”、“武遂”、“武安”,均属地名。


《史记·秦本纪》曾记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集解》解释三川为“有河、洛、伊,故曰三川”,后代很多学者多认同此说。也就是说,斜肩空首布“三川釿”(图一)上所指的是中原地区的三条大河。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河洛伊是三条河流,具体指的是黄河、洛河与伊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由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之长河,在中国则位于排名之第二长河。我们的祖先对黄河的认识起源很早,殷商卜辞中常见“”字,从水从可,多释读为“河”,应该指的就是黄河。此后,我们可以从古诗歌、古画作、古典文献中看到非常多的关于黄河的记载,这其中既有称赞黄河之雄伟(图二),也有埋怨其河水泛滥时带给人们的痛苦。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善徙、善决、善淤”著称,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因治理黄河有功的人,这些人因此也名留史书。如东汉时期的王景,便是一位治水能臣,自他治理后的黄河曾达八百余年不改道。相比这些,其实黄河带给中华人民的更多的还是好的一面,她孕育了中华文明,养育了世代人民,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母亲河”。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洛河,古称雒水,是属于黄河右岸重要的一个支流。洛河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与渭南、华县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县注入黄河,河道全长447公里。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河南省境内,《水经注·谷水注》有记载:西周时期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是形成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条件。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特别是建国后,形成了以伊河陆浑灌区、伊东灌区、洛宁县引洛灌区、宜阳引洛灌区等分布广泛在完善灌溉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很大(图三)。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伊河与洛河一样,是位于黄河南岸的支流性大河,古名鸾水,源于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山海经》载: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图四)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一、 汾水与分布桥足布

桥足布是战国早、中期的铸币,因其器型由方足与弧裆构成的桥洞形状而得名,又因这类布币的铭文中多有货币单位“釿”字,故也称之为“釿布”。桥足布应该属于由空首布转为平首布的早期产物。平首、圆肩、方足、跨呈桥洞之形的桥足布币是与空首布最接近的,显然系由空首布演变而来,其器型也尚未规范,钱文内容及排列布局也没有一定的程式。就器型而言,不仅分为平肩、圆肩两种形制;钱体的宽窄比例,首部的长短形状,裆部的弧度深浅,足的宽窄大小等等,都有所不同。按照货币单位,桥足布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种等级。其中,大型“一釿”布通长6厘米左右,小型的“半釿”布则比较小,只有四厘米多一点。

桥足布钱面上的铸文主要有“地名+釿”、“梁+釿”、“地名”三种形式。其中涉及到的地名大概有: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梁(今河南开封)、阴晋(今陕西华阴东)、言阳(今陕西神木)、(今河南内黄)、蒲反(今山西永济西南)、高安(今山西夏县北)、陕(今河南三门峡)、山阳(今河南修武西北)、卢氏(今河南陕县)、垣(今山西垣曲)、共(今河南辉县)、安阴等,它们大多可考定为魏地,分布在魏国早期的领土范围中,这片地区大概在今天的陕西、山西西南部地区。


铭文为“分布”二字的桥足布属于新发现之品种(图五)。因其形制、文字风格与常见桥足布不类,其真实性曾一度受到很多学者的怀疑。随着近些年出土实物的增多,钱币学界才肯定其存在的真实性。有学者认为“分布”应该与汾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县、古交市、太原市、清徐县、祁县、介休市、霍州市、洪洞县、临汾市、侯马市,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中国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记录,古时的汾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水运送,即使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运木。而如今由于各种原因,水量大减。汾水源头近旁的山坡上,曾建有“雷鸣寺”,因汾水出山声如雷鸣而得名。据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依山而筑,规模宏大,殿堂鳞次栉比,盛时住僧300余人,为晋北名刹,今已无存(图六)。因汾水主要流淌在三晋地区的大地上,因此也被人称之为“晋根之源”。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二、 济水与济阴圜钱

圜钱也称为圆钱或圜金,为了与后世的圆形方孔钱币区分,凡是圆形圆孔的钱币均称之为圜钱。战国时期的圜钱主要是圆形圆孔,但燕国与齐国的圜钱则为方孔。目前来看,三晋两周地区与齐燕、秦都曾铸造过圜钱。

存世有一种面文“济阴”的圜钱(图七)。山南水北为阳,济阴则位于济水之南,与之相对应者还有济阳之地名。济水,也称济河,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流经河南、山东,入渤海。《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定陶)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图八)。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三、 汦水与邸方足布

方足布是战国晚期广泛铸造于三晋、燕国地区的货币,因其足布成方形,故名。方足布中有一种面文“邸”的品种,有学者认为与先秦时期的汦水有关(图九)。

铸造在先秦货币上的古河流 ——璀璨古代文明的缩影。


泜水,即今泜河,在河北省南部,源出内丘西北,东流入滏阳河。古代典籍中关于此河的记载很少,因此我们也缺乏对其的进一步理解。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写了一首名为《汦水》的诗,一开始便说“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可见当时此河及其周围风景秀美,是文人安于乐享之地。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粗略的了解了这些著名河流,她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而且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时至今日,这些在华夏大地上静静的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仍在奔流不息,演绎着历史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