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宝鸡自古是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早在远古时期,炎帝就发明农具教民稼穑。

今天就来说说,那些年陪伴宝鸡人的农具。这些久违了的“老伙伴”,你还能认出几个?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根据民间传说,犁的发明灵感来源于

炎帝生活在清姜河畔,一天,他发现野猪用嘴,在土地上拱来拱去,那些被拱过的土壤,竟然变得松动了。

炎帝受到启发,发明了用来耕地的犁。要知道,在那个落后的原始时代,犁的出现对当时的农业进步,简直是一大飞跃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犁在耕地时,将两头牛分别戴上牛笼嘴,再用缰绳连接在一起,牛套好就可以开始耕地了。这种耕作方式,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

到了20世纪90年代拖拉机逐渐取代了牛耕。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耱是什么?

见过农村用手扶拖拉机种地吗?站人的那个“家伙”就叫耱。耱能将土地磨得平平整整,是过去人们种地时,必备的农具。

耱是用一种长在山崖边的植物——实骨条编织而成,这种植物是一种带刺的藤条,质地非常坚硬。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过去在关中农村,春季每逢古会,就有会编耱的手艺人,用驴驮或者人背的方式,将编好的耱运到集市上卖。

在农耕中,犁和耱是一对“好搭档”,后来,犁逐渐消失了,耱也落寞了。

  • 镰刀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大麦、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收割时,都要用到镰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庄稼收割,主要靠人工用镰刀

早在人民公社化时期,镰刀由供销社专门供应,家里有几个劳力,就要准备几把镰刀。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镰刀上有一个像直尺一样大小的刀片,下田之前要先磨刀。我小时候家人坚决不让碰镰刀,怕误伤小孩。

阳历六月是关中人割麦子的季节,大概5月下旬,在一些农村的集市是,都可以看到卖镰刀和修镰刀的摊子。

这些买镰刀、修镰刀、磨镰刀的事情,常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料理,记忆中我们家这些事,以前都是爷爷做。

  • 碌碡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以前小麦的打碾,主要靠牛或者拖拉机,拉着碌碡在场里碾,一天碾一场。生产队时,碾场要进行40多天,有时八月中旬才能将麦碾完。

石头碌碡在农业上,沿用了几千年,主要作用是光场碾场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光场时,两个强壮的男子,用一根木棍套上碌碡,在前面掀着碌碡跑,后面再跟一个女性,用罩滤不断往下过滤灰,主要是为了让场更光滑平整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田里的麦子割完,就要运回打麦场打碾,期间要用杈翻搅1-2次,除此,在碾完麦子,还要用它摞麦草

杈是打麦子的主要工具,所以在夏收前的一些古庙会上,就有许多买杈把、扫帚、推把、簸箕、口袋、镰刀、刃片的生意人。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后来,收割机出现后,收小麦成了“一条龙”作业,杈逐渐退出“舞台”。

  • 扬场掀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将场碾完,麦草搭好,还不算完。接下来还得扬场,扬场的木锨就叫扬场掀。木头掀轻便又光滑,很容易将麦子扬出。

扬场是个技术活,第一,要风好,第二,要扬得好。有人能碾场,但不一定能扬场,俗话说:“妇人家怕骂娘,男子汉怕扬场。”

它们陪伴了几代宝鸡人,如今却被冷落!

如果抓不住风吹的机会,或者技术不好,那麦子就要在场里等待,期间要是下雨麻烦就大了。

为了借助风力,很多家庭都会买2-3把扬场掀,风好时几乎全家男女一起上,扬的扬,略的略(宝鸡方言),很快就能将麦子扬出。

时代变迁,这些农具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却留在了关中人的记忆里。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农具呢?咱们评论区见!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究,违者责任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