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瑪多撤了,生鮮冷鏈宅配的“巨坑”到底應該如何填?

雅瑪多(中國)發起清算了。在為中國這個龐大的生鮮電商市場提供專業冷鏈宅配服務的“黑貓”,在疫情的致命一擊之下,也抗不住了!

雅瑪多撤了,生鮮冷鏈宅配的“巨坑”到底應該如何填?

10年前,在電商最火熱的時候,在生鮮電商發展最為蓬勃的時候,雅瑪多興致勃勃的帶著在日本的理念、技術以及資金殺入了中國生鮮冷鏈宅配市場,為生鮮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水”。理論上,確實眼光敏銳。但是中國市場的操作太有特色了,實在難以搞定!包括後來同樣殺入生鮮冷鏈宅配的順豐嘿客、創業企業黑狗。但很可惜的是,他們都沒有熬過3個冬夏,全部成為棄子。

而現在大行其道的是:泡沫箱加冰袋的“偽冷鏈”模式想做全程冷鏈?對不起,那是一個大坑!為什麼?

一、全程冷鏈的建設成本高昂,人效低

要想建設全程冷鏈,就必須在靠近社區端部署大量有冷凍設備小型冷庫。用冰箱和冰櫃的簡易措施是無法真正的建設出全程冷鏈體系,因為作業效率受限

。而建設一個小型冷庫就無疑是增加了不少的成本,另外還有運營的電費等等。即使資方願意投資建設小型冷庫,但是在中國的一線大城市裡,租房子建冷庫那麼容易麼?電力、消防、城管、社區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如果要成規模搞定這個,關係成本就不可維繫了!

所以,順豐在成立“嘿客”的時候,也只能是在麵包車裡放置大冷凍箱作為冷凍存儲容器。用麵包車在社區裡巡遊配送時,停車、進小區、上門,交付一單耗時費事。而且冷鏈包裹還必須面交,不可以採用普貨快遞的各種奇葩簽收模式。總之一句話:配送人效太低。想提高人效,必須是社區冷庫站點+主動製冷三輪車的硬件模式。冷庫密度還必須足夠,因為主動製冷三輪車的耗電是一個大問題,站點輻射範圍太遠對於三輪車的出行,限制嚴重。

二、消費者不願意為全程冷鏈付費

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消費者少有追求品質,大部分都是追求便宜,從“某多多”的崛起就能窺探全貌。所以,在“偽冷鏈”能湊合解決的前提下,能不用高昂的全程冷鏈服務,就一定沒必要去用。一個泡沫箱+兩個冰袋,在普貨快遞的基礎上也就是增加了3~5元的運費。而全程冷鏈的物流配送,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之上至少再翻一倍。當然,

具體的成本和單量以及效率密切相關。

從2010年開始,隨著生鮮電商的逐步展開,理論上需要走全程冷鏈的商品和包裹其實越來越多。最早一批的生鮮電商,沱沱、多利等遠沒有現在的各種“鮮”的單量多。但是為什麼生鮮冷鏈依然難以建設起來?除了消費者不願意付費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季節性。雖然很多消費者不願意為全程冷鏈買單,但是在炎熱的夏季,也不得不用全程冷鏈。這有利於全程冷鏈宅配的發展,但又是全程冷鏈宅配的“蜜汁砒霜”。

三、季節性問題

季節性是老天爺的問題,但是在生鮮冷鏈宅配這兒,則是一個棘手的業務波峰波谷的問題。這個問題才是眾多生鮮冷鏈宅配企業死亡的關鍵。因為在每年最熱的7、8、9三個月份,偽冷鏈所帶來的貨損交付賠付成本以及客戶流失成本太高

,不得不找全程冷鏈服務體系。於是這些冷鏈宅配企業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擴站點、招人、買車等,以擴充自己的業務服務能力。

但是到了10月份,天氣剛轉涼,這些需求冷鏈的訂單就馬上轉移成“偽冷鏈”走普貨快遞去了。無它:錢鬧的。大量設備、設施以及人力資源,作為老闆,您是保留以應付明年的7、8、9月;還是裁掉,明年再新招、新買呢?怎麼著都是巨大的成本。

所以,我一直有一個論斷:任何一個生鮮冷鏈宅配企業,先看看能否在市場存活三個冬夏,活過來了,才是邁過第一道生死門檻。不成想“黑貓”活過了3個週期,也依然死掉。如此以來,2020在中國市場就沒有全程冷鏈的服務企業了。

這是一個空白的市場,也是一個“巨坑”市場!

探討:如何才能建設成功生鮮冷鏈宅配體系?

錢肯定是需要的,

但是錢絕對不是第一位。否則以順豐和阿里的財力,用錢砸透這個市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此,合理的方案才是首位。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城市中、社區周邊的小型冷庫的建設問題。

2、季節性導致的波峰波谷,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設備和設施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的冗餘和緊張的抖動問題。

第一個問題,原則上在當前北上廣深的大城市中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在城市中建設小型冷庫,如果按照商業合規的原則去操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包括首農2019年在北京所建設的“三溫前置倉”也都遇到了重重問題。但是,其實在北京市裡有很多我們並不知道的小冷庫存在。這就很奇妙了!相信明白中國國情的人都懂。所以,冷庫的建設必須用民間關係資源進行眾包建設!

假設第一個問題可以順利解決。

那麼第二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共享的思路。冷庫的資源和配送設備實施以及配送員,沒法是買了賣,賣了買;招了裁,裁了招的。必須將他們進行高度共享複用,同樣都是做配送業務,同樣都是服務於同一個小區。

眾包共享的概念好提,但是如何組織和操作?在我們習慣於強組織結構模型的時候,採用眾包共享的邏輯結構對於很多從業者是無法接受的,理由就是:不可控!其實,只要理解了區塊鏈的邏輯,就知道世界還有另外的一套激勵和組織結構模式。對於這些眾多的社會資源,無論是如何參與,我們都可以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為眾包共享的生鮮冷鏈宅配體系建立起一套完整運營結構體系。

在這套模式裡面,我們可以把任何要素都設置為建設的生產要素,然後按照要素所產生的價值,用智能合約對要素進行價值分配。比如:建立一個社區小型冷庫時,需要關係,需要空置物業,需要進行冷庫改造,需要人力進行日常運營等。沒關係,他們就組織成了一個節點的運營共同體。而站在生鮮宅配的冷鏈網絡層級來看,每個小型冷庫就成了網絡的價值要素。如何對兩層的價值要素進行合理的價值分配,並在波峰和波谷的時候做不同的變動激勵,就成了整個業務組織的另外一個關鍵,同時輔助於其它的補充業務進行波峰和波谷的業務消峰。

當整個網絡體系在峰谷和峰底慢慢趨於穩定之後,整個業務模式才能算真的成立!

所以,我說:也許只有區塊鏈才能幫忙填平生鮮冷鏈宅配的巨坑!

作者 | 羅輝林

來源 | 物流沙龍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