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還沒意識到:這些習慣正在使孩子越來越依賴你

家長們都知道培養孩子獨立的重要性,但有些家長的這些習慣,正在讓孩子走向事情的反面——依賴。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列舉,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吧。

<code>習慣一:每次都說讓孩子自己選擇,但每次孩子選擇後家長又不聽/<code>

情境再現:

可能你還沒意識到:這些習慣正在使孩子越來越依賴你

出門前,

媽媽:“寶貝,今天是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啊?”

孩子:“紅褲子。”

媽媽看看孩子穿的上衣——黃色,皺皺眉頭,這不成番茄炒雞蛋了嗎?

我說這位媽媽呀,你在讓孩子選擇之前就沒過過腦子嗎?

明知道孩子選擇後會有被你拒絕的可能,就不要讓孩子選嘛。

選擇就是在給孩子做決定的權利,如果任何事情都讓孩子來做決定,他就有了獨立意識。如果什麼事情都是你為孩子做決定,他就認為自己沒有做決定的權利,自然每件事情都得問你,依賴也就產生了。這裡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做選擇的真誠性。有的家長表面上在給孩子選擇權,真當孩子選擇後又不尊重孩子的選擇,會事得其反

<code>習慣二:看著孩子弄不來,看不上去,自己上手/<code>

情境再現:

孩子手裡拿著一個瓶子,怎麼也打不開。

媽媽看著著急了,一把從孩子手上搶過瓶子,用勺子翹開一邊,瓶子一開就打開來,一邊做一邊嘴裡嘮叨:“看你那個笨啊,打不開不會想想辦法啊!”

我說這位媽媽,你把瓶子從孩子手上搶過去也就罷了。如果你不嘮叨,可能還能算個良好示範,下次孩子也許會在做事前想著動動腦筋,你這麼一嘮叨,孩子徹底對自己失望了。以後乾脆什麼也不做,都讓媽媽上手吧。

孩子畢竟是孩子,沒有生活經驗、缺少技巧,這往往會讓家長看得著急,不耐煩了就自己上手,於是一個鍛鍊孩子獨立的機會就這樣一個接一個被放棄了。所以,家長要做的是:告訴他生活的經驗和技巧,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而不是取而代之

<code>習慣三:關心則亂/<code>

情境再現:

可能你還沒意識到:這些習慣正在使孩子越來越依賴你

孩子從幼兒園或學校回家,媽媽問這問那,不管孩子高不高興,樂不樂意回答。如果孩子不開口,家長更是窮追不捨。

孩子從學校回來,家長往往喜歡問很多很多,這個行為本身就在說明我對你不放心。你想了解他在幼兒園的情況沒錯,可以在與孩子自然交談的過程中慢慢地知道。如果孩子真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你不問他他反倒會告訴你,誰願意在心裡藏著事兒呢?當然,是在他對你足夠信任你的基礎上。

小喇叭:本號創始人劉鴻雁開個人公眾號啦!3月30日-4月30日,原價240元的家長課程現在公號免費發佈,5月1日刪除。機會難得,千萬別錯過!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

劉鴻雁兒童心理

<code>習慣四:把自己變成百科全書/<code>

情境再現:

可能你還沒意識到:這些習慣正在使孩子越來越依賴你

孩子:“媽媽,太陽為什麼是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

媽媽A:“這個媽媽還真不知道,你去問爸爸吧。”

媽媽B:“我以前沒關注過這個問題,等我找到答案後告訴你。”

媽媽不是百科全書,沒必要什麼都知道的。不妨試試這麼回答: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在給答案之前,先啟發孩子思考,這是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有人替他想了,他就不用動腦筋了,如果這個變成一種習慣,就是“聽從他人的習慣”,這個比做事情的依賴更可怕,沒有獨立思考、人云亦云。

<code>習慣五:外出時替孩子包攬一切,剝奪孩子社會化成長的機會/<code>

情境再現:

本來是決定去水族館的,因為路上母子倆談起遊樂場的一款新遊戲,因遊樂場就在附近,就決定去遊樂場了。因為離得太近地圖上查不到,只能問路人。

媽媽注意了,這可是個鍛鍊孩子社會化交往的好機會,不要大包大攬哦,鼓勵孩子去問路人吧。

求助他人與求助家長不同之處在於,他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幫助。這個過程包括:有禮貌地打招呼、說明事情的原因、需要什麼幫助等等人際交往方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獲得別人好感的前提下,這個過程才能實現。所以,求助他人是獨立交往的一種方法,而獲得外部資源是交往成功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