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研究(七)

大禹特別強調國家體制、政策及經濟建設都要遵從自然之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均以理處世,形成的是自然文化,自然社會。使國家的管理猶如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輕鬆、自如、協調,像樹木自然生長一樣充滿無限活力,因而創造出了一個與天相齊相合相應相生的社會。“焚甲兵,施之以德”。“消滅戰爭,以德服人”,社會才能美好。“禹以歷山之金鑄幣以濟人之困”、“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互助友愛,共同繁榮”,人間才有溫暖。禹說:“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協和萬邦,遵守王道”,世界才會安全。禹言:“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無虐煢獨而畏高明”。“政治民主,人人平等”,地球才可祥和。“文化自然、信仰堅定,言論自由、民為邦本,敬畏天地、依法治國,土地國有、九州自治,天下為公、國人一體,崇德積善、賞罰分明,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等等,都是夏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禹處天地之和,從自然之理,把“天人合一”之理念融入到了國家的管理、政治、體制、經濟、文化、信仰、曆法、稅法、刑法、人文、教育、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得天下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相處和諧,使得華夏文明自其誕生起就綻放出了奪目的光芒,使得華夏文明雖多元但一體,因一體而繁榮持久。這樣的文明已不是涓涓細流,也不是長江黃河,這樣如海洋一樣的文明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

以前,人們看到的夏,只不過是距今四千多年的一個含糊不清的亮點。當真正走進歷史,走進那個偉大的時代,一切不言自明。

《御批通鑑輯覽》稱:禹踐天子位八年,“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不寶尺璧而貴寸陰。聞善言則拜,見耕五耦而試。過十室之邑必下,為有秉德之士存焉。是時天下大殷盛,公家有30年之積,私家有9載之儲。政令流行,百姓親睦。”

夏禹國是個神聖得令整個世界都為之著迷驚歎的神秘王國:天下喁喁,九夷來朝。賢使其能,人樂其政。罔有天災,五穀蕃盛。君安於上,民嬉於野。社會安瀾,等量齊觀。鸞鳳棲樹,百鳥細澤。萬象融和,悠然自得。官無不廉不賢不勤不恭者,民先公後私先人後己憂愁不知。在這個國度裡,文化與精神沒有被一堵堵牆隔成片段,思想與行為可以不斷的放寬延伸,煩惱與苦難消失於菊花成金的原野,光明與歡樂四散奔流,心宮深處的純潔得以盡情綻放,頭也抬得高昂有力。撫今追昔,得未曾有。徜徉其間,恍若仙界,心曠神怡。

《尚書》記載夏禹國:“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政府官員在道上宣傳國家的政策法規,勞動者以手藝來相互勸諫。正者道長,邪者道消,“夏后氏教以忠,而君子忠矣;小人之失野,救野莫如敬”(《說苑》)。民有所居,獸有所依,“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春秋左傳》)。“男耕女織,不奪其時”(《帝王世紀》)。天不愆,地不變,雨屆時若,水旱不知,五穀蕃盛,民生日遂,庶政無苛,訟獄易理。真好個安樂天下!

商朝宰相伊尹稱讚大禹把國家治理的是山川神靈鳥獸魚鱉沒有不安寧的:“嗚呼!古有夏先後,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鳥獸魚鱉鹹若”(《商書》)。山川伴著微風,河流唱著歡歌,鳥兒翩翩起舞,魚鱉悠閒自得,動物在享受陽光,大地佈滿樹木鮮花,鬼怪神仙也在偷著休閒。山川河流是那麼的和諧,動物植物是那麼的融洽,沒有天災人禍,一切都是那麼的從容、寧靜、祥和,多麼美的一幅人間仙境!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裡說:“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於荒服。……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凰來翔。”《湯蹤禹跡》有載:“禹為天子,鳳凰出於荊山,來儀於陽翟。”《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也有記載:“調權衡,平鬥斛,造井示民,以為法度。鳳凰棲於樹,鸞鳥巢於側,麒麟步於庭,百鳥佃於澤。……禹崩之後,眾瑞並去,天美禹德而勞其功,使百鳥還。”麒麟乃天降之祥瑞,更是罕見。黃龍畫地,神龜負襄,九尾狐現,大鵬展翅,河精獻圖,海神來朝,天金雨下,鳳凰棲樹,麒麟漫步,百鳥耕田,這種萬象瑞和的場景也只有在太平盛世的夏禹時期才出現過。這種彩霞繽紛,祥雲繚繞,一派壯麗輝煌景象,惟夢裡有之。

