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往事

原子彈往事

原子彈是核武器之一,核武器就是通過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時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毀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通常原子彈是原子核裂變的武器,氫彈是原子核聚變的武器,原子裂變就是類似一個質量為3的原子,裂變成二個質量為1的原子,其過程中損失了1的質量而變成了巨大能量釋放,能量瞬間釋放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爆炸;而原子核聚變是二個質量為2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質量為3的原子,其過程中損失了1的質量而變成了巨大能量釋放,同樣能量釋放會形成爆炸。

題外話,最近比較流行的可控核聚變技術,說的就是原子核聚變,而傳統的核電是原子核裂變。核電裂變會產生有害放射性物質,且獲得原材料非常難,裂變能量釋放是一個指數增長的過程,控制不力就會成為爆炸,而發電卻要求一個持續和穩定的能量釋放過程。而可控核聚變技術,是引發二個原子的聚變,這需要一個非常非常高的環境,類似“人造太陽”,溫度達到1億度以上等,單純從數據來看就知道難度之極高,聚變有的特點就是原材料較為充足,有些可以從海水提取,且不產生危險放射物。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發電,那麼人類將獲得可持續的綠色環保能源。

迴歸正題,來理一理原子彈的往事,其實主要就是講美國,因為美國是第一個研發原子彈,第一個製造原子彈,第一個成功實驗原子彈,第一個使用原子彈,也是世界原子彈存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後面還要順帶其他相關的數據。

原子彈最早是在1939年德國科學家發表了核裂變的論文,後來丹麥科學家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的整個過程,並指出來最好的核原材料。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德國佔領了法國,英國處於孤軍奮戰,由於物資短缺,英國採取與美國合作研發原子彈,據丘吉爾回憶,研發初期美國和英國合作融洽,但越到後來美國越獨立行動,英國後期基本被邊緣。

美國原子彈的故事,從1939年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建議開始,逐步建立原子彈研發,初期規模較小,後來在1941年12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並與1942年8月發展成“曼哈頓計劃”。

原子彈往事

美國原子彈主要節點:

1、開頭: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建議開始:“這樣一顆單個的炸彈,用船運載,並在港口爆炸,將可能會摧毀整個港口以及周圍的環境。”

2、發展:1939年開始建立原子彈研究,1942年8月發展成“曼哈頓計劃”。羅斯福總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

3、時間:1939年開始,1942年“曼哈頓計劃”,1945年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而曼哈頓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趕在戰爭結束以前造出原子彈。

4、投入:耗資20億美元(是1945年的美元)。

5、人員:動用了西方當時最優秀的科學家,動員了10萬人參與,主要負責人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奧本海默被譽為人類的“原子彈之父”,吳健雄被譽為“原子彈之母”。

6、競爭:1937年初,德國就任命海森堡開啟研發,但海森堡在1942年的報告說需要幾噸原材料,按當時技術,世界不可能生產幾噸原材料,所以德國放棄了進一步研發,而實際情況是原子彈只要幾公斤原材料。

7、使用: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原子彈(代號叫“小男孩”)投到日本廣島,1945年8月6日,美國原子彈(代號叫“胖子”)投到日本長崎。

8、結果:造成廣島7.8萬多人死亡,5.1萬多人受傷和失蹤,全市7萬多幢建築物有三分之二全毀,三分之一半毀;造成長崎2.3萬多人死亡,4.3萬多人被炸傷。

9、唯一:美國是第一個研發和實驗成功的國家,是唯一一個對他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

原子彈往事

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彈之前,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美軍6871人陣亡,日本22,703人陣亡,1945年4月沖繩戰役,美軍20,195人陣亡,日本77,166人陣亡。世界已經看到日本的潰敗,但美國考慮減少人員傷亡、實驗傷害、威懾或報復等多重情況下,在外界呼籲處於人道主義不要使用原子彈的情況下,1945年8月還在日本本土投擲了二顆原子彈。

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研發歷程:1949年蘇聯爆炸成功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1952年英國爆炸成功,1960年法國爆炸成功,1964年中國爆炸成功。

世界目前擁有核彈的國家及存量:美國(7300枚)、俄羅斯(8000枚)、英國(225枚)、法國(300枚)、中國(未公佈)、印度(65枚)、巴基斯坦(15~25枚)、朝鮮(2至3枚)。匿名擁有核彈的國家:以色列(64~112枚)、伊朗(未知)。

世界最接近核戰的時刻: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美蘇冷戰進入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導彈,嚴重威脅到蘇聯的戰略安全,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導彈,累計將158枚核彈頭運到古巴。

1962年10月22日,美國為了阻止古巴部署蘇聯導彈,決定武裝封鎖古巴,並要求蘇聯撤走在古巴的攻擊性武器,美國全軍處於“高度戒備”,並做好準備打一場全球性的核戰爭。1962年10月27日,蘇聯派了四艘潛艇去古巴海域,並與美軍對峙,據說這四艘潛艇都帶有核魚雷。美軍投下了深水炸彈,逼迫潛艇上浮,潛艇一旦上浮就只能投降,先後有三艘潛艇上浮。還有一艘代號B-59號潛艇未上浮,而依據蘇聯潛艇規則,潛艇受到攻擊後,B-59號艇長、政委、參謀長三個人同時同意,就可以使用核魚雷反擊,其中艇長和政委已經同意,只有參謀長阿爾希波夫堅決不同意,擔心使用核魚雷會引發世界核戰,要求請示莫斯科方面再決定,此刻阿爾希波夫已經做出選擇,哪怕潛艇被炸沉,也不使用核魚雷。

1962年10月28日,美蘇外交談判成功,古巴導彈危機解除。

此時此刻,在赫魯曉夫與肯尼迪的權利遊戲中,是阿爾希波夫為世界人民著想,讓人類遠離核戰地獄一票之遙。

世界核電站概況:

第一座:1954年開始運行;

總數:截止2019年7月全球有445座;

國家:31個國家擁有核電站;

發電量:全球總髮電量為345千兆瓦(GW);

發電佔比:2018年核電在全球發電中的份額佔比約10.15%;

裝機最多前五:美國97,法國58,中國47,俄羅斯36,韓國23;

核電站事故: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

原子彈往事

海森堡

獲得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二戰期間留在德國,儘可能地挽救德國的科學,對阻止德國在二戰繼續研發原子彈起到積極作用,並獲得了在1970年獲得了“玻爾國際獎章”,而這一獎章是用以表彰“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或工程師”的。

愛因斯坦

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移民美國,曾擔心德國納粹研製核彈,所以1939年至信羅斯福,促使建議美國搶先研發,但在二戰中期德國已經放棄研發,美國還在繼續研發,實驗成功後,並在二戰中對日本第一次使用了原子彈。

奧本海默

1942年8月,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1945年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1954年,美國政府對奧本海默進行安全聽證會,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奧本海默案件”。雖然最終審查結果“沒有發現他對國家有過不忠的行為”,但奧本海默還是被剝奪了安全特許權,從而失去了繼續從事核研究的可能。

當原子彈試爆成功時,奧本海默“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點驚惶失措”,而在心中浮起了“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的感覺。

當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擲下以後,奧本海默心中的罪惡感就愈發難以解脫了,以至於作為美國代表團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上脫口而出:“總統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奧本海默一生中所追求的目的是什麼?他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對此做了精彩的闡述:……在工作和生活中, 他們應互相幫助並幫助一切人……我們應該保持我們美好的感情和創造美好感情的能力,並在那遙遠的不可理解的陌生的地方找到這個美好的感情。

原子彈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