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騎闖“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

【閱讀準備】

何思源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前,他是山東省教育廳長,辦的是求生教育、抗日教育;抗戰中,他是魯北行署主任、魯北遊擊總指揮;抗日戰爭後期,他是山東省政府主席。

何思源(1896年-1982年),山東菏澤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常自稱“曹州府人”。

單騎闖“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

何思源

致力十年求生教育

  1896年何思源出生于山東,1915年考取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5月4日,為反對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決議,他參加了五四運動。他用7年時間先後在美國、德國、法國留學,認定教育是救國的最有效途徑。

1928年何思源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隨北伐軍打到濟南。5月16日,國民政府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教育廳長。截止到抗日戰爭開始的1937年,在山東省教育廳長這個職位上他整整幹了十年。十年中他貫徹的是求生教育。他認為,人們在任何方面的活動都是為了求生,因此,一反“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他強調“教育是為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能力,教育的目的是求生”,並以行政力量將這種理念推行到全省。他把反日愛國教育看成是山東人民的生命,上任伊始就主持制訂了《學生問答手冊》,要求所有的學校在每天早晨升旗後舉行學生相互問答。通過問答瞭解日本是什麼樣的國家,共有多大面積,有多少人口,歷來侵略中國的野蠻行為,特別是“五三”在濟南的大屠殺。

單騎闖“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

八年敵後遊擊打得鬼子心膽寒

  抗日戰爭來臨的時候,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手中沒有一兵一卒,本應隨政府機構一起撤到大後方,但他沒有走,選擇了留在山東堅持敵後抗戰;

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身為一個軍人,號令著龐大的第三集團軍,本應履行守土抗戰的職責,但大敵當前,他扔下山東的父老,倉皇地一退再退。

在長期的抗日準備下,何思源擁有受過十年求生教育、抗日教育的山東民眾。他清楚日軍在山東佔據了幾條鐵路線上的一些城市,距鐵路十幾裡的縣城仍由中國人控制,幾乎在敵後各地方都有地方部隊進行抗戰,這些部隊勢力有大有小,性質也不一樣,彼此常為爭奪地盤和給養髮生矛盾衝突,但在民族大義上是一致的,因此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他成竹在胸。許多地方武裝的領導何思源都認識,有些人就是他訓練出來的學生,因此,他擁有一支堅持抗戰的骨幹隊伍。有了這些基礎,何思源只要駕馭有方,指揮得當,就可以迅速發展抗日的有生力量,堅持敵後抗戰。

單騎闖“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

1928年5月8日,日軍用重炮轟擊濟南城,圖為被日軍炮火擊毀的順城街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黃河北岸,在鵲山向濟南市打炮。韓復榘下令省政府各機關撤往寧陽,孫桐萱放火燒了省政府、日本領事館和濟南的一些重要建築。炮火聲中,撤離的人群爭先恐後一片混亂。

11月日軍重兵打過黃河,國民黨山東省府也遷逃魯南。萬分危急面前,何思源主動請纓留在山東抗戰,發揮經營教育多年擁有“各路神仙”的人脈,收編各種雜牌軍和綠林武裝,他自己身兼三職——教育廳長、魯北行署主任、魯北抗日遊擊指揮。

何思源組織起省教育廳的幹部,分組帶隊,沿途設站,指導和幫助逃難的老百姓,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期間,平津的學生及文化界人士,紛紛流亡南下,何思源在濰縣收容一部分青年,舉辦抗日骨幹訓練班。

此時,省政府所在地魯南地區,有國民黨的正規軍,于學忠的兩個軍、吳化文和劉桂堂的兩個師,而何思源管轄的4個專區27個縣,一個黃河三角洲墾區,自濟南直到渤海灣,完全沒有正規軍。何思源帶著省教育廳十餘名青年幹部,一路收容教育局長、校長等人,然後以這些文人為骨幹組織游擊隊,收編綠林土匪,建立自己的武裝。隊伍發展迅速,很快組成5個旅,10個團,20多個縣大隊。

何思源收編武裝極富傳奇色彩,單人獨騎闖入“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幾個月時間魯北抗日力量發展到3萬人,日軍視其為眼中釘,多次掃蕩毫無戰果。他的行政系統在敵佔區“正常運轉”堪稱奇蹟:抗日學校天天上課,抗戰劇團天天排演,《魯北日報》天天出版,魯北銀行發行著兌換券,《魯北日報》等很多“軍郵”竟然通過日偽控制的郵局順利發出!游擊區各村辦小學,各縣辦中學,中學規模和小學數量比戰前擴大一倍。

何思源對游擊隊幹部不斷進行培訓,訓練宗旨是:

“把保衛國家、保衛民族的思想植根於每個人心中,我們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要做到,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的愛國心,就有中國的抗戰力量,就有中國的政權存在。”

游擊隊當時的口號是:

今天打不著敵人,明天打;

正面打不著敵人,側面打;

白天打不著敵人,夜裡打。

這些簡明透徹的道理,靈活機動的戰術,保障了魯北抗日遊擊的有力展開,迫使敵人不得不多建碉堡、據點,派兵護路。

在魯北,人們對何思源充滿愛戴和尊敬。“老廳長”三個字成為人們對何思源的專稱,婦孺皆知。愛屋及烏,凡是何思源手下省教育廳的人,即使是在土匪、偽軍佔領的地區也可以通行無阻。日本人則恨透了何思源,曾動員山東、河北兵力幾千人,幾百輛汽車,分幾路大舉掃蕩魯北。所有日軍都帶著何思源的照片,恨不能很快抓住何思源,將他處死。

但是處處有中國人,處處是中國心。日本人有時與何思源當面走過,也沒能認出他,抓住他。幾年裡,何思源帶領游擊隊東奔西跑,轉戰魯北平原,經歷了日寇的討伐、掃蕩、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在山東人民的保護下他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抗戰中,何思源歷盡磨難,但他從不退縮。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也是最殘酷的階段。此時,山東境內已經完全沒有國民黨正規軍了,山東省政府撤到了阜陽。而11月何思源在重慶接受了國民政府任命,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他再次隻身深入山東,承擔起收拾山東殘局的重任。

1946年,國民黨山東綏靖統一指揮部成立,以王耀武為主任,何思源、龐鏡塘為副主任。1946年10月調任北平市市長。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是北平市和平談判首席代表,為北平的和平解放積極奔走。

單騎闖“綠林”:“我是教育廳長何思源,願意抗日的跟我走!”

何思源與他的法國籍妻子何宜文

(來自網絡 僅供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