難怪“天下喁喁,若兒思母,子歸父”一樣歸附於禹;難怪古人把能生活在“禹跡 ”裡都看地是那麼的光榮,“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跡”、“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奕奕梁山,維禹甸之”(《詩經》),“鹹有九州,處禹之堵”(《商書》),“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周書》);難怪後來的帝王把繼續大禹所開創的事業看的是那麼自豪“表正萬邦,纘禹舊服”(《商書》),“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詩經•閟宮》);難怪周公會說“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周書》)。

大禹畢其功於一役,建立夏朝後,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塗山萬國會議,初定天下。另外一個是會稽會議。據《綱鑑易知錄》記載:“(癸未,八歲)《紀》:初,禹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兩次會議只相差幾年,但會議的性質卻有本質的不同。塗山會議是一個行使國家權利的大會,目的是頒佈國家政令,穩定民心,促進安定團結。會稽會議則是一個慶功的大會,是對八年來所取得的成績的一個總結,目的是對有功之臣給於表彰,對無視國家法律的人員給於懲戒,維護國家尊嚴,夯實國家根基。由此可見,國家八年的變化不是大變,而是鉅變,是一日等於十年的歷史鉅變。 

夏禹國是數千萬年的人類社會變遷發展的結晶,上承千古之民族史,下啟萬代之文明史,有著非同一般的特殊作用。千萬年的原始社會只是一個序幕,是人類從愚鈍的動物世界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個初級階段,各種社會形態完全處於一種雜亂無序或半原始的自然狀態之中,是滋養國家的沃土。國家的形成是人類進入到了一個社會文明的新時代。

可以說,一部夏禹史就是一部華夏文明史。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時時都有夏禹國的影子。夏禹國雖只有短短八年的歷程,但其直接影響了中國近2000年的歷史。史料稱帝堯為陶唐氏,稱舜帝為有虞氏,稱帝禹為夏后氏,歷史上,人們也常常把堯、舜、禹合稱為一個時代。歷史又把夏、商、周合稱為三代。《淮南子•詮言訓》曰:“三代之所道者,因也。故禹決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種樹谷,因地也;湯武平暴亂,因時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孟子•滕文公》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夏、商、周基本上完全接受繼承了夏禹時期的文化、禮義、風俗、制度和國家管理模式,雖然在有些方面有所增減,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根沒有變。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禹功施於三代”。從夏禹至秦始皇,歷時近二千年,80位帝王不稱帝,一律繼禹而稱王。商朝稱自己是繼續大禹所開創的事業,“處禹之堵”、“表正萬邦,纘禹舊服”。周朝雖然接替的是商朝,不稱是繼續商,也稱自己是在繼禹之業,“我有夏”、“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道路問題是個政治問題,道路奠基於政治制度,反映著政治制度,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大禹建立夏朝後,土地歸國家所有,按照政策統一上繳稅賦。利用文化、信仰、仁德、表率統治人的思想。用法律、政策、禮義、獎罰等手段規範人的行為。惡小必戒,善微必獎。少有所學,老有所養,民有所居,孤寡殘廢貧疾皆有所依。穩定社會,百姓和睦,平等秩序,休養萬民。從夏至今四千多年來,大禹創立的這種國家管理模式,這個大的框架就一直沒有改變過,尤其是在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種社會管理模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論語》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商的政治制度監於夏,周監於夏商,商周以後的政治制度於夏也是一脈相承的。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也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

觀其國曉其文也。其文:心凝萬化,彌綸天地。道治之源,術學之鑰。風雲稱是,草木叫好,鬼神遵從。悠悠圖法之間,飄飄凌雲之志。入之愈深,進之愈難。勤於此道,皆可悟學。徘徊賞之,其樂於身,無憂於心。

