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01


七年前的三月,我寫了一封《致予你的春日宴席》。


“親愛的樹先生:


你眼中信任的樣子,是修剪得當的樹葉嗎。


上上週,香樟開始落葉。一年的枯葉,暗黃的、老綠的,這周開始長新葉。是我最喜歡的新綠色。陰晴圓缺。盛放凋零。起伏與湧動。都是相對應的。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在路旁聞到植物的芬芳,嫩芽的清新。


四處蓬勃的潔白花樹。但並非連續的天氣晴朗,不比更南的南方。

若是生在路旁,被灰塵蒙面,被漠視路過,無人來嗅,無人折花枝與花苞。是更覺淒涼悲慼,還是覺得幸運留有芬芳獨存。


已有之事。必再行。”


七年之後,此時此刻的我,已經更確切地知道,自己是誰。也許這個最早來自古希臘的發問,需要每個人用一生的行動和抉擇去回答。Know yourself.


只是像樹一樣,在黑暗的地下紮根,在陽光下冒出新芽。開花也好,結果也好,只是作為一棵看似無用的木頭也好,每一種自然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具有深意。


02


赤誠地剖析自己,袒露自己的內心,會更容易遇到同頻者。


大部分人,都戴著面具,駕著身份,彰顯著自己所有,以此來和人連接。我對假象,對終將隨著時間逝去、終將歸於塵土的外在之物,已沒有大的興趣。


在人世間,對於真正必要的物質基礎,憑著好的發心,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價值,我們也不會缺少什麼。


那些真正活出自己的人,對於自己正在走的路,是了了分明的。自願的負擔,並不會累。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太年輕的時候,喜歡用哲學用智識,與人辯論。用“ego”的狹窄視角,看待他人不同的觀點,即使知道“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但都是站在一樓、五樓、十樓看風景的人,你追我趕,彼此並不真正兼容,也無法真正接納不同。


直到自己安靜下來,獨自去登山。獨自消化,獨自成長。見一見那些古往今來登到山頂的極少數人,非十全十美,但似大海一樣容納百川,似太陽一樣普照萬物。


一直向別人問題,是得不到答案的。我們需要自己去尋找。一直向外求答案,是削弱自己的力量。


每個人本性具足,本性圓滿。對於自己人生的解答權,不可輕易讓予他人。


03


最後講一講,關於友誼和情愛。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幾千年來都仍是重要的話題。但似乎女性婚後,異性還與其保持友誼上的溝通交流,幾乎是寥寥無幾的。


這讓我覺得可悲。女性的身份,到了2020年,即使經濟獨立、精神獨立,但仍無法擺脫從屬地位。


聯合國推出了《中文性別包容性語言指南》,其中一條是——對女性的稱謂:出於對女性的尊敬和尊重女性隱私目的,應儘可能使用“女士”來稱呼女性,避免使用姑娘、小姐、夫人、太太等可能暗示女性年齡、身份、婚姻狀態的詞語。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在戀愛和婚姻中的女性,如果失去與異性溝通交流的自由,是挺可怕的。


很遺憾,沒有幾個男的能做到,稍微對一個女性好一點、溝通得久一些,但又不抱男女關係的想法。


很多明面上是友誼,但其實背後目的,根本不純粹。總想著欲求什麼,如果達不到目的,就開始冷淡撤退,不願再付出一絲一毫,即便是關心。


真正的情愛的關係,其實要求很高,也需要更難得的機緣。據我所瞭解所觀察所探究,我們一生之中,並不會經歷幾次。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04


我對於建立浮萍、露水一樣的短暫關係,沒有興趣。


如今還有一些朋友,是我十四歲開始上網時,所認識的。那時聊文學聊成長聊音樂聊所有形而上,大家一路過來,都是在不斷成長,所以仍有共同話題。


那時候小,沒有懂,為什麼生活中常見面打交道的人,不能深入溝通交流。但陌生人可以,可以寫長長的信。從沒有見面過,十多年後有了機緣,偶然見了一下。不見也沒有關係。


經典的一切,必將再繼續流傳下去。而眼前時興的人事物,大有可能消逝在歷史之中。我們只是行過。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不過,珍惜歸珍惜。我們仍要自顧自地往前走,獨自走過黑暗隧道,獨自探索人生的羊腸小路。無論是友誼還是情愛,並不是用來讓我們依附的。


生命短暫,若有機會,好好地交朋友,好好地戀愛。因為透過另一些可愛的個體的存在,我們更有勇氣和力量去探索自我,探索世界。


“一”衍生“萬物”的深意在於,“萬物”可以彼此相愛。在愛之中,創造是無限的。


以上,我愛你們。


謝謝你們等待我更新。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四月來信:透過你的存在,更愛這世間萬物


作者:南靈島有小鹿,白天是活蹦亂跳的寫匠,晚上九點就犯困。影評、遊記、詩、電臺,太多的愛好是因為太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