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的飯碗端得穩當嗎?

前言:

有人說一部二十四史,實際上是一部忍飢挨餓的歷史,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都在和飢餓做鬥爭!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的飯碗端得穩當嗎?

(烏克蘭悼念當年大饑荒中死難的同胞)

上世紀30年代,在烏克蘭發生的那次饑荒,其狀慘烈,讓人淚目!

2004年,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在萬人追悼紀念集會上發表演說,談到當年的饑荒,他是這樣說得:

“每分鐘有17人餓死,一天大約死亡25000人。比法西斯納粹殺害的猶太人還多。”……2004年,烏克蘭總統尤先科的演說。

飢餓而死,其實就是對五臟六腑的凌遲!首先消耗的是人的脂肪,脂肪消耗完了,緊接著就是五臟六腑所遭受的難言的痛苦,那種感覺沒有經過歷饑荒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在那次饑荒中,成千上萬的人一批批倒下,歐洲糧倉變成了人間地獄!

經常聽到一句話:"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

相信多數人心裡沒有產生絲毫的波瀾,試問:在衣食富足的今天,誰還會仔細玩味這句話背後的深刻內涵!只有親身經歷過饑荒的人,才會產生共鳴。

看過電影《1942》的人有沒有感到震撼?

據史料記載,當時饑荒遍及河南全省,總受災人數達到1000萬左右、150萬人死於饑荒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大約300萬人逃離河南。逃荒路上,滿是奄奄一息的災民,飢餓成為人們最大的敵人。當時河南省社會處編印的《河南災情實況》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死屍橫野,無人收埋,鬼哭神號,無殊地獄”。……《河南災情實況》

糧食問題是大問題!一旦出事,是會死人的!一部世界史,就是一部忍飢挨餓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大饑荒

農耕文明就是為了一個字“吃”而延進的。為什麼中國古代統治者把農業當做為立國之本?被餓怕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其實是一部捱餓的歷史,幾乎無年不災,無年不荒。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是多麼的幸運。

漢武帝年間,黃河決口造成糧食絕收,結果是“大飢”。“大飢”的結果是“人相食”。

再來看看盛世大明的饑荒:

“崇禎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明史》

讀後令人不忍再讀,“父子、兄弟、夫妻相食!”短短八個字,把當時的慘狀描述的淋漓盡致,令人不寒而慄。

遠得不說,看看1936年的四川大饑荒,為了多活十幾天,饑民們搶食觀音土,明明知道十天後會暴斃而死,他們依然飛蛾撲火般地搶食,僅僅是為了多活十天!

天災

在北方農村有句老話: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農曆)。把陽曆七八月份說成是“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這個時候正是秋莊稼拔節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出現旱災,是致命的,古人把這個時候的旱情叫“掐脖旱”,嚴重的會導致絕產。因此,在古代靠天吃飯的情況下,這個時候如果連續五六天不下雨,農民就會心驚肉跳,如果再不下雨,莊稼漢們就要集資求雨了。

桑條無葉土生煙,

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

猶恐春陰咽管絃。

——唐.李約《觀祈雨》

在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和9月上旬 ,而農作物在這個時間段最需要水。在農村呆過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怕的不是年平均降雨量的大小,怕的是該下雨的時候老天爺憋著不下,不該下雨的時候卻敞開大嘴下起來沒完沒了。

在農村還有一個諺語:水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是一條寬大的氣候帶,是冷暖氣流反覆拉鋸的地方。極易出現端天氣,尤其是大旱,那可真是一大片了!中國歷史上在這個地區的饑荒基本上都是這個該死的氣候帶造成的。

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為了祈求上天保佑風調雨順,很多地方都建起了龍王廟,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任意一個搜索引擎中輸入“龍王廟”三個字,看看有多少詞條,這恰恰說明我們的先祖是多麼的艱難!

祈求風調雨順的皇家建築天壇,除了祭天之外,天壇還有祈谷和求雨的作用。天壇的祭祀儀式一般都在農曆的初一和十五進行,祭祀的時間在早上太陽還沒有升起的時候。在祭祀的前一天,皇帝會帶領著百官來天壇行禮,以求神靈的庇佑。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風調雨順的期盼是多麼地熱切!

風調雨順意味著國泰民安,皇家的基業才會穩固。

人禍

我們以1942年河南的大饑荒為例,雖然出現了旱情,但是最根本的是人禍:戰爭加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

在一份日期為1943年9月27日的報告中,視察災情的政府專員張光嗣總結了河南饑荒嚴重的四個原因:

“糧食價格的快速上漲,軍糧的沉重負擔,土地貶值太快使得農民即使賣地都無法生存,地方官員挪用救災糧款的瀆職行為。”

……1943年張光嗣報告

歐洲糧倉烏克蘭當年的饑荒:天災加人禍

打擊“富農”,使得烏克蘭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大滑坡。大量種地能手被劃為“富農”而遭到了流放,使烏克蘭別的農民不敢耕種,以免被流放。1932年糧食產量暴跌,這個時候天災一來,慘烈的饑荒就開始了。

目前我們的飯碗端的穩嗎?

疫情當前,國家屢次出面發佈官方聲明:目前我國的糧食儲備足以應付目前的疫情。

這無疑給全國人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畢竟,經歷過饑荒的國人,對於過去的那段捱餓的歷史記憶猶新,已經解決了吃飯問題的中國人當然不敢掉以輕心。

後記: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糧食問題事關國本,中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把全體國民的吃飯問題放到極端重要的位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