對於中國文化,我們不需要披沙揀金式的優選,找到基因文化,也就找到了自己。

父親因治水被殺,妻子因治水而亡。不幸的家庭,不幸的時代,伴隨著重大的責任,大禹失去了作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快樂。使命佔滿了他的內心世界,催促著他再創奇蹟。使命使他衝破了有形與無形的羈絆,站在了智慧的巔峰。完成使命成了大禹人生的全部,一顆顆璀璨星辰就這樣誕生了。據《御批通鑑輯覽》記載:“辛酉七十有八載。神龜出於洛。禹治水時,有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公元前2156年大禹創《洛書》。《稽古錄》記載:“天乃賜禹《洪範》九疇。禹治水,順五行之性,因天地之理,不墮山,不崇藪,壅者決之,滯者道之,行水於其所無事,故功易成。”《御批通鑑輯覽》記載,禹戊午三十三載:“受命於神宗,攝政。復九州,敘洪範九疇。”公元前2103年大禹制《洪範》。《御批通鑑輯覽》說:“丙子元歲。王即位,國號夏。王既為眾所歸,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國為天下之號,以金德王,都安邑。以建寅月為歲首,改載曰歲。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得人證,是為人統。”公元前2085年頒佈《夏小正》,建夏朝。《太極》《夏書》也是大禹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洪範》被譽為古今治國寶典。《洛書》被世界科學界譽為超級科學,宇宙魔方。《太極》無所不含,包羅萬象。《洛書》、《洪範》、《太極》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一套完整的宇宙學體系,一套完整的生命學體系。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在這四大體系之內,它就像一張網把人網在網中央。這四大體系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精神、思維、行為內涵,是中華民族之根本所在。《太極》、《洛書》陰陽對立統一思想是哲學之根;《洛書》紫白九星是宇宙學之根;《太極》、《洛書》理論是生命學之根;《洪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醫學之根;《洛書》八卦、《洪範·五行》是易之核心。《夏小正》也就是農家歷,從夏流行至今。趙曄在《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曰:“詩云:‘信彼南山,惟禹甸之。’遂巡行四瀆,與益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路,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數量,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王充在《論衡•別通》也說:“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聞見作《山海經》。非禹、益不能行遠,山海不造,然則山海之造,見物博也。”《山海經》也出自大禹,其琳琅瑰奇的篇章,猶如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稱得上是歷史的第一頁,文學的起源,社會學的開端,神話的源府,藝術的寶庫。正是有了《山海經》,才使中國的文化絢麗多彩,令人神往。可以說,大禹是中國科學道路上的先行者、先知者,沒有大禹文化,我們不知道中國的歷史又會是個什麼樣子。

大禹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為華夏文明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資源,其早已滲進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朝代更迭,滄海桑田,在血脈中浸潤和積澱了四千年之久的文化思想一直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釋放出強大的能量,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在平淡中蘊涵著多姿多彩,在寧靜中包含著生機。大禹文化經典、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不僅創造出了燦爛的過去,也成為了中華民族記憶裡最寶貴的光源,成為了苦難歲月裡最溫暖的守望。其鮮明的哲學觀、政治觀、思想觀、信仰觀、道德觀、自然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澱為了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融入到了民族的血脈之中,變成遺傳基因和生命之源,孕育著新的未來。“良辰美景,花好月圓”,包括了順應天時、融合自然、和諧萬物、重視人倫的文化思想;春日踏青,夏日觀荷,秋日登高,冬日賞雪的習俗總是充滿與自然相和諧的情趣;琴棋書畫,重要的不在於技藝,目的在於感悟人生,正確對待生活,加強綜合修養,溶入的更多的是文化與自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維方式;“吉凶禍福”、“善惡有報”的社會共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風範;“忠孝節義”的做人標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行為準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精衛填海”的大無畏情懷;“夸父追日”的英雄氣概;“刑天猛志固常在”的英勇不屈;“鯉魚跳龍門”的文化效應,等等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所在。人們在這座文化藝術的宮殿裡,發現真,享受美,生出善,進而形成優秀的精神品格,使我們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文化只不過是自然的衍生品,離開了自然,一切文化皆廢品。大禹至善至美的文化思想,至善至美的人格魅力,以及開創的至善至美的社會模式,至善至美的政治制度,無一不是達到了與自然的高度契合,成為了華夏文明延續發展的不竭能量源泉。《洪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主體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之基石,其核心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和維繫民族的倫理觀、道德觀。“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為人們構建了一個包羅天、地、人、事、物等等的完整世界。她充分注意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自然,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無論治國還是做事,都要採用整體的、全息的、系統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剖析的、分析的方法來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強調人類社會應當同自然界相和諧,按照自然界的規律和秩序建立與天相應、相齊、相合、相生的社會,制定相應的法律,遵從與天道相一致的社會行為準則,也按照這樣的標準塑造人的品格,達到天人互補,敬天保民的社會和諧。《洪範》把福、祿、壽、富足、興旺結合在一起,構成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把五福與短命、疾病、憂愁、貧窮、邪惡、懦弱相伴,構成人類善惡有報的處世觀。《洪範》其文蓋甚簡約,字字珠璣,句句可驗。955個字卻囊括了神妙的治國之理,窮盡天地之道,鞭辟入裡,而成不刊之論。它不僅流傳於商室和周朝,其理實通於古今。

隨著這些最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千年發展、延續,使得大禹文化更加根深蒂固,不可動搖。這樣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已超越了人類所能認知的文化範疇。因其通天地萬物之道,必成天下大同!

