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梟雄!曹操被罵了那麼多年,原來是這個人的“鍋”

“白臉的曹操”這句歌詞,估計很多小夥伴都聽過。在京劇舞臺上,曹操屬於白臉,而白臉為貶義,指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反面人物。耳需目染下,在很多人心中,曹操成了反面人物的代名詞。可實際上,在宋朝以前,曹操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之所以後來如此不堪,全都是一個人的功勞。

亂世之梟雄!曹操被罵了那麼多年,原來是這個人的“鍋”

曹操的本領十分出眾,他一統北方,大力推行屯田制,讓魏國的糧食產量超過蜀國10倍;打破了東漢末期官員必須出自豪門士族的陋習,唯才是舉,不信天命,不拘一格降人才,提拔了張遼、徐晃等人,整頓了任人唯親的風氣;改革東漢後期惡政,發展生產,推行法治,讓滿目瘡痍的社會恢復穩定,得到發展……這些努力,為後期西晉一統天下積累了資本。

因此,在《三國志》中,曹操被認為是一個傑出的領袖,形象很正面;隋朝時,民間有個名叫《譙水擊蛟》的木偶戲,講的就是曹操在10歲那年,在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了鱷魚。鱷魚張牙舞爪衝過來時,曹操毫無畏懼,沉著應對,無處下嘴的鱷魚最後逃掉了。眾人知道後,無不讚嘆其驚人膽略;到了唐朝,李世民將曹操比作霍光,評價也比較中肯。

亂世之梟雄!曹操被罵了那麼多年,原來是這個人的“鍋”

可到了宋朝,情況卻截然不同了。根據蘇軾《東坡志林》裡的記載,老百姓聽說書人講三國故事時,到了曹操打敗仗的情節,就會高興哼起歌兒來;南宋的時候,由於一直處於北面金國強大的武力威脅下,南宋朝廷可能是對蜀國感同身受,就遷怒曹操,不顧曹操是漢人的事實,怒斥“當今女真、蒙古胡虜也”。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專家認為,北宋時程頤創立了理學,最講“忠孝”二字。由此,曹操的形象就急轉直下。到了南宋時,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朱熹直接斥責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大罵曹操謀權篡國。

亂世之梟雄!曹操被罵了那麼多年,原來是這個人的“鍋”

到了元朝,在雜居中曹操就成了反面形象,目的可能是藉此暗示漢人不應反抗蒙古皇權;羅貫中寫出《三國演義》後,那句杜撰的“寧可我負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負我”,更是把曹操釘在了“恥辱柱”上,成了妥妥負面形象。

曹操雖然有些行為不怎麼好,比如生活作風問題比較大,殺害了很多文臣武將,批評他也無可厚非。但評價一個人物時,不能只盯著他的過錯不放,而是要全面看待,就如同前面提到過的,曹操還是完成了很多壯舉的。

亂世之梟雄!曹操被罵了那麼多年,原來是這個人的“鍋”

好在,近現代後,曹操同志慢慢“翻了身”,很多人都對他進行了客觀評價。比如偉人曾說曹操不僅才華過人,創作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名作,還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魯迅也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微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