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1傳50”究竟是怎麼出現的?這波疫情反彈教訓太深刻!

4月17日,黑龍江衛健委發佈的疫情通報引起公眾的關注:該省公佈的相關病例的行動軌跡顯示,哈爾濱新增7例確診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均與哈爾濱這一波本土疫情的重點人物——確診病例之一、87歲的陳某有關。此前,陳某4月2日因腦卒中到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就醫,4月6日轉診到哈醫大一院就醫,致使兩院同病區多名患者和陪護人員及護士感染。

首次出現醫生感染被確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本土疫情中,哈爾濱首次出現醫生感染被確診,他是確診病例王某(男,53歲)主治醫生,4月4日10時許,他還曾到單位附近永康大藥房給患者魏某(確診病例,男,68歲)買藥。而之前公佈的兩個無症狀感染者護士,也成為確診病例。27歲的男護士劉某和26歲的女護士潘某,都來自市二院。

繼中學生感染後又有一名女教師中招:另外,繼17日公佈有一名13歲的中學生感染後,18日公佈有一名女教師中招,該30歲的女教師,從4月1日開始陪同丈夫到哈爾濱市第二醫院住院治療。到4月17日被確診,中間經歷了半個多月,有過多次外出購物的經歷,還曾與丈夫及公婆乘私家車到呼蘭河口溼地遊玩,到外面的餐廳就餐。

根據官方通報:從4月9日哈爾濱市新發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除了病例解某外,其餘病例均與韓某(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境外輸入)及4月9日確診病例郭某、無症狀感染者王某、曹某、李某和4月10確診病例陳某相關聯。截至4月17日24時,哈爾濱共有50例病患(32例確診病例、18例無症狀感染者)與這一波從美國返回哈爾濱的22歲女留學生韓某引發的本土疫情傳播有關。

(見下圖)

哈爾濱“1傳50”究竟是怎麼出現的?這波疫情反彈教訓太深刻!

哈爾濱的疫情防控是如何失守的呢?

第一防線突破:

境外病例傳染本土病

3月19日,22歲的女子韓某從美國回到哈爾濱。當晚22時左右通過“手拉手”方式轉到哈爾濱市道里區富麗江灣小區。居家隔離的韓某隔離期間沒有發病、沒有症狀,在3月31日、4月3日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解除居家隔離。而在4月10日、4月11日的兩次抗體檢測中,IgM為陰性,IgG為陽性。

《新冠肺炎第七版診療方案》中提到,IgM抗體陽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體陽性表示感染時間較長或既往感染,因此韓某被確定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

追究韓某在國外何時、何地感染過已無意義。人們關心的是韓某自回國後病毒是如何傳播開的?據哈爾濱市疾控中心與公安偵查機關聯合調查發現,韓某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了居住在同一棟樓、同一單元的曹某。

曹某與韓某是樓上樓下鄰居,分別居住在402室和302室,二人並不相識。據通報分析,曹某與韓某所居住的建築為一梯一戶,整個單元共用一部電梯,電梯有可能是兩者共同接觸過的同一空間。此外另一種可能是,上下相鄰兩層因房屋結構也存在疾病傳播的機會。

雖然,兩者具體病情傳播以及關聯性還在調查,但不可否認,境外人員歸國“居家隔離”而沒有“集中隔離”為此超級傳播提供了可能。

哈爾濱相關隔離政策以3月20日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3月20日之後,哈爾濱市對所有境外和國內高風險地區入(返)哈人員一律實行集中隔離14天。而3月19日回哈爾濱的韓某按照當時政策規定,執行了居家隔離觀察。不過,此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3月6日曾發佈《入境疫情防控溫情提示》,其中提出:來自疫情嚴重國家的入境人員需統一集中隔離14天。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解釋為什麼不主張境外人員居家隔離。對於入境人員,如果等出現症狀實際已造成傳播。新冠肺炎潛伏後期已有傳染性,如果入境人員在家庭中進行隔離,和家庭成員有生活接觸,當出現症狀這種傳播已經發生。如果集中隔離,就可以規避這種現象。

如果哈爾濱對3月19日回哈爾濱的韓某進行“集中隔離”,也許就守住了第一道境外疫情輸入防線,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1傳36”超級傳播事件。

新冠病毒,在哈爾濱撕開了一個口子。

第二防線突破:

聚餐導致新一輪傳染

在這次哈爾濱的超級傳播事件中,郭某明成為新一輪傳播的重要節點人物。

他就是4月10日官方通報的新增的1例本土確診病例,也是打破黑龍江省29天無本土新增病例的關鍵人物。

那麼,人們要問,郭某明跟曹某又是什麼關係呢?

曹某是一名無症狀感染者(4月14日轉為確診病例),根據官方通報,曹某家庭成員之間交往頻繁,病毒在曹某家中進行了快速傳播。曹某的男朋友李某、母親王某苓均被感染。而母親王某苓的男朋友就是郭某明。

4月7日,54歲的郭某明在女友王某苓的陪同下,到市第二醫院發熱門診就診,經查郭某明體溫37.5℃並伴有咳嗽等症狀,肺CT顯示有明顯症狀,經專家診斷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被轉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4月9日,專家組會診認定他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確診患者郭某明與其女友王某苓(無症狀感染者)在3月29日與陳某一家進行了聚餐,從而埋伏下了新一輪的聚集性病例。

87歲的陳某與郭某明是好朋友,3月29日這天,陳某帶著兩個兒子與郭某明和王某苓,一共7人聚餐。他們中,目前已有5人感染,而陳某與他的2個兒子都為確診病例。

“聚集性疫情是防治的重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曾表示。根據現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特徵的認識,發現有一些病例屬於輕症,有一些病例在潛伏期有傳染性。有部分人在前期沒有任何明顯徵兆,卻有傳染性,過了潛伏期就會有發熱、乾咳等症狀。在聚會、聚餐過程中,無法判斷一起聚集的人是否有傳染性。

聚會、聚餐時,相互交流頻繁,吃飯喝水張口,是病毒傳播的最佳途徑。既然這種疾病在人際間傳播能力較強,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就顯得極其重要。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提醒,為避免人群聚集引起的交叉感染,要減少出門、杜絕聚集,不去人多的地方,對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

“目前,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並且我們還面臨著境外輸入性病例的壓力以及無症狀感染者等傳播的巨大風險。因此,我們依然要遵守不聚餐、不聚集、出門戴口罩等相關規定,切不能存在僥倖心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喻成波提醒。

第三防線突破:

醫院內現26例被感染者

陳某一家人的感染是不幸的,然而,這場傳播鏈條仍在蔓延——

因聚餐感染的87歲的陳某因腦卒中住院,截至到4月16日,又引發了兩家醫院內26人的感染。新冠病毒驟然發威,形勢開始變得嚴峻。

4月2日-5日,聚餐後的陳某因腦卒中在哈爾濱市第二醫院住院治療;4月7日-9日,他又因出現發熱症狀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治療。

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陳某入院前,醫院都按照相關的規定對其進行了檢查,並未發現異常或表現出相關症狀,才收治入院的。然而,正是這一原因,在醫院看病的陳某導致了兩家醫院的同病區病友及其家屬共26人被感染。

這場罕見的“院內感染”震動了公眾,也讓正在陸續復醫的各地醫療機構再次收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林明貴認為,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對住院病人進行嚴格的篩查,做好病人與病人之間的隔離,避免醫院內出現感染。

針對此次事件中出現的院內感染事件,哈爾濱市結合疫情防控的新情況、新變化,細化完善醫院防控流程,嚴防院內交叉感染,全面提升院感防控水平。

追根溯源,覆盤整個過程,可以看到三道防線,如果我們守住任何一個關口與節點,都有可能避免“1傳50”後果的出現。目前,哈爾濱市已排查追蹤到密切接觸者460多人,對涉及的住宅小區單元、有關活動場所採取了封閉管控、消毒等措施。

另外,原定4月17日初中畢業學生開學也向後推遲了。

這些教訓一定要吸取

在黑龍江省紀委監委17日發佈通報上,對哈爾濱市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的18名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追責問責。其中,有對此次院感事件中的院方領導給予了相應的處分。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提醒,之前一直強調飛沫傳播,在這個事件中,氣溶膠傳播應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哈爾濱市的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病毒的傳播能力太強了,非常狡猾。大家要有危機感,繼續保持戴口罩、洗手、少聚會,特別是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在室內活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哈爾濱“1傳50”究竟是怎麼出現的?這波疫情反彈教訓太深刻!

(據哈爾濱衛健委、光明網、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健康時報、科普中國綜合)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