觀其國曉其文知其人矣。其人:育萬物,和人倫,震古爍今。不見雲端立,單聞道中行。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斷天下之疑,定天下之業。戴寒暑履四夷,積德累善朝朝暮暮。不自貴重顧藉,身言而治亹亹穆穆。胸懷灑落如風光霽月,攻苦食淡而措置裕如。出如日光萬丈暖人間,隱映彩霞千朵麗九天。舉首凝之,遺風餘思,如沐春風。

《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淮南子》曰:“儀狄為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所以遏流湎之行也。”防微杜漸看是一件小事,但卻是治國的頭等大事。

智者治國,百姓唱戲,令出民心,少而行平靜似水,物盡其用毫無浪費之事;庸人治國,唱獨角戲,令出己言,多而亂波濤翻滾,勞民傷財而成敗家之子。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對儉給於了高度的評價:“夏禹卑宮室,惡衣服,後聖不循。由此言之,治之聖也,德優矣,莫高於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親,爭訟之原息,斯乃家給人足,刑錯之本也歟?可不務哉!”任何時期,勤儉節約都是最高尚的美德,最好的環保。

《大戴禮紀》說禹:“戴九天,明耳目,活天下。”“不愛其身,用平其真。雖不己私,不遭於疵。” 《呂氏春秋》中說:“昔者,禹一沐而三握髮,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足,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這個世上不乏自大者,獨缺居高位自謙者。

人文思念是人類最大的一筆財富。無論是政治、精神,還是物質、生態,夏禹國都達到了迄今為止最文明的時期。她不僅是文明的開端,還是歷史的榜樣,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夏禹文明的旗幟一直在夏商周二千年的歷史上空高高飄揚,秦徹底改變了華夏文明的運行方向。但華夏文明的印記早已烙在了華夏兒女的心裡,人們的戀禹情結不但沒有改變,反而在文明的滑落中越來越強烈。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的精靈,正是因為有了生命,世界才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華夏文明也是有生命的,人世間的一切美好都源於大禹,只要大禹走進了人們的心裡,文明的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世世代代傳下去。從舜起,禹就成為了歷史的榜樣。諸子百家雖然常常針鋒相對的爭論不休,但他們對大禹的讚譽卻是一致的,莊子是從不讚美別人的,他也為大禹的人格魅力所傾倒:“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這些都為我們破譯了一個共同的秘密:大禹公而忘私,憂國憂民,艱苦奮鬥,堅忍不拔,尊重自然,因勢利導,以身為度,以聲為律,嚴明法度,公正執法,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精神成為了華夏文明的靈魂,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骨髓裡,成為了遺傳因子。心繫天下的大禹也早已成為了人們心中永不隕落的偶像,給予我們這個民族的是無窮的精神力量。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其文入目可成業,其言入耳可治國,其人入心可修身,其國入腦可效仿。聖道所至,萬象歸元。自然無間,無為宴然。

“躬身為民,見幾而作;寸陰過尺,不俟終日。彰往察來,探賾索隱;象事知器,天地綸彌。曉鬼之謀,通神之道;崇德積善,嚮明而治。窮理盡性,妙言萬物;百事之亹,福澤後世。”聖人是在用自己的言行為後人立一個標杆,可謂用心良苦。其國形成了華夏文明的軀體,使得華夏文明有血有肉。其文是華夏文明的精氣神,使得華夏文明鮮活、生動、有力。其人是華夏文明的締造者,成為了文明的象徵,禮儀的象徵,文化的象徵,精神的象徵,使得華夏文明亙古而不變。這就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從未斷裂過的全部秘密。

《禮記•禮運》曰: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渭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從孔子的字字句句中,足以感知其對夏無以言表的尊重、贊嘉之情。足見古人對夏禹國是多麼的崇拜和嚮往。走進夏禹國,生活在夏禹國,是後世所有人的夢想。時至今日,這種思緒還常常撥動著我們的心絃,時時縈繞於腦海。

一個心繫天下蒼生,廢寢忘食,嘔心瀝血,風餐露宿,衣衫襤褸,任勞任怨,默默奉獻,謙虛謹慎,言行如一,不言己功,單知不足,皮膚被曬的黎黑,手腳長滿老繭,腿被水浸泡得汗毛不生,一瘸一拐的勞作、奔走在華夏大地上的偉人、聖人,又有誰不感動!又有誰不愛戴!又有誰不思念呢!天大,地大,禹大,一個大字道出了所有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試問天下:能真正配得上這個大字的有幾人?恐怕只有大禹一人,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來。

《呂氏春秋•開春論》曰:“勤勞為民,無昔乎禹者矣。”大禹的一生也是在不斷探索的一生,用他人之長通己之不足,不斷總結經驗,創立了無人能逾越的思想文化,創造了一座與天齊高的文明豐碑。一個偉人改變了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也成就了一個偉人光輝的一生,受益的是整個民族,是千千萬萬的百姓。百姓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永遠不會忘記!

華夏文明研